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英]马歇尔《货币、信用与商业》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第四章 一国需要的通货总值



  1.通货的职能

  货币或“通货”是想要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但它并不符合于一般规律,即手段越多,越容易达到其目的。的确,可以把通货比作机器上的润滑油。如果不上润滑油,机器就不会很好地转动。由此,一个外行人可能认为,润滑油愈多,机器运转得愈好。但事实是,润滑油如果太多,机器将无法运转。同样,如果通货太多,它将丧失信用,甚至可能停止“流通”。

  初看起来,这一比喻或许有点儿勉强,但我们将会看到:

  A.人们需要货币,主要不是为了资币本身,而是因为有了货币,就掌握了一种很方便的一般购买力。人们购买火车票,是因为它可以使人坐车旅行。如果铁路公司根据旅程的长短调整票价,则长路程的车票可能比短路程的车票更为人们所需要;但如果不管路程远近把所有车票票价一律都加倍,那增加路程只会使人感到少许不便。同样,如果一国的通货数量增加,而其他情况不变,则将相应地降低每一单位通货的价值。如果通货的数量仍有可能增加的话,则每一单位通货的价值将以更大的幅度下降。

  B.正如火车票的价值取决于它所表示的路程的长短那样,通货的价值取决于它所支配的购买力的数量。如果可以无代价地扩大由此而获得的利益,则每一个人将会以通货的形式大量保有可随时使用的购买力。但保有通货并不会带来收入。因此,每一个人将比较扩大通货储量所得到的利益,和把其中一部分用于购买某种商品如外衣或钢琴(这将使他得到直接利益),或投资于企业及交易所证券(这将使他得到货币利益)所得到的利益。人们或多或少是无意识地、出于本能地进行比较。因而,一个国家所保有的通货的总价值,既不会大大低于,也不会大大高于其国民所愿掌握的购买力的数量。如果发现了新的金矿,或由于别的原因,大大增加了通货的数量,则通货的价值必将下降,直至通货价值的下降使开采更多的黄金无利可图为止。也就是说,自由铸造的金币的价值总是接近于获取金币中含有的黄金的成本。

  一个国家所需要的并不是一定数量的金属(或其他)货币,而是有一定购买力的通货量。其任何时候的黄金储量有与这样一个数额相等的倾向,这一数额(以通货的价值计算)相当于人们愿意以黄金的形式或者自己保存或者存入银行的购买力,加上该国的工业技术以通货的价值所吸收的黄金量。

  如果这个国家有自己的金矿,它的黄金储量将取决于黄金的生产成本,并受出口需求变动的间接影响。如果它没有金矿,其黄金储量将等于它能以制造和输出商品(即产金国所接受的商品)的价格换得的黄金量。其调整方式将在下面讨论。

  如果某一国家的黄金储量由国家法令所固定,黄金只用作通货,其他一切交换媒介实际上都是一定数量的黄金的定单,那么,该国黄金的总价值,不管其数量如何都将始终不变。但黄金一般都完全自由地从一个国家流到另一个国家。因此,每个国家所保有的黄金量总是与该国对黄金的需求(用作通货和用于其他方面)相适应。

  黄金在某一国家内的购买力必须与其在其他国家内的购买力具有这样的关系,以致该国的进出口商大规模地用黄金取代其他商品,无大利可图。因此,它的黄金储量从不会与这样一种数量(但这要扣除运输费和过境税)相差很大和很久,这一数量使该国的物价水平与其他国家的物价水平相一致。

  当然,对每种贵金属的总需求,是由用作通货的需求和用作工业及个人的需求所组成。这些用途包括银匙和银盘,金表链和镀金画框等等。这些不同的需求,每一种都有它自己的变动规律。采银愈困难,每种工业对它的使用愈少,但其价值的上涨将使人们能够用它买到更多的东西。许多人随身带的和在家里保存的银币常常比铜币多,因为他们的许多需要花少量铜币是无法满足的。①

  ①关于这些问题的较详细的论述,参看拙著《经济学原理》第三编第六章以及该书数学附录中的注,并参看本书附录C.

