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页

[意大利]欧文.拉兹洛《 系统哲学引论

上一页 下一页


译后记

    1985年我在《国外社会科学》第三期上发表了《拉兹洛系统哲学述评》一文。同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翻译的E.拉兹洛写的系统哲学的简述本《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我国理论界和一般读者开始对系统哲学产生了兴趣。我陆续收到一些读者来信,他们在读了《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之后,同我一样,有一种不满足感,并希望能尽早读到拉兹洛的全面阐述系统哲学的书——《系统哲学引论》。

    1986年我到荷兰自由大学哲学系作访问学者才始见此书的英文原版。从L.冯·贝塔朗菲作的序文中得知,在1968年出版的《一般系统论》的修订版前言中,他本人仅仅是勾画了包括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部分的系统哲学的大纲。真正把这个纲领扩展开,推演出这样一套系统哲学则是拉兹洛的这本书。贝塔朗菲对这一工作做了全面的肯定,甚至赞扬。1987年我到意大利拜访拉兹洛本人,通过交谈,得知他这本书是一项独立的创作,但后期他结识了贝塔朗菲,并且每周要就正在写的内容交谈一次。因此,这本书可以非常恰当地看作是《一般系统论》的姊妹篇,并且是在贝塔朗菲的直接关心和参与下完成的。拉兹洛亲自告诉我,贝塔朗菲为本书作序之后,不久即谢世,那天恰恰是拉兹洛的生日,他说自己“过了一个最悲痛的生日”。所以,那篇序文可以恰当地被看作是贝塔朗菲的学术遗嘱或他传递给拉兹洛的接力棒。

    从多方面的意义上我都很想翻译这本重要的著作,但回国后各种任务都上来了,我发觉自己不会有充裕的时间来做这件工作。1988年春钱兆华来访。他大学念物理系,当时正在中南工业大学陈念文教授名下修自然辩证法专业的硕士学位,选题就是“拉兹洛系统哲学述评”。我便把《系统哲学引论》英文版的复印件一份交给他,建议他把直接讲系统哲学的后半本译出,据此好完成学位论文。不久,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法制系统研究室的熊继宁来访。他已获硕士学位,是该院前几年兴起的“系统热”的中坚之一。我把另一份同样的复印件给了他,建议他译此书的前一半。后来,他又约同学刘俊生分担一半任务。年底,上海师范大学陈忠同上海交通大学科技英语教研室主任金纬、国家气象局燕启民一起来看我。交谈中知道金纬曾先后在英国和美国进修过英语,且对系统哲学很有兴趣,我便请他担任本书译稿的校订任务;又请燕启民利用节假返回上海老家之便,在京沪之间传递稿件。我们这个工作班子就这样运转起来了。

    到1990年底,钱兆华专程到京送来了金纬校订后他重新誊清的全部译稿。我从1991年元旦日开始校阅,并随手作些必要的改动。后发觉这本书后一半哲学成分浓重的章节很不好译,担任前几道工序的青年虽然都竭尽所能,但从译稿上看仍然还有大费斟酌和待改进的地方。于是,我自己对全文作了审校,着重校改或重译了后半部哲学内容浓重的那些难译的段落和句子。此后,这部译稿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哲编室等待出版两年,后因故改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在送商务印书馆哲学编辑室初审之后,遵照他们的意见,请刘利圭先生对照原文校改,大大提高了译文的质量。待排出后,在看清样的过程中,我除了校改一般性错误之外,又做了一遍复校;至此,才算放心,可以讲“差强人意”和“我对译文的质量负责”这两句话了。经过这么多遍手,待本书面世,从时间上讲,恐怕已经够“十年磨一剑”之数了。为负责起见,现将各位译者初译的章节罗列如下:熊继宁——序言,第一、二、三、四章;刘俊生——第五、六、七章;钱兆华——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章;闵家胤——中文版前言和前言;附录——冯韵文;索引——刘利圭

    关于本书的内容,我想扼要地指出,系统哲学是同占据英美大学哲学讲坛的分析哲学唱对台戏的新型的综合哲学。在广泛地综合科学,特别是新出现的系统科学,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全新的系统范式,并对许多永恒的哲学问题作出新的回答。这些回答应当是有理有据的,是能够应用来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的。在这些意义上讲,系统哲学是跟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类型的哲学;因此特别值得我们阅读、研究和吸收。另一方面,尽管本书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哲学体系,但正如作者所言,这只是一个尝试性的导引。读者在通读全书之后,若掩卷而思,亦不难发现,本书确实为系统哲学铺下一块厚重而坚实的基石,但它并没有把系统哲学发展得尽善尽美。故有志于此的后来人,从不同的哲学传统出发,不断综合系统科学的最新成果,还大有文章可做。

    最后,在本书终于出版之际,我们应特别感谢商务印书馆哲学编辑室。他们在十几年前就主动约我“想法儿翻译和出版”这本书,最近几年始终支持我的工作,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闵家胤

1997.7.8.

目录页

CTJ121E书©2005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