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英]马歇尔《货币、信用与商业》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第五章 硬币



  1.金银一向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因为它们的光彩和耐久性适合于装饰和其他许多用途。

  虽然金银被称为“贵金属”,但它们实际上并没有其他一些在现代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金属昂贵。不过,它们似乎是具有个人装饰品所必需的光彩和抵抗空气腐蚀能力的最好金属,而且即使采用原始的采矿方法,也能在许多地方大量取得。几乎所有时代的人们都尽力探寻它们,那些容易找到的金银矿很快就被开采光了。正是为了它们,许多人扬帆远航,出海探险,从而发现并逐步打开了“新世界”。它们促进了航海事业,自己也被源源不断地运送到遥远的地方。

  农业机器尚未发明的时候,那些迅速接受收割者的邀请而去拾落穗的人们,会因自己的劳动得到很高的报酬,而姗姗来迟的人则所获无几。由此我们可以想象:由于有史以来金银一向受到高度的重视,因而在人类生活在这个行星上的早期,根据劳动计算的金银的成本或许是很低的,后来其价格才逐渐达到很高的水平。但较老的文明所在地都集中在东南欧、东北非和南亚等地区,因此,在墨西哥、南美洲和澳大利亚仍有巨大的金矿和银矿等待着首先把先进的工业技术传入这些地区的人们去开采。当以罗马为中心的那个大帝国,步其以前帝国的后尘而衰落的时候,殖民势力也就中止了。文明世界乃不得不满足于所储存的贵金属,它们被逐渐消耗,而没有补充。物价因此而降到很低的水平。

  其后,黄金变得这样稀少,以致不能再当作公用的货币材料了。白银的储量与对它的需要比起来也减少了,这使得欧洲的物价普遍下降,直到与亚洲、非洲、墨西哥和秘鲁的贸易带来了大量新的白银,这种情况才停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白银和货币几乎成了同义语。①

  这样,白银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就成了通货的主要基础,直到十九世纪在澳大利亚和加利福尼亚等地发现了金矿,才使得好几个国家得以步英国的后尘,单独地把黄金或与白银并用,当作通货的基础。②

  ①注意从用拉丁字Aes(黄铜)到用法文字Argent(白银)的转变。

  ②应该注意几个世纪以前那种很普遍的习惯,即把购买力储藏在银器中,以备不时之需。这种习惯对稳定白银的购买力有很大作用。条顿民族的贵族都是对商业不感兴趣的乡下人,他们往往不愿为了生利和保险而去放债。但他们却积累银器,以达到经常享受的目的,正如现在的富人可以从多种多样的、精巧的陈设品中得到享受一样。英王查理一世拥有很多他的臣仆专门为他熔铸的银器,而现在的富人大都愿意与所有人(除极穷的人外)分享白银,和其他人一道用镀有一层薄薄的白银的匙子和叉子吃饭,以免尝到劣等金属的味道。不过,虽然纯银在家庭器具上用得少了,但黄金的用途却增加了,既用来“镀金”(虽然镀得极薄,只有用显微镜才看得出),又用来制作表链和其他装饰品。

  关于早期的各种通货,附录A中有较详细的叙述。

  2.金银可以单独地或共同地为不超过若干年的债务和交易充当一般购买力的可靠标准,但长期债务则需要有不受采矿业影响的标准。

  在世界历史上的某些时期,“贵金属”的数量相对于需要量而减少,在另一些时期又相对于需要量而增加。这种情况足以使人不自觉地认为金银的购买力是始终如一的,因而认为应该把它们当作价值的标准。但这带来了下面的问题:这两种对立的力量大致相等,一种会抬高物价,另一种会降低物价,它们是偶然事件的结果吗?

  回答似乎是否定的,因为地球表面已有几乎一半的土地被拥有充足经费的熟练矿工彻底勘探过了,而且各个年代用于开采金银矿的机器设备进步的速度,似乎同其他重工业的机器设备进步的速度一样。因此,每英担金银的生产费用相对于其他原料而言,在很长时间内可能没有什么变动。而许多上等工业品的价格相对于其原料的价格而言则可能继续下跌。但部分地由于这个缘故,原料的价格支配其成品价格的趋势将愈来愈大。总的说来,似乎没有充分理由认为,在不久的将来金银的成本会相对于其他物品而言大大增加。人们已注意到,交通工具的能力和速度的日益增长,减少了世界范围内各种不同物品的相对价格的不相等,而且金银的流动性如此之大,以致它们在各地以其他商品表现的价格,比各地以不等成本所制造的大多数物品的相对价格,更趋于一致。这种基本稳定的情况也许可以维持相当长的时间。不过,目前似乎还无法测知遥远的未来,虽然我们可以想象:经过有关若干学科的共同努力,最后或许能解释那些冷却以后会变成金属的气体和液体的来源。