  2.以前人们经常说,金银的价值是“人为的”。实际上,决定其价值的因素,在供给方面是生产成本,在需求方面是人们对建立在金银基础之上的购买力的需水,再加上为了工业与炫耀的目的而产生的对金银的需求。

  由于人们看到硬币的价值往往高于其所含金属的价值,因而便认为通货的价值一般是“人为的”;也就是认为通货的价值来自协商、习惯和心理倾向。许多世纪以后,人们才普遍注意到,每一单位通货的价值取决于该单位通货所必须完成的工作量。后来每当贵金属的天然供给量发生变动,或决定通货质量的人轻举妄动,从而引起或者有可能引起物价大变动的时候,人们的认识便前进一步。在英国,当亨利八世宣布降低货币成色,以及新世界的大量金银首次运抵欧洲的时候,人们曾就货币的价值这一问题展开了颇为热烈的讨论,虽然讨论者的见识不怎么广博。十七世纪,当商业要求有一个比以前更精密的货币制度时,讨论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水平,人们的认识也因此有了更为坚实可靠的基础。

  最后,人们认识到,在任何时候,现有购买力的数量,即为了方便我国的商业活动所需的现有购买力的数量,都取决于我国本身的状况。更简单地说,我国的一般状况把一定数量的工作强加给了它的通货。所以,通货量愈大,每一单位通货所完成的工作就愈少;因此,对每个硬币的有效需求愈小,它的价值也就愈低。其次是应认识到,货币本身所要完成的工作如何可以用信用来减轻。①

  ①例如,配第在1667年出版的《赋税论》中认为,一种良好登记制度下的地契,以及“储存金属、布匹、亚麻、皮革以及其他有用物品的库房所发给的栈单,再加上伦巴第(伦敦的金融中心。——译者)或商业银行的信用,会减少“做生意所需的货币量”。当然,他的意思是:在旧的购买力水平上会减少所需的货币量,如果购买力降低,则所需的货币量将保持不变。洛克和那位放荡不羁但很受人崇拜的天才——约翰·劳在这方面有很精辟的见解。哈理斯及那位虽不知名但观察敏锐的康梯龙以及其他一些人给休谟和亚当·斯密开辟了道路。

  但是,直到上世纪初,人们才十分认真地研究决定货币价值的因素。在这以前,人们关心的主要是政治安全和大众福利的经济基础。拿破仑战争所造成的破坏和恐慌,使信用和物价发生了剧烈波动,这促使一批能力很强、见多识广的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着手研究这个问题;他们研究得很透彻,没有给后人留下多少补充的余地①李嘉图是权威思想家之一,他在1810年写的那篇有名的《硬币报告》中说:“国家的有效通货不仅取决于通货的数量,而且还取决于流通速度和一定时间内完成的交换额。因此,凡力图加速或放慢流通速度的努力,都是为了使同一数量的通货满足商业的需要。在公共信用极好时所需的通货量,比在恐慌时个人收回货款,窖藏金银以防万一的时候所需的通货量要少得多,在商业有保证,个人彼此信赖的时期所需要的通货量,比互不信任阻碍订立远期财务合同的时候所需要的通货量也要少得多。但最重要的是,同一数量的通货量是否足够流通,是以大放债者在管理和节约使用流通媒介方面所拥有的方法为转移的。……近年来我国的银行家们,尤其是伦敦地区的银行家们,在节约使用货币和调整商业支付的方式方面的改善,主要表现在伦敦的银行家们更多地把银行汇票当作支付手段,他们每天把所有这种汇票送到公共清理所去相互抵消,还表现在证券经纪人的代理机构的出现,以及伦敦的银行家在业务上进行的另外几项改革;所有这一切的效果都一样,就是使他们无须象从前那样,手上保有大量货币。”这一简明扼要的叙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①李嘉图在他们中间首屈一指,他的著作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使其他一些人的著作相形见绌。霍兰德教授在1911年的《经济学季刊》上曾指出,李嘉图学说的几乎每一部分都曾为他以前的某一位人论述过,但他和亚当·斯密一样,以其杰出的才能致力于把一些零碎的原理改造成为系统的学说。这样的学说之所以具有创造力量,是因为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众所周知,近几十年来西方的金银储量迅速增加,虽然我们无法得到精确的统计数字。但自上世纪中叶以来似乎白银的年产量增加了十倍左右。在1840年与1855年之间,黄金储量几乎增加了十倍,但其后四十年增加较慢,近年来又加快了。①

  ①在《政治袖珍辞典》中,莱克西斯教授在“黄金”词条下指出,1801年与1908年之间五分之四的黄金生产量是该时期后六十年生产的。

  在此期间,用于生产方面的黄金迅速增加,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镀金,不能再作他用。因此,要不了几个世纪,黄金储量就可能减少,其购买力就可能因一点小事发生很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人会坚决主张,所有长期债务都以官方的一般购买力标准来计算。

