三、刘禹锡的父系



  刘禹锡《子刘子自传》说:"七代祖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

  接下去说,"世为儒而仕。""曾祖凯,官至博州刺史。祖锽,由洛阳主簿察视行马外事,岁满,转殿中丞、侍御史,赠尚书祠部郎中。"根据刘禹锡的年龄往上逆推,刘凯入仕大概是在武后朝,刘锽入仕大概是在玄宗开元年间。

  刘禹锡的父亲刘绪经历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父讳绪,亦以儒学。天宝末,应进士。遂及大乱,举族东迁,以违患难,因为东诸侯所用。

  后为浙西从事,本府就加盐铁副使,遂转殿中,主务于埇桥。其后罢归浙右,至扬州,遇疾不讳。"《自传》中的这段话说明,刘绪于天宝十四年(755)避乱东迁以后,一直是在当时较为安定的江南一带度过的。直至逝世,刘绪都没有再回洛阳。

  刘绪东迁以后的生活经历大致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为东诸侯所用";二是"为浙西从事","加盐铁副使"。

  刘绪东迁以后"为东诸侯所用"时期,全国局势较为动乱,节度使的调动频繁,他很可能先后在几个节度使的手下当过幕僚。刘绪为哪些"东诸侯所用"?《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二十四《米谷部上品·油麻》曰:"刘禹锡《传信方》:蚰蜒入耳,以油麻油作煎饼,枕卧须臾,蚰蜒自出而差。李元淳尚书在河阳日,蚰蜒入耳??忽有人献此方,乃愈。"从刘禹锡记载李元淳的医方这一线索,可以追溯李元淳与刘绪的关系,进而考察刘绪东迁江南后的经历。

  据潘孟阳《祁连郡王李公墓志》记载:"王玙出镇淮海,特奏请公在麾下。袁晁攻陷郡县,东吴旧邦,姑苏繁富,公时总兵在州,竟摧'凶丑',恩制兼杭州别驾。厥后征镇相继,赞皇、留武二李公,署公为兵马使。建中、兴元之际,晋国公韩滉全领江南东道,以公为镇海节度兵马使"。①这段话提供了李元淳在南方活动的时间、地点及其上司的姓名,再查考有关史书,就可以清理出一个线索。

  《旧唐书》卷一三○《王玙传》曰:王玙"上元二年,兼扬州长史、御史大夫,充淮南节度使。肃宗南郊礼毕,以玙使持节都督越州诸军事、越州刺史,充浙江东道节度观察处置使,本官兼御史大夫,饲祭使如故。"《旧唐书·代宗纪》记载:大历三年"二月己卯,以常州刺史李栖筠为苏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浙西团练观察使。"《旧唐书·德宗纪》上记载:建中二年五月"庚寅,以浙江西道为镇海军,加苏州刺史韩滉检校礼部尚书、润州刺史,充镇海军节度使、浙江东西道观察等使。"综合上述史料可知,李元淳在南方活动的时间是上元二年以后,地点是淮南。浙东、浙西。这时,正是刘绪从洛阳"东迁"到江南。刘绪与李元淳有可能相识,还可能同事。如果这个推断不错,李元淳就是刘禹锡的父执。

  后来刘禹锡在《传信方》中记载李元淳所亲试而有效的医方,就可以理解了。

  刘绪是一位品学兼优的人物。权德舆《送刘秀才登科后侍从赴东京觐省序》称赞他说:"侍御兄以文章行实,著休问于仁义,义方善庆,君子多之。"① 吴廷燮:《唐方镇年表》卷四《河阳》引。

  "侍御兄"即刘绪。那么,刘绪于何时何地认识权德舆的呢?文献中没有记载,需要探求。据权德舆《奉和许阁老酬淮南崔十七端公见寄》:"忆昔同驱传,忘怀或据梧。幕庭依古刹,缗税给中都。"自注:"德舆建中、兴元之间,与崔同为盐铁邑(包)大夫从事扬子既济寺。"查《旧唐书。德宗纪》上:建中三年(783)八月"戊辰,以江淮盐铁使、太常少卿包情为汴东水陆运两税盐铁使",可见"包大夫"是包佶。另据《旧唐书·代宗纪》:大历八年(773)十月乙丑"以浙东观察使、越州刺史陈少游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充淮南节度使"。这就是说,当包佶任江淮盐铁使时,陈少游为淮南节度使;当权德舆为包情从事时,刘绪可能佐陈少游幕,他们或许相识于淮南。

