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香港流亡生涯



  韩山文(1819-1854 年),瑞典人,属于基督教巴色会。1847 年,作为第一个瑞典传教土被派到中国。他曾一度在汉会(China Union)中担任郭士立的助手,定居在香港,经常到广东南部传教。韩山文的信徒"皆客家,多住在新安县地。"①当洪秀全、冯云山在广西传播拜上帝教、并发动武装起义的信息传开时,韩山文深感兴趣,设法"常见洪秀全的亲戚朋友"②,尽力搜辑"有关于洪氏个人及其起义之原始者"的消息,并对拜上帝教和太平天国运动寄于深切的同情。因而他收留了逃亡至香港的洪仁玕。据韩山文于1854 年5 月4 日,写信告诉友人称:"少年洪仁者,以去年11 月中洗礼于内地,乃现今南京革命首领之堂弟而亲密之知好也。此君为逃避官府之迫害,曾于1852 年4 月,由一入教少年为中介,引至仆处。"③是为韩山文收留洪仁玕史事实录。

  -----------------------------------------------------------

  ① 韩山文《太平天国起义记》,《太平天国》(六),页878。

  ② 《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印书》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页684。

  ③ 《太平天国起义记》译者序,《太平天国》(六),页831。

  -----------------------------------------------------------

  颠沛流离的洪仁玕终于摆脱了清廷的追捕和迫害,来到沦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受到信仰同一上帝的外国传教士的接待。当时他化名洪仁,与社会隔绝,孤寄在韩山文篱下,成为一名隐匿的"政治犯"。其心态十分悲凉与失落,只能从圣经中寻求排解和寄托。他曾向韩山文表示要皈依基督教,并请求得到真正的洗礼,但未能如愿以偿。当韩山文外出传教时,他孤独一人,生计艰难,只得冒险潜返广东东羌县,在好友张彩庭处,受到热情款待,并隐匿于永培书屋,改名洪好,担任私塾先生。1853 年11 月,又因政治风声甚紧,再次逃亡香港,复归韩山文处寄寓。

  是时,他向韩山文坚决要求洗礼,表示"愿将名事交托上帝"。韩山文同意替他施洗,洪仁玕遂成为太平天国领袖中唯一接受西方传教士宗教洗礼的基督徒。他在香港一边"研究圣经",一边"授书夷收"①1854 年,应韩山文的请求,洪仁玕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洪秀全和拜上帝教在广西兴起的情况作了口述,由韩山文记录、整理,并用英文写成《洪秀全之异梦及广西乱事之始原》(TheVissions of Hung-Siulsuen and origin the kwang-Si Insurrection)一书,在香港公开出版(简又文译为《太平天国起义记》)。它记叙了洪秀全数次科举失意、异梦及拜上帝教创立,金田起义,以及洪仁玕本人的活动。口述以大量真实确凿的事实说明了太平天国的酝酿和兴起的历史真相,有力澄清了清朝散布的种种政治谣言和诬蔑,引起在华的欧美人士极大重视,因而多次再版。直到现在,仍然是一部研究太平天国早期历史的珍贵文献。

  -----------------------------------------------------------

  ① 《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二),页846。

  -----------------------------------------------------------

  洪仁玕逃亡香港并成为一名基督徒,实非当初夙愿,而是后来的权宜选择。其实,他并不想在香港长留久居,总是牵挂着方兴未艾的太平天国运动。当他获悉太平天国已在南京奠都后,向往的心情更加急切。他似乎感到来自天王族兄的呼唤,因此决意奔赴天京,投身太平天国运动。韩山文对他的决定不仅未加阻拦,而且大力支持,并以《太平天国起义记》一书的稿费相赠,以帮助洪仁玕实现自己的心愿。1854 年春天,洪仁玕与两位友人乘船离开香港,驶向上海。临行时,韩山文又赠送不少宗教书籍及各种航行所必需的物件,包括《新约》、《旧约》、《初学篇》、历书、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此外还有望远镜、寒暑表、指南针等。但是,他们谁也没有料到,这次分手竟成永诀。是年5 月,韩山文牧师病逝于香港,年仅35 岁。他临终前还在为洪仁玕祈祷,"深望其得机安抵南京",生动体现了师生之间结成的深厚情谊。