  在英国,大宗购买,一般不是通过转让通货本身,而是通过转让能支配通货的支票(或别种证券)来完成的。由于这个缘故,英国对通货的需求,并不能代表西方世界的一般情况。我们暂时可不管支票和其他私人证券对物价产生的影响,因为后面还要讨论这个问题。

  3.一国通货的总值,乘以为了交易目的而在一年中流通的平均次数,等于这个国家在这一年里通过直接支付通货所完成的交易总额。但这个恒等式并未指出决定通货流通速度的原因。要发现这些原因,我们必须注意该国国民愿意以通货形式保有的购买力总额。

  因而便有如下主要事实:(1)商品流通速度的每一变动会引起通货及其代用品流通速度的相应变动;(2)通货的代用品主要是支票,有时是汇票。但决定货币流通速度的动机并不明显,让我们来找一找。

  仔细考察一下就会发现,货币流通速度是随着一国人民认为手头应该保有的购买力数额的变动而变动的。这一数额取决于若干因素,其主要因素很容易看出。虽然很少有人分析自己行为的动机,但下面一句话却暗示了他们的动机:“我存的钱太多了,还不如用一些来买东西,或搞投资。”当一个人把自己几乎所有的钱都花光了,因而做不成到手的有利可图的买卖时,他会说出与上面相反的话。还有一种情况是,尽管有些零售商提供给他劣等品而索取高价,但他还是不得不从他们那里买东西,因为他知道,如果他表示反对,零售商就会让他立即偿清所有欠款。顾客固然可以向银行透支,但这种方法并不能经常采用。①

  ①显然:没有特殊关系而长期赊购的人,必然要以某种方式付高价,因为商人希望从其资本中获得利润,而长期赊购的人不得不付较高的利率。人们要注意:这一事实对商人往往是不利的,部分原因是,当顾客欠款太多的时候,他们便不能埋怨商人卖给他们劣等货了。长期赊购的人给商人带来的总费用,除了现金方面的损失外,还有额外的记帐工作、呆帐的危险及其他一些损失。有时,只拖欠一星期现款的工人,实际上在这一星期内至少每先令要付半便士的利息。也就是说,即使只按单利计算,他也要付百分之二百的年息。

  上面的初步探讨说明了一个国家以通货形式需求现有购买力的一般性质,或至少说明了人们由于拥有大量存款而直接支配通货的一般性质。

  为了更明确地对此加以说明,我们假定:一国的居民(包括各种性格和各种职业的居民)认为值得保存的平均现有购买力,等于他们每年收入的十分之一加上财产的五十分之一,那么,该国通货的总价值即有与这两个数量的总数相等的倾向。再假定:他们的收入总值在正常年景为五百万夸特小麦,他们的财产总值为二千五百万。那么,通货总值就将为一百万夸特小麦。因为,按照这一比例,每一个人在权衡了支配更多的购买力的有利之处,和把更多的财源投入不产生直接收入或其他利益的货币的不利之处以后,就能够得到他们所想要支配的现有购买力的数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通货为一百万个单位,则每一单位将值一夸特小麦;如果通货为两百万个单位,则每一单位将值半夸特小麦。

  因而实际情况是:在每一社会中,人们的收入之中都有一部分被认为值得以通货形式加以保存;这或许占收入的五分之一,或许占十分之一,或许占二十分之一。以通货形式保有的大量资源,可以便利人们的买卖,使人们有可能讨价还价。但另一方面,这又使一些资源冻结在不生产的形式之中;而这些资源如果用于生产更多的家具,则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如果用于生产更多的机器或饲养更多的牲畜,则能带来货币收入。在原始社会里,甚至在象印度那样相当进步的社会里,只有富人才想把他们的许多资源变成通货。在英国,除极穷的人以外,所有的人都存很多的钱;中产阶级的下层存钱较多,而用支票付款的富人则使用货币较少。但不管是哪种社会,其资源之中总有一部分是各不同阶级的成员想以通货形式加以保存的。所以,如果其他一切条件保持不变,通货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就有这样的直接关系:要是这个增加10%,那个也增加10%。当然,人们想以通货形式保存其资源的比例愈小,通货总值就愈低,也就是说,与一定数量的通货相对应的物价就将愈高。

