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思维方式与现实信息的反馈
所谓思维方式,是指思维活动借以实现的样式。简言之,即是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思维方式是由认知结构、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等多种因素构成的结合体,是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的统一。认知结构,是指思维主体具有的观念、知识和经验的综合;价值取向,是指根源于主体的目的、需要、追求和意向,它要求主体选择的思维方式一定要同自身的价值观念相一致;心理素质,是指主体独特的心理氛围和行为模式所导致、形成的心理定势。人的思维方式受到社会传统及思维主体的知识经验的制约。从根本上说,人的思维方式是受生产方式决定和制约的。
洪秀全出身于农民家庭,是下层知识分子,农业社会环境和儒学文化教育对他的思维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形成某种心理与思维定势。这样,他在择取思想资料,处理和反馈现实信息时,必然会受到其特定思维方式的影响与制约。
农民思维方式受到农业社会生产方式及农民知识经验的决定和制约。农民阶级是近代中国物质生产的主体,是一个人数众多的劳动者阶级,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封建剥削和压迫,及至近代,沿海农民又受到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掠夺,许多农民生活陷入绝境,不堪忍受,不时奋起反抗,求生图存,以摆脱贫贱的社会地位,因而,农民具有自发的反抗和革命倾向。但是,农民的一个重大特点是进行个体生产,他们分散在一小块土地上,使用落后、简陋的农具从事手工劳作,而且直接生产生活所需的绝大部分消费品,他们取得生活资料多半是靠与自然交换,而不是靠与社会交往。这种封闭、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限制了农民的视野,造成了农民思想的闭塞和蒙昧。加之,封建统治阶级垄断了文化,农民既没有政治权利和经济地位,同时又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这又造成了农民文化的贫困,使得农民不可能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文化知识展开理性思维。而传统的封建伦理观念和旧的社会习惯势力,又长期浸透农民的思想意识。因之,近代农民思维方式处在低级和自发的状态。洪秀全也因此深受影响。
(1)由于认知结构上文化的贫困,农民对事物的认识停留于直观、外推的水平,即往往从本身狭隘的生产和生活经验出发,用感官直接接受事物的表现现象,用直观经验所能理解的东西来推理其他事物。这样,他们的认识和思维的深广度,难以逾出个体手工劳动者所涉及的有限社会范畴。在经济结构上,洪秀全设计的是自给自足的个体家庭经济的模式,以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的自然结合作为基本生产方式,主张废除独立手工业和商业,排除交换和商品经济。在所有制方面,把农民小家庭私有制扩大为全社会的公有制,以家庭为生产和分配单位,就不得不保留家庭私有经济,因此,这种社会公有制仍然没有跳出家庭私有制的窠臼。从权力结构的层次考察,各级政权不过是层次不等的复合家庭,其中,由25 个小家庭组成农业社会基层单位"两",实际上是一个较大的家庭,在这个家庭中,两司马就是家长,负责管理这个复合家庭的土地、财产,及生产、生活、宗教活动和文化教育等,处理家庭之内所发生的一切事务和纠纷。由此上推,整个太平天国则构成"天下一家"。天王是主宰一切的家长,"天下万郭(国)人民归朕管,天下钱粮归朕食","凡天下之田,皆天王之田"。全社会成员的衣食住行都由天王排定,均匀温饱,达到"通天下皆一式"。显然,这是传统农业社会中,农民思维方式的产物。
(2)在经济制度设计上,突出了对土地分配和管理的内容。土地,是农业社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农民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土地,特别在当时土地兼并严重的情况下,获得一块土地更成为农民最迫切的经济诉求。洪秀全在制定经济政策和建构理想社会时,也把土地的平均分配和管理作为主要内容,从而反映了贫苦农民的强烈阶级愿望,"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正是他深受农民思维方式影响的重要精神产物。
(3)在心理素质上表现为对绝对平均主义的向往。农民深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但不能从社会制度上认识受到剥削压迫的根源,而只是从感性认识出发,痛恨剥削者、压迫者,试图消灭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的社会现象。其对策简单和直观地归结为平均主义。洪秀全就按照这一思维方式,设计太平天国的人间天堂。这正是平均主义社会的典型样板,表达了农民的理想和追求。
洪秀全的思维模式还有以下特征:
其一,模仿型思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垄断了文化教育和意识形态,封建儒学成为统治整个中国社会的官方意识,因而对农民也产生潜移默化的精神影响。洪秀全出身儒生,青少年时代就经受封建儒学教育,他在观察社会、确定政治体制和各项政策方针时,必然深受儒学思维方式的制约,从而出现模仿型的思维活动。如洪秀全一面批评历代皇帝,一面主张"尊周攘夷",模仿周天子,自称"天王"、"真圣主",宣扬王权天授,建立君主专制政体,推行一套封建礼制和各种封建政策。这一选择既是当时政治和文化环境的产物,也是洪秀全模仿封建帝王思维活动的必然结果。而且,洪秀全还模仿《水浒》、《三国演义》、《封神榜》,甚至民间戏剧中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实行了一些制度和规定。
其二,逆反型思维方式。由于农民阶级非常仇视地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的政策,试图提出自己的口号、纲领和政策,彻底消灭这种剥削和压迫。正因为阶级利益的剧烈冲突,农民对现实社会制度产生强烈的反弹心理,从而导向绝对平均主义的极端,在各项政策上也体现出对封建剥削和压迫的逆反心理。如洪秀全在进军金陵途中,谓概免三年田赋、剥夺地主财物分散给穷人、轻徭薄赋,提出完整的平分土地的纲领,等。这些口号、政策集中表达了农民心理上长期积聚下来的不满和愤恨,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和要求,对发动和组织农民起义的号召力最大,但往往在实践中难以坚持到底。在革命高潮过后,因其无法实现而使革命斗争低落。
其三,反身后求型思维方式,表现为尚古、信而好古,如洪秀全设计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向往三代大同之世等,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表现,但这些往往不合时代潮流,甚至违背历史方向,带有落后性、反动性,难以实现。其四,力向前求型思维方式,如洪秀全要把宗教天国变为人世间的美好世界,它反映了农民向往未来美好生活,虽能 时激发农民革命热情,但因其过于超越时代,成为不可实现的空想,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行通,迟早会使人民失望。
这些简单、落后的思维方式,使思维主体的认识水平终究局限于事物的现象和以往的经验,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制定的制度和政策,往往在现实中难以贯彻。当这种讯息通过现实反馈回来时,思维主体又往往别无新法而不得不同到现实。在找不到"开创新朝"的科学方法时,他只好"暂从凡间歪例",建立了一个类似于旧的封建王朝的新朝;在绝对平分土地的方案无法行通时,不得不转而承认现有的土地关系;当一切财产和产品归圣库公有的做法碰壁后,也不得不实行"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当废除小家庭建立天下一大家的大家庭的政策引得民怨沸腾时,他又不得不回到承认个体小家庭现实之中。
由生产方式所决定的落后的思维方式也使得洪秀全的思想水平始终未能超越旧式农民战争的范畴。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