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竹枝词》的贡献及刘禹锡在宋以后的影响
刘禹锡的民歌体诗在唐代西南少数民族中流传甚广,民间迎神鼓舞所唱的歌曲,"率多禹锡之辞"①。晚唐著名诗人温反筠在《秘书刘尚书挽歌词二首》其二中说:"京口贵公子,襄阳诸女儿,折花兼踏月,多唱柳郎词。"京口即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柳郎"即梁代吴兴大守柳挥,以诗名,其《江南曲》清新秀丽,流传很广,这是借指刘禹锡。京口和襄阳,都不是刘禹锡宦游和居住之处,但那里的青年男女,不分贵贱,都爱唱刘禹锡的诗歌,说明他的作品,尤其是民歌体诗作在当时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唐代有几位诗人写过《竹枝词》,而以刘禹锡声誉最高,影响最大。人们公认刘禹锡是《竹枝词》之祖,他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文人诗与民歌相结合的新道路。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二十九指出,"《竹枝》咏风土,琐细诙谐皆可入,大抵以风趣为主,与绝句迥别。"这就是说,《竹枝词》的题材比绝句广阔,特别是泛咏风土这一点,使它获得了浓厚的地方色彩。从艺术技巧看,《竹枝词》不仅大量使用比兴与谐声双关、重叠回环等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而且还把民歌特有的那种清新刚健的语言和悠扬宛转的音节吸入诗中,从而使它达到了所谓"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词意高妙"、"奔轶绝尘"①的境界。刘禹锡的《竹枝词》不仅在民间受到欢迎,而且后世文人也十分喜爱。
刘禹锡的《竹枝词》在宋代受到过苏拭、黄庭坚等的高度评价,黄庭坚还手书刘禹锡的《竹枝词》。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从宋至清《竹枝词》的发展、演变,苏拭所作《竹枝歌》九首,是竹枝伺咏史之始。杨万里所作《过白沙竹枝歌》六首、《过显济庙前石矾竹枝词》二首、《峡山寺竹枝词》五首,是竹枝词加题头之始。
元汪士熙作《竹枝词》六首,袁桷、虞集,马祖常、胡奎、许有壬等有和作。元末杨维桢作《西湖竹枝歌》九首,"一时和者数百家。"杨维桢选录一百二十余家的和作一百八十余首,加以评点,编为《西湖竹枝集》。这是一次大规模的《竹枝词》创作活动,作者队伍扩大到"妇人女子"。《西湖竹枝集》风行海内,有"徐兴公选本"、"钱牧斋选本",还有"徐野君续本"。①明邝璠著《便民图纂》,书前有"务农之图"十五幅,"女红之图"十六幅,每幅题竹枝词一首,共三十一首,"用劝于民",使泛咏风土的竹枝词成为对农民进行耕织技术教育的农桑课本。在竹枝词中别具一格。
清尤侗写《外国竹枝词》一百首,是竹枝词咏外国之始。附"土谣"十首,是竹枝词咏少数民族之始。尤侗只据典籍,并未亲历其地,其中不免有失实之处。自他开了风气,其后作者日多,且皆亲见亲闻,在竹枝词中形成一个系列。
明、清两代的竹枝词,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泛咏一州一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以至方言、俚语,像万花筒。其中规模浩大者,如:清《海陵竹枝词》八百首,尚非出于一人之手。秦荣光一人作《上海县竹枝词》七① 《旧唐书》卷一六○《刘禹锡传》。
① 《豫章黄先生文集》卷二十六《跋刘梦得<竹枝歌>》。
① 据吴景旭:《历代诗话》卷七十《元诗·西湖竹枝》。
百零六首,经其弟子删存为五百三十二首,可谓空前绝后,另一类为专咏一事,像特写镜头。如:叶曼《吴江大水竹枝词》四首,专咏康熙九年(1670)
吴江大水灾民之苦。高士奇《灯市竹枝词》六首,专咏康熙时京师灯市盛况。
孔尚任《清明红桥竹枝词》二十首,专咏康熙二十六年(1688)扬州红桥修楔风光及民间习俗。康熙三十二年(1693)孔尚任、袁启旭、蒋景祁等在陈子健家集会,各作《燕九竹枝词》十首,专咏正月十九日北京白云观庙会情况。道光时,卢先貉作《红楼梦竹枝词》一百首,专评书中人物。王士恒作《河工竹枝词》十首、《河工后竹枝词》十首、《后河工竹枝词》十首、《新春河工竹枝词》九首,反映了清代黄河缺口、官吏腐败、工程敷衍、民伏艰苦的实际情况。罗煚《王寅夏纪事竹枝词》十六首,对鸦片战争时期清廷沿海大吏,一一评论忠奸。清末还出现《新婚竹枝词》二十四首,细致描绘了结婚礼仪及夫妇情态,李伯元录入《南亭四话》。余不多举。
当代邱良任先生收集到竹枝词二千多种,约二万余首,他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二百二十四家,逐一介绍,写成《竹枝纪事诗》,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①这里试对刘禹锡倡导《竹枝词》以来一千多年的发展史,作初步的小结。
(一)作者队伍 有男,有女。有著名的诗人,也有普通的文士。竹枝词的魅力,能使皇帝技,爱新觉罗·弘曆写了《荔枝效竹枝词》三首。
(二)诗歌内容 咏汉族,也咏少数民族。咏国内,也咏国外。有像万花筒(泛咏一州一县),也有像特写镜头(专咏一事)。有欢乐(青年男女的爱情),也有愁苦(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
(三)表现形式 有诗无注释,有诗加注释。从以诗为主逐渐演变为以注为主,注文是民俗学的宝贵资料。
(四)艺术水平 有高,有低。艺术水平不高而资料丰富的竹枝词,从民俗学的角度看,还是有价值的。