  以下若干因素可以永久性地改变通货量与一般物价水平之间的这种关系:第一,人口和财富的变化,这可以改变总收入;第二,信贷机构的增加,它们可以用其他支付手段代替通货;第三,运输、生产和商业方法的变化,这可以影响商品在制造和买卖过程中易手的次数。另外,一般商业信用和商业活动的变化可以暂时改变通货量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①

  ①上面的叙述摘自1899年我对印度通货委员会提出的第11,759—11,761个问题所作的答复。实际上:关于货币和信贷的大部分问题的讨论,可以在我对那个委员会提出的第11,757—11,850个问题所作的答复中找到;还可在1887—1888年我对金银委员会提出的第9,623—10,014和10,121—10,126个问题所作的答复中找到。

  当然,英国商业所需的通货总值较少,因为英国的中上层阶级都以支票来清偿大部分债务,而只有极少数支票拿去兑现,大多数支票只是把通货的支配权从这一家银行帐上转到另一家银行帐上而已。

  如前所述,贵金属(无论是贵金属块还是铸成硬币的贵金属)常被窖藏起来以应付未来的已知的或未知的需要。这种习惯在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农民中仍很流行。但在“西方”国家,甚至连农民,如果富裕的话,也倾向于把他们的大部分储蓄投资于公债券或他所熟悉的证券交易所发行的证券,或者委托银行保管他们的储蓄。特别是在盎格鲁撒克逊人民中间,私人手里的大部分通货都是准备在不久的将来当作直接购买力来使用的。

  4.职业和性情影响收入相同的人所希望直接支配的通货量。

  一般说来,一个按周领工资的人如果大手大脚,会把他拿到的金银硬币很快花掉,但由于他无论如何手里至少得保有一先令(除非他特别不顾后果),他花掉铜币的速度可能并不比别人快许多。同样,一个按季领薪水的人如果大手大脚,则会提高他掌握的金币的平均流通速度,但由于他手里不能一镑钱也没有,所以实质上不影响银币和铜币从他那里流进流出的速度。

  在现代国家,几乎所有大宗买卖都用支票来支付,因而大商人手中保有的通货较少。但在没有任何辅助通货的信用手段时,每一个商人就必须依靠他以货币形式保存的购买力,这样一有机会,就能用来进行赚钱的买卖。他会根据直觉和经验权衡大量窖藏的利弊。他知道,如果他保有的购买力太少,他会经常感到手头很紧;如果保有的购买力太多,又将减少他的物质收入来源,而且很少能够非常有效地利用他的全部现有购买力。

  概括地说,在相同条件下,对一个人适用的规律,对另一个人并不十分适用。但正如配第所说,“最有钱的人很少……把钱放在身边,而是把它变成或转辗变成各种很能赚钱的商品”。①

  ①配第认为,“货币量只要能够支付英国全部土地的半年地租、四分之一的房租、全体人民的一星期的开支、全部出口商品的四分之一左右的价值”,对英国就“足够”了(见《货币略论》,问题23和25,同时参阅他的《政治算术》第九章和《献给英明人士》第六章)。据洛克估计,货币量只要能够支付工资的“五分之一、地主收入的四分之一、经纪人每年现金报酬的二十分之一,就足够推动任何国家的商业了。”康梯龙经过长期而仔细的研究于1755年得出结论说,所需的货币价值为一国总产品的九分之一,或他所谓相同的东西,地租的三分之一。亚当·斯密的看法比较接近现代怀疑主义,他说:“决定这个比例是不可能的”,虽然“据不同的作者计算,这一比例为年产品总值的五分之一、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一以及三十分之一。”

  5.虽然每一单位通货的购买力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与通货单位的数量成反比例,但增发不兑现纸币会降低其信用,从而减少人们愿意保有的现有购买力的数量。也就是说,增发不兑现纸币会大幅度降低每一单位通货的价值。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考虑通货的信用会对人们或者直接以手头的现款和银行存款或者间接以公债券和交易所证券(它们可以带来固定的货币收入)保存其财源的态度产生怎样的影响。如果通货的信用受到损害,这种影响可能是很大的。事实上,盲目增加不兑现通货的数量,很可能会大幅度降低每一单位通货的价值,因为增加不兑现通货的数量会降低通货的信用,使每个人愿意以通货的形式保存的财源的份额大大缩小。因此,所增加的通货的每一个单位将支配较小财源份额中的较小部分;这样,其价值便双倍下降。所以,不兑现纸币的总值不可能因其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它的数量的增加(一旦增加就很可能不断增加)会大幅度降低其每一单位的价值。

