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7期

先知的经济学

作者:安 佳




  有经济学背景的人一般都知道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奈特,因为他们都知道经济学的芝加哥学派,而奈特就是芝加哥学派的奠基人之一。奈特在芝大执教期间教过的学生,后来功成名就者无数,其中就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勒、布坎南、萨缪尔森等人。斯蒂格勒和布坎南的博士论文的指导老师,就是奈特。
  奈特执教芝加哥大学期间,那些在芝大经济学系求学并成就一生荣誉者,在回忆自己的成长之路时,都认为自己是受了奈特的影响,他们共同的回忆是,奈特全心全意地向所有的学生传递一个信息:无论在科学的学术领域之内还是之外,这个世界上都不存在其信息值得被捧到至高无上的神。很多看似真理的事物,实际上都有很多的问题,有勇气冲破知识的迷雾,才不愧是真正的学者。在容易受到许多事情困惑的学生年代,奈特对神的看法,鼓舞了学生们对知识的探索,也使学生建立起自信心。所以布坎南才在回顾个人发展路径时说道,他实在难以想象,假如自己未曾受业于奈特,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正是因为如此,芝加哥大学在1940年代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上帝并不存在,但奈特就是先知。
  所谓先知,是指这样一类人,他们勤于积累知识,也勤于探究知识,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对知识的探索,为后面的人们指出方向。奈特对前人知识的积累,反映在他对经济学的最大化配置的认识上,他对前人知识的探索,反映在他对社会与经济互动的结构的探讨上,因此奈特的经济学不同于前人的经济学,他强调市场的组织结构,是一种融最大化配置与组织协调于一体的经济学。奈特的理论,至今也无人超越。
  遗憾的是,集中反映奈特经济思想的名著《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与中国人见面很晚。台湾银行当年集中出版了一批经济学名著,一共190余种,但没有奈特的这本书。英文本尽管已再版了N次,并有斯蒂格勒及相关人士作序,但在北京地区,仅国家图书馆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资料室有藏书。北大这本是1921年版。在我借阅的时候,没有发现书中的借阅记录,但从书中批注的字迹来看,墨色已淡,该书的最后一次的借阅恐怕至少也有二三十年之久了。我从批注的文字,甚至能猜测到当年这位老师阅读该书的目的,他(她)一定是在为教授利润理论收集资料。因为书中的批阅(是用英文写的!)只在前三章,从第四章开始就没有了任何批注,而前三章正是奈特对从亚当·斯密开始直到马歇尔的利润理论的检讨和梳理。
  实际上,如果真正想把握经济学理论,奈特的思想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我们知道,在二十世纪的一百年里,经济学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马歇尔积前人之大成、并梳理为新古典经济学思想的“边际革命”。边际革命主张,与资本增值与变化联系在一起的成本和利润,是经济活动的动因。第二阶段则是“凯恩斯革命”。凯恩斯革命是对新古典经济学自由放任原则产生怀疑的阶段。第三阶段出现在二十世纪世纪六十年代,史称“新古典主义的反凯恩斯革命”。这场革命实际上有一个很长的酝酿期、有很多的支持者,公认的说法是,为这场革命提供了哲学理论支持并最终使这场革命成功的重要人物,就是本文论及的弗兰克·奈特。但如果读过了奈特的《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就可以明白,第一阶段边际革命的成功,奈特一样功不可没。正因为如此,斯蒂格勒才将奈特之书誉为是在一战之前写就但现在仍有重大影响的两部经济学著作之一(另一本是欧文·费雪的《利息理论》)。
  传统经济学对利润的认识在早期有英国分析与法国分析之分别,英国分析将利润视为是对资本的回报;法国分析则将利润看成为工资的一种形式。英国分析发端于李嘉图,发展于庞巴维克,其核心是遵从劳动创造价值学说,在生产领域中探讨劳动与劳动时间在价值形成方面的作用以及为资本带来利润的过程。二十世纪初,新古典主义通过竞争而达于均衡的分析框架遭人质疑,疑问的要点在于,在竞争性均衡的过程中,不可能存在利润。为了解释在竞争性均衡的过程中利润的存在。晚近以来,又出现了用“动态论”和“风险论”分析利润的观点。动态论的观点由J.B.克拉克提出,风险论则由F.B.霍利提出。按照克拉克的观点,在静态条件下,每个要素都获得了自己生产的东西,又因为成本总是与销售价格相等,所以对企业家的日常管理工作来说,除了工资,不可能有利润存在。因此,利润是经济过程动态变化的结果。
  奈特不同意上述脱离完全竞争来论述利润的逻辑。奈特首先不同意的是关于生产与资本的理论。奈特认为,从现实生产的角度看,企业家是在上一个时间购买生产要素,并通过一个生产期间将它们转换为在下一个时间里出售的产品。这里的重点就是生产期间,这也是与李嘉图乃至庞巴维克相区别之所在。李嘉图是通过劳动来论述资本之增值,即利润的出现;庞巴维克是通过一定时间的生产期的“等待”来说明利润的起源;奈特是通过生产期间之前的预期,以及生产时间之后预期的实现与否,来讨论完全竞争条件下利润的出现。
  奈特对完全竞争条件下利润的解释如他的书名表述的逻辑一样,是通过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区别,来说明利润的出现的。按照奈特的说法,风险是可量度的,其概率是可知的。因为可以确定概率,所以风险可以通过保险转给他人如保险公司负担。不确定性是不可量度的,其结果是未知的。人类满足欲望的生产是需要时间的,这段时间就是不确定性产生的过程。
  老实说,完全竞争只有在奈特这里,才得到了完全的论述。奈特认为,只有在所有未来事件完全可以预见的静态完全竞争条件下,利润才会消失。但是,由于现实经济中存在大量的没有先例的风险即不确定性,这样,在企业家于生产之前签好了的生产合约并通过一段生产时间创造出产品之后,其市场出售价格与合同固定的生产服务价格之间就会出现一个差额。这一差额就是利润(正的或负的)。据此推论,只有在对未来和对变化的结果的不完全知识条件下,利润才可能出现。因此,如果要获得利润,就需要有某种不可预测或量度的风险,即不确定性。只有那种因人的知识的有限性,只有在那种对未来能发生什么事情的概率一无所知的条件下,发生的独一无二的事件,才具备不确定性性质。因为,谁也无法把这种不确定性转换成能够影响资源配置的生产成本,所以,利润只是一种以无法预见的方式表现这种不确定性遗留后果的事后的剩余(正的或负的)。因此,可量度的风险不产生利润,不可量度的风险即不确定性,才能产生利润。
  奈特理论推理过程之严密,理论讨论之晦涩世所公认。诺奖得主弗里德曼的夫人罗丝当年在芝大经济学系读研究生时,曾做过奈特的研究助手。根据她的回忆,奈特讲课时全班同学中有三分之二的人常常听不懂他在说什么,而他所授内容的三分之二对剩下的三分之一的学生也没有什么用,但是这三分之一的学生确实从这三分之一的内容中学到了货真价实的东西。而这些学到东西的学生就是后来在经济学领域出人头地的佼佼者。当然,奈特的学生中也有很多人认为他糊涂颠倒、制造混乱,但对那些理解他的学生来说,比如后来的诺奖获得者们,正是在其他人认为杂乱无章的地方看到了深度,学会了探究。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