  总的说来,从古到今金银的势力一直在扩大和加强,但现在却在某种程度上有被一种更精确的标准代替的危险。因为,随着生活艺术的进步(而且作为生活艺术进步的一个条件),人们对所使用的工具,尤其是货币,要求具有越来越高的精确性;他们正在开始怀疑,黄金或白银或两者结合起来,在他们的事业和合同日益扩大和延长的空间和时间内,能否为他们提供一个足够稳定的价值标准。毫无疑问,金银的耐久性将保证其储量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动,它们的一般购买力也不会有急剧的波动,因而,它们将为延期支付和长逾几年的合同提供相当可靠的价值标准。“一条小溪虽可从细流变成急流,但对一个大湖的容积却不会产生什么影响。”然而其前提是:急流必须是短暂的,或大湖有一个很大的出口,否则大湖的容积就会比急流的容积增加得快。在世界历史上,金银的价值,一直不如维持人们生命的那些谷物的价值稳定。

  3.在大多数文明国家,银币曾是价值标准,但这一标准的精确性已由于银币数量的不断减少和成色的不断降低而减弱。

  保持金银币于规定的量和质,本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每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都几乎不断地降低其本位币的含金量。轻率降低硬币成色带来的恶果偶尔也使人进行局部的改正,但坚定的决心总经不住以后又出现的强烈的诱惑力。①

  ①在英国,降低硬币成色的过程较慢。每先令的含银量只从威廉一世时代的270谷,降低到十六世纪初期的93谷,虽然在亨利八世统治时期降低的幅度很大。十七世纪末,先令的含银量实际上又有降低,但不是出于有意,而是由于疏忽,不过蒙塔古和威廉三世、牛顿和洛克在1696年恢复了原来的含银量。详情参阅肖的《通货史》和《英国货币史的作者们》(1626—1730),并参阅利物浦尔勋爵的《王国的硬币》及图克和纽马奇的《历史》第六卷。

  德国硬币的成色降低得相当利害,而法国的利弗尔更甚;参阅阿弗内尔的《价格史》Ⅰ、Ⅱ;拜塞尔的《中世纪的币值和工资》。

  虽然一些鼠目寸光的君主可以通过降低货币成色,不顾及信用的办法来暂时获得少许利益,但他们并不想让私人也偷窃一部分硬币,从而进一步降低货币成色。因此,只有“惯性力”才阻止他们不采用新的造币技术。他们学会了精确地控制铸币的大小和形状,使印记精密地与圆硬币配合,学会了用重型机器给硬币轧花边,或在硬币边上轧印出凸字短铭。第二步是把硬币造得坚硬,耐磨,以便能压印出清晰的低浮雕。低浮雕硬币耐磨,磨损很容易被看出,而且没有贵重的器具不易仿造。

  大家都知道,许多精美的硬币和一些完全符合技术要求的硬币是艺术家和极熟练的工匠不用机器制造出来的。但现代商业需要大量的硬币,艺术家和熟练工匠的劳动满足不了这种需要。即使能够满足,其很大一部分成本也不是来自铸造它的原料而是来自加于其上的劳动,以致其价值中的那种不可靠的因素很大,而现代要求把金币的价值钉牢在黄金本身的价值上的目的将不可能达到。①

  ①十八世纪末博尔顿采取了大规模生产标准硬币的第一个重要措施。他所采用的方法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代良好铸币所需的设备非常昂贵,除了那些经得起亏大本、为了获厚利而愿冒大险的人之外,任何人都无力购买。由于设备笨重,所需的工人众多,很可能引起当局的注意;同时,由于各国政府力量的增强以及电报等通讯技术的改进,其他国家制造的伪币很难在某一国家内流通。最后,各国政府的官员们比以前更愿意共同采取果断措施,来制止这种罪行。

  白银从其性质来说比黄金更适合于在除了极富人以外的任何人民中间充当通货的主要材料;所以直到最近,一般说来,它或者单独地或者与黄金以某种形式联合地作为本位币的金属。英国货币的名称“pound”(镑)原意即是一磅重的不同形状和不同重量的银便士,利弗尔也是一样。

  政府发行的银币,很容易折合为一定数量的黄金来流通,因为银币只用于国内,在大笔支付中不要求其他国家一定接受。但当中世纪的阴影已经过去,欧洲商业又开始以大规模固定和安全的方式进行的时候,商人们在交易中就对国王们所定的有关某些硬币价值的烦琐规则置之不理了。所以很久以前,黄金就被认为是“商人们的天然标准”②,许多受商人严重影响的政府,使它们的铸币的价值尽可能与黄金挂钩。由于这个和其他一些原因,规定金币与标准银币的比价的法令就经常一再修改。①

  ②哈里斯《论铸币》(1758年),第89、90页。

  ①一些相邻的国家规定比例,彼此不协商,往往互不一致。在这些法令生效的范围内,这种不一致引起了黄金在各国之间经常不断的流动。贸易常被禁止,虽然国家损失巨大,但个人却可从中获利。不过,如果金币损坏得很严重,以致即使在本国也常常不是按照其面值而是按照其重量来使用,则这些法令将不能得到严格的实施。