  通过以上的分析,刘绪"为东诸侯所用",这些"东诸侯",不外是王玙、李栖筠、韩滉、陈少游等人。刘禹锡与李栖筠的儿子李吉甫、孙子李德修、李德裕有唱和,与韩滉女婿杨於陵有唱和,与韩滉的侄子韩晔同为"八司马"。刘禹锡与李吉甫、李德修、李德裕、杨於陵、韩晔的关系,能不能追溯到刘绪与李栖筠、韩滉的关系呢?如果这个推断不错,"东诸侯"指李栖筠、韩滉,就更有理由了。

  关于刘绪与李栖筠的关系,在刘禹锡的文章中可以找到两点旁证。一是《答道州薛郎中论书仪书》,刘禹锡赞扬李栖筠的书仪合乎古制:"按旧仪,凡兄姊之齿,有'唯'无'伏',它以是为衰。其于匹敌,即前云'愿'、后云'白,而已。大历初,李赞皇、贾常侍犹守之无渝。二公何人也?我与子何人也?乌有从未俗以姑息为礼,而不虞识者所窥邪?"《新唐书》卷一四六《李栖筠传》说,"栖筠喜奖善,而乐人攻己短,为天下士归重,不敢有所斥,称赞皇公云。"因此,李赞皇即李栖筠。"大历初",正是李栖筠任"浙西都团练观察使"的时候。这段时期,刘绪为其从事,熟知其书仪。

  刘禹锡后来有可能从其父保存着的李栖筠书信中了解到这一情况。二是李栖筠之子李吉甫于元和二年(807)入相,次年出为淮南节度使。刘禹锡当时被贬官朗州,曾写《上淮南李相公启》,求其援助,元和六年(811),李吉甫再度入相,从刘禹锡写的《上门下武相公启》来看,李吉甫确实竭力主张召回刘禹锡等人。这说明他们两人早就彼此了解熟悉,两家的关系较为深厚,可以追溯到父辈。

  李栖筠离开浙西以后,刘绪仍旧留在浙西当幕僚。大历十四年(779),韩滉任浙江东西观察使,时间有九年之久。从刘禹锡后来与韩滉的侄子韩晔有莫逆之交、与韩滉女婿杨於陵有唱和来看,刘绪和韩滉的关系也是比较好的。刘、韩两家的友好关系,可能就是刘绪当韩滉幕僚时结下的。

  刘绪"后为浙西从事,本府就加盐铁副使,遂转殿中,主务于埇桥。"据《旧唐书》卷一四六《王纬传》记载:王纬"贞元三年??又擢为润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使。十年,加御史大夫,兼诸道盐铁转运使??贞元十四年卒"。刘禹锡说刘绪"后为浙西从事",即指刘绪晚年为浙西观察使王纬"从事"。因王纬"兼诸道盐铁转运使",其"从事"刘绪才能"本府就加盐铁副使"。埇桥"为舳舻之会,运漕所历"①,所以诸道盐铁转运使王纬在这里设"务",并派盐铁副使刘绪在埇桥"主务"。

  据《新唐书·食货志》四记载,"至大历末,??天下之赋,盐利居半"。

  当时,"自淮北置巡院十三","甬桥"便是其中之一。刘绪作为盐铁副使,① 见《元和郡县图志》卷九《河南道五·徐泗节度使·宿州》。

  "主务于埇桥",其主要职责是"捕私盐者",执行榷盐法,兼了解各地货物市价和各种利害,以防止"盐铁之利,积于私室",这是一个责任十分重要的职务。刘绪一生的官阶不高,直至晚年才得此要职,他不顾年迈就去上任了。后因病罢职时,刘绪仍打算回浙右去。"浙右"即浙西。遗憾的是刘绪未能回到浙西,就在扬州病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