  洪仁玕试图从上海到南京,但适逢上海爆发了刘丽川领导的小刀会起义。清军包围上海城,沪宁交通被阻断。洪仁玕与小刀会领袖接触,但小刀会领袖无法调查和证实洪仁玕身份,"不信予为天王之弟"①。因而不愿帮助,求小刀会不成,洪仁玕又转而求助在上海外国传教士麦都思等,请他们护送自己到南京去。"那时,麦氏觉得由上海到南京还不安全,没有允许他去参加南京政府。"②洪仁玕只好滞留上海,"乃在夷馆学习天文历数",等待机会赴宁。③但上海战事长期持续,洪仁玕赴天京无望,被迫予1854 年冬返回香港。南京之行虽然失败,但对洪仁玕的影响很大。在上海,他不断得到消息,太平军西征北伐,节节胜利,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反清起义已成燎原之势。同时,目睹小刀会高举太平天国义旗,英勇抗击腐败虚弱的清军。因此,洪仁玕对太平天国运动充满必胜的信念,在乘船归港途中,他吟诗抒怀:

  船帆如箭斗狂涛,风力相随志更豪。

  海作疆场波列阵,浪翻星月影麾旌。

  雄驱岛屿飞千里,怒战貔貅走九鳌。

  四日凯旋欣奏捷,军声十万尚嘈嘈。①

  -----------------------------------------------------------

  ① 《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545。

  ② 艾约瑟《访问苏州的太平军》,《太平天国史料译丛》,页123。

  ③ 《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545。

  ① 《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二),页841。

  -----------------------------------------------------------

  这首诗生动抒发了洪仁玕渴望奔赴反清疆场,投身战斗的壮志豪情。

  第三次赴港后,洪仁玕仍然寓居外国教会,"仍习天文,授教夷收"。②由于良师益友韩山文的早逝,使他更加感到孤寂。但是,透过上海之行,他坚信太平天国事业的必胜,更加渴望投身这一伟大的斗争,并为新兴的天国贡献才智,因此产生极大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他回忆说:"我想学习本事,将来辅佐他,就回广东,到香港洋人馆中教书,学天文、地理、历数、医道,尽皆通晓。洋人知道是老天王之弟,另眼相待,住香港四年,故与洋人多半相识,其国体制情伪,我亦尽知。"③因此,在寄寓香港的四年中,他努力学习和研究有关西方列强富强的经验及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结识了不少西方传教士,向他们求教,同时传授中国语言、文化。由于洪仁玕的聪明好学,秉性儒雅,深得传教士的信任。 1855-1858 年,洪仁玕被任驻港之伦敦布道会布道师。据《布道杂志》记载:不久,"他就获得会中人员及中国教徒的信任和尊重。他的文学造诣也为人所敬佩,他的性情和蔼亲切,思想豁达,为中国人少有。"④在香港的滞留并没有改变洪仁玕投身太平天国运动的决心。1858 年6月,"洪仁玕再度寻访天王"。这次他不再选择水路经由上海赴南京,而是

  选择了陆路,"由广东省到南雄,过梅岭到饶州。"①由于洪仁玕精通医术,曾撰医书《医缘》。因此,他一路乔扮游方郎中,随处为人治病,借以谋生糊口,掩护自己。岂知湘军与杨辅清部太平军正在赣皖边界激战,清军封锁严密,洪仁玕无法通过,而且"被清军抓去搜查",遂掳入湘军蔡康业兵营中。②直到11 月14 日,洪仁玕乘湘军兵败之机,与8名清朝官员逃出兵营,辗转到湖北黄梅县。

  适逢知县覃瀚元之侄患头风之症,延请洪仁玕诊治,未久痊愈。洪仁玕得到了一笔酬金,并被推荐到罗田县衙任文案。但知县还未到任,而且,江南大营清军围困天京甚紧,洪仁玕无心留在罗田,遂扮商人,购货乘船,于1859 年3 月13 日驶向天京。4 月21 日终于抵达,见到了分别已有九载的洪秀全。从此揭开他一生中最光辉的篇章。

  -----------------------------------------------------------

  ② 《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二),页841。

  ③ 《洪仁玕自述别录之一》,《洪仁玕选集》,中华书局,1978 年版,页80。

  ④ 呤唎,《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页175。

  ① 《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二),页846。

  ② 《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二),页8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