  在我们现在已经熟悉了的这一学说(即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每一单位通货的价值与通货单位的数量及其平均流通速度成反比例)中,尽管没有明确指出,但却隐含着这样一个命题,即在一定的工商业水平下,一国人民在一定时期所需要的现有购买力的数量是一定的。

  这一“数量说”就其本身而言是有用的,但它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了证明这一命题而必须假定不变的“其他条件”是什么,也没有说明决定“流通速度”的原因。

  该学说几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真理,因为,如果总帐的一栏精确地记下一年中所有的现金交易及其价值,而另一栏记下每笔交易所用的货币的单位数,则这两栏中的数字加起来就一定相等。当然,第二栏表示的是所有货币单位的总易手次数的总值,换句话说,就是用每单位货币的平均易手次数(不包括馈赠,偷窃等等)乘货币总值所得的积。

  该命题中要求保持不变的条件有(a)人口;(b)每人的交易额;(c)直接用货币完成的交易在交易总额中所占的百分比;(d)货币的效率(或平均流通速度)。只有考虑到这些条件,才能考察这一学说,而如果考虑到了这些条件,这一学说也就成了不言自明的真理。

  6.通货与别的东西不同,其数量的增加并不直接影响它所提供的服务的数量。不兑现纸币。

  上面已从许多方面说明了“数量”说在通货价值方面的含义。这里要说明的主要事实是:一国货币量的增加,不会增加它所提供的总服务量。这并不与这一事实相矛盾,即作为一国通货的黄金的数量的增加,会增加该国通过输出黄金获得商品的手段,并使该国可以把一些通货变成装饰品。它只是意味着,通货的目的首先是便利交易;为了这个目的,通货要有一明确的定义,并为一般人所接受。其次,通货要有稳定的购买力。这种稳定性不兑现的纸币也能取得,只要政府(1)能防止伪币流通;(2)能使人民绝对相信,真钞票不会发行过多。金币之被当作通货,是因为人们相信,自然界不会让人们从它的仓库中获取的通货猛烈地增加。如果发现了和大煤矿一样大的金矿(尽管地质学家和矿物学家认为这种事情是不可能的),金币也就失去了任何效用。①

  当然,金币价值的稳定性多少归功于装饰品和某些工业用途对黄金需求的稳定性,而如果真的发现了大金矿,则将使它不容易找到适当的用途。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个构造与地球不同的行星上,打一把好锯子的铁矿石的交换价值也许比一磅黄金的交换价值还要高。②

  ①精细印制的纸币,使伪造者的成本很大,而且会被立刻发现。众所周知,一种特别的印刷方法防止了英格兰银行钞票的伪造。

  ②我们可以进一步想象。如果钻石很多,则它们将革新和扩大那些需要比钢还要坚硬的材料的工业部门,但它们作为个人的装饰品来使用就不那么适宜了。另一方面,如果羊毛或几乎所有其他有用的商品的价格都下降,使其消费量增加而总成本减少,则世界上的真实财富将几乎是按比例地增加,虽然富人受益不多,但穷人却将比过去穿得暖和一些。

  如果不兑现的通货由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控制,则可以调整其数量,使其单位价值保持在某一固定的水平上。这个水平可以有以下三种情况:(1)由可靠的物价指数所显示的平均物价水平保持不变;或者(2)在其通货坚定地以贵金属为基础的那些国家里,这个平均水平随着物价的一般变动而变动;或者(3)有关国家的政府可以精心编制一份国内一般物价一览表,并且根据上面第三章中所提到的方法来调节其通货量,使(譬如说)每一千个单位所平均支配的一般商品的数量相一致。

  “可兑换的”纸币——即肯定可以随时兑换成金币(或其他本位硬币)的纸币——对全国物价水平的影响,几乎和面值相等的本位硬币一样。当然,哪怕对这种纸币十足地兑换成本位硬币的能力稍有怀疑,人们就会对它存有戒心;如果它不再十足兑现,则其价值就将跌到表面上它所代表的黄金(或白银)的数量以下。

  应该指出,本章讨论的只是信用正常时对通货的需求。信用发生动摇时,应对通货的供给采取非常的和所谓补救的措施。第四编信用波动那章,将对这个问题有所论列。

 应天故事汇

CTJ121©2005-2008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