  在较近时期,英国几尼的价格(以白银计算)常通过布告来更改,但仍然赶不上市场上的变动速度,以致大家都同意把它作为相应的商品价值来定它的价格,而不按照上一次布告所定的比价。在1873年以前的普鲁士,银“塔勒”是本位币,但人们仍使用大量的金“克朗”。它们的币价每天在报上公布,按照那个比价,相当自由地流通。当然,如果接受硬币的人认为一、二天内价格将有所下降,则会有讨价还价。这就是说,黄金和白银都被当作交易的媒介,但只有白银是名符其实的货币,因为当时没有一个建立在黄金和白银相等基础之上的完整的币制。

  关于这一点,利物浦尔勋爵在1805年所著的《论文》中,特别是在“金银比价的波动所引起的巨大不便和损失”那一章中提供了详细材料。

  在现代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白银或多或少稳定地与黄金相结合,是大多数国家通货的基础。但在最近的大战以前,世界上所有主要的通货实际上都以黄金为基础。除了在少数国家(多半是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外,老百姓都不大量买卖黄金,但大战以前的西欧国家,以及数目增加很快的另一些国家,一般都准备了足够的黄金,以便使各种通货都与表现其价值的金价挂钩。

  4.英国金镑(平时)是用适当的材料铸造成的,不收铸币费。金榜实际上是金块,由公家出钱来保证其重量和质量。英国先令也是一样,政府把一定数量的黄金印在银币上。

  杰文斯说得好:“硬币是一块金属,其重量和成色由印于其表面的图案如实地证明。”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适用于所有硬币,但特别适用于已成为英国通货价值标准的金币。如果硬币中所包含的黄金比硬币本身容易得到得多,那么,非法造币者的机会就太大了。

  金币需要用白银和青铜制的“代用品”来补充,这样称呼它们是因为它们的价值(或“威信”)来自金镑的价值。只要它们在流通,它们的购买力就取决于金镑的价值,也就是说,实际上取决于黄金的价值,只加上对于黄金间接抽取的微不足道的铸币税。健全货币制度的特点在于,每种通货的价值都非常稳定地固定在本位币的价值上,使每一个人除了自己一时的方便之外没有任何理由欢喜这种通货而不喜欢另一种通货。这样,每一个人便根据交易额的需要把自己掌握的通货分配于金币、纸币、银币和其他硬币之间。因此,人们的经济状况、习惯和性情决定着人们每掌握一百个金镑要有多少各种代用品。①

  ①商人的营业性质必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他在这方面的行动。但对其他人来说,价值一先令的铜币和价值一英镑的银币一般则嫌过多。工人阶级中有自尊心的成员所掌握的银币的数量也许和其他任何人所掌握的铜币的数量差不多(据说,采用按便士售货的自动出售机以来,人们所掌握的铜币的数量大大增加了)。中下层阶级中有自尊心的成员掌握的银币的数量也相当大。

  英国金镑(在平时)是一种特别可靠的价值标准,因为政府把适当质量的黄金铸成一些总重量相等的金镑是不收铸币费的。〔固然要为化验、铸造等等化几天时间,在这几天以后才能交还。除把金条变成比金镑更适合于出口的材料之外,这种延误的间接损失实际上是微不足道的。〕

  当然,任何金币的交换价值都不可能大大低于它所包含的黄金的价值,因为以金币形式表现的黄金如果比别种形式的黄金便宜,金币很快就会被熔化掉,另一方面,只在被铸成硬币的黄金高于未铸成硬币的黄金的幅度超过铸币费时,人们才会铸造金镑以外的金币。不兑现的纸币实际上担负了将近百分之一百的铸币费。相反地,担负2%铸币费的硬币,可以说与不兑现通货一样,有降低其价值2%的缺点。在硬币当中,只有金镑一直是可以用于所有方面而其价值无显著降低的金块,因而同其他硬币相比,更适于充当国际金融单位。英国(平时)不阻止任何人向外输出黄金。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和其他一些原因,伦敦获得并维持了世界金融市场中心的地位,直到世界大战的紧急关头迫使伦敦向纽约大举借款时为止,这一地位甚至没有受到过威胁。总之,由于金镑是一种靠得住的商品,在各地都以其宣布的含金价值来买卖,它在国际上几乎可以说是通行无阻的。其价值中唯一不可靠的信用因素,是它所依附的黄金的价值本身,而黄金的价值不决定于国内,而决定于国际的影响。先令在英国实际上是二十分之一个金镑或五谷半黄金的信用券;在国外,它的价值是在其有价值的市场上扣除直接或间接的买卖费后的信用价值(如果它真能这样买卖,它平时的价值将大大低于三谷黄金的价值)。

  因此,在正常情况下,英国政府对金币的质量负责,而不对其数量负责,因为金币的数量是由世界上黄金的供给及国内对金币的需求决定的。另一方面,私人不能把白银或青铜送到造币厂请求铸币,结果,“代用品”的供给便由政府根据银行及其他企业提供的关于社会需要的情报来控制。在这种情况下,银币和铜币就只不过是印在普通金属上的代表不同数量的黄金的不兑现纸币而已,但由于给它们规定了一定的法偿数量,并使它们的供给适合于人们的需要,所以仍能保持其名义价值。

 应天故事汇

CTJ121©2005-2008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