(五)社会功能 有美,有刺。清嘉庆时得硕亭《京都竹枝词》序云:"竹枝之作,所以纪风土,讽时尚也。"在他之前,虽已有讽刺性的竹枝词,他才明确提出竹枝词应有"讽时尚"的作用。清朝统治日益腐败,揭发讽刺性的竹枝词也就增多了。
(六)诗与唱的关系 刘禹锡的《竹枝词》原是为夔州民歌谱写的新词,有音乐伴奏,歌者边唱边舞。来人所作,也还能唱。黄庭坚《竹枝词二首》跋云:"予自荆州上峡入黔中,备尝山川险阻,因作二叠,传与巴娘,令以《竹枝》歌之。前叠可和云:'鬼门关外莫言远,五十三驿是皇州。'后一叠可和云:'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任半塘先生在《唐声诗》中对此作了解释:"黄氏所谓'和',既用七言四句之后二句,与唐、五代竹枝之和声,仅用二言短语,散系于各句句中或句尾者,显然不同,应是竹枝唱法至宋之变。"后来,《竹枝词》脱离了音乐,不是为《竹枝》谱写歌词,而是用民歌体来写诗了。王夫之《竹枝词十首》序云:"杨廉夫唱竹枝于湖上,和者集。以初体求之,非竹枝也。""初体"指刘禹锡写的《竹枝词》。其实不止杨维帧《西湖竹枝集》如此,已是普遍现象了。
总之,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考验,证明《竹枝词》是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样式,也是民俗学的一座资料库。它既有欣赏价值,又有认识价值。
刘禹锡倡导之功,是不可磨灭的,其社会效果不是唐代任何一位诗人的作品① 以上参阅邱良任《竹枝纪事诗》。
所能比拟的。
明、清时期的一些诗人还在刘禹锡学习民歌曲调写《竹枝词》的启发下,开始重视学习其它民间歌谣,并把它吸取到自己的创作中来。如徐渭的《边词廿六首》之三:墙头赤枣杵儿斑,打枣竿长二十拳。塞北红裙争打枣,江南白苎怯穿莲。
"打枣竿"是明代流行于北方的民歌曲调。王骥德《曲律》云:"小曲《挂枝儿》即《打枣竿》,是北人长技,南人每不能及。"徐渭是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把流行于北方的民歌《打枣竿》援引入诗,说明他"客燕时"注意学习了这种曲调。《边词》诗中的内容与声情,与《打枣竿》是相接近的。明清诗人的这种男力,与刘禹锡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所以,清黄生说刘禹锡《竹枝词》"诚可为后来山歌、挂枝、打枣先鞭"。①除《竹枝词》之外,刘禹锡的诗歌,尤其是绝句,在元、明、清也有重要影响。明汤显祖、徐渭、袁宏道的七绝,"无不以梦得为活谱"②;唐寅的"歌诗婉丽,学刘禹锡"③;王夫之把刘禹锡的七言绝句誉为"小诗之圣证"。
④前人评诗,有宗唐、尚宋两派,都对刘禹锡推崇备至。高论唐音的胡应麟,在《诗薮·外编》卷四说:"七言律以才藻论,则初唐必首云卿,盛唐当推摩诘,中唐莫过文房,晚唐无出中山。不但七言律也,诸体皆然,由其才特高耳。"归依江西诗派的方回,在《瀛奎律髓》卷三说:"每读刘宾客诗,似乎百十选一以传诸世者,言言精确。"宗唐、尚未两派一致尊刘,说明刘诗在唐、宋诗风的衍化上,有着重要地位。
刘禹锡的诗,还启导了由诗至词之路,他在诗歌中所用的题目,有些是来自民间的乐曲名,如《纥那曲》等,后来就成为词牌的名称;他创造了一些长短句形式的新诗体,对词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如刘禹锡《潇湘神二首》:"湘水流,湘水流。九疑云物至今愁。君问二妃何处所,零陵香草露中秋。""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从《潇湘神》的名称来看,是迎神送神的歌曲,刘禹锡依其声以制词。首句重叠三字,成为词牌。清沈雄《古今词话·词辨上卷》云:"亦即《捣练子》。"《抛球乐》是唐代宴会时一种侑酒的游戏。刘禹锡写过《抛球乐词二首》。
《唐音癸签·乐通二·唐曲》云:"《抛球乐》,酒筵中抛球为令,其所唱之词也。"《词谱》卷二:"按此调三十字者,始于刘禹锡词。"刘禹锡的诗,多新意,后世常融化其诗语入词,各极其妙。这方面的例证很多,略举几个:刘禹锡《重至衡阳伤柳仪曹》:"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晏殊《踏莎行》:"居人匹马映林嘶,行人去掉依波转。"刘禹锡《秋日书怀寄白宾客》:"筋力上楼知。" 辛弃疾《鹧鸪天》:"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邦彦《西河》:① 《唐诗摘钞》卷四。
② 《姜斋诗话》卷下。
③ 阎秀卿:《吴郡二科志·文苑》。
④ 《姜斋诗话》卷下。
"山围故国绕清江。"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陈与义《虞美人》:"白发刘郎孤负可怜枝。"刘禹锡《金陵五题·乌衣巷》:"旧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吴激《人月圆》:"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流传与影响是最公正的评价。自宋至今各种唐诗、唐文选集中都有刘禹锡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引用过刘禹锡《踏歌词四首》中的"唱尽新词欢不见"①。他的一些烩炙人口的佳句,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① 《集外集·赠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