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光国
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是要从儒家关系主义的观点,提出一套概念架构,来说明华人社会中的沟通行动。20世纪80年代,我曾经以实在论作为基础,建构出“人情与面子”的理论模型(Hwang,1987),以之作为基础,分析儒家的文化传统(黄光国,1988;1995),再建构出华人社会中的冲突化解模式(Hwang,1997—1998),然后综合以往的相关研究,提出“华人的关系主义”的系列性理论(Hwang,2000)。在《儒家思想的深层结构》一文发表之后,我考虑再三,决定将这一系列的理论改称为“儒家关系主义”。
儒家关系主义的理论系列建构完成之后,我下一个阶段的主要学术任务,便是利用这一系列的理论,重新思考跟华人社会行为有关的各项学术问题。不久之前,我曾经写了一篇论文,题为《儒家关系主义与华人的脸面观》(Hwang,2002),讨论华人脸面观的文化基础。在这篇论文里,我将再以我先前所完成的研究作为基础,进一步讨论华人社会中的脸面与沟通行动。
在展开本文的论述之前,我想先说明本论文的主要目的。根据我以往的研究,华人的脸面观诚然是由儒家的文化传统所衍生出来的,然而,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之下,在华人社会快速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也衍生出更多有关“面子”的新观念。在这篇论文中,我将先简略回顾传统华人社会中跟脸面有关的几个重要概念,然后从社会学的角度,说明现代化对华人的社会行为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冲击,最后再进一步说明:在现代社会中,“面子”在华人沟通行动之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脸和面子
首先,我们要谈的是:在华人社会里,“脸”和“面子”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异。人类学家胡先缙(Hu,1944)最先指出,在华人的用语里,“脸”和“面子”两个词,有着彼此关联的不同意义:“脸”代表社会群体对道德良好者所持有的尊敬,这种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表现出自己是个正直的人,都会履行他应尽的义务。它代表社会对其自我德行的信任,一旦失去它,个人便很难在社群中正常生存。“面子”代表中国社会中广受重视的社会声誉,它是个人在人生历程中借由成就和夸耀所获得的名声,也是个人借由努力和刻意经营所累积起来的声誉。不论在什么时候,自我都必须依赖他所处的外在环境,才能获得这种声誉。
有许多学者曾经进一步讨论脸面这两个面向上的差异。社会学家Kim和Myers(1977)指出:胡氏对于“脸”和“面子”的区辨虽然适用于中国北方说普通话的区域,但在中国南方说粤语的区域,他们并不区分脸与面,而只用面字来包括脸与面二字的含义。因此,他建议将“面”区分为“社会脸面”和“道德脸面”,分别指涉不同的社会内涵。
哲学家成中英(Cheng,1986)指出:对华人而言,“脸”的基本内容就是儒家所讲的五伦,它代表个人最基本的尊严,不能丧失或有所破损。“面”则比“脸”多样化,每个人都只有一张脸,但他在不同的场合及位置上,却可以有许多个“面”。“脸”与“面”的关系,正如儒家所讲的“实”和“名”,从一个“实”可以衍生出许多个“名”。
翟学伟(1995)在回顾有关华人“脸”和“面子”的讨论之后,指出“脸”和“面子”两者之间虽然有道德性和社会性的差异,但它们“并不是两组标准,而是在两个相关性很高的概念中形成的一组连续性的标准”;“脸和面子都可以或多或少地涉及道德,也可以不怎么涉及道德,也就是说,用道德来区分脸面的差别是不真实的”(p.69-70)。我认为:翟学伟的这种说法是极有见地的。然而,“脸”和“面子”在什么情况下会“涉及道德”?在什么情况下又“可以不怎么涉及道德”呢?
要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又不能不回过头来追问:华人所重视的道德观具有什么样的特色?它跟华人的脸面观又有什么样的关联?
在《儒家思想与东亚现代化》中(黄光国,1988),我综合孔子、孟子、荀子对于人性的观点,建构出一个“儒家的心之模型”。这个模型可以用来说明:在社会互动情境中,华人道德观的特色。在该图中,资源支配者的心理过程将人际关系分作三大类:情感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和工具性关系;当请托者要求资源分配者将他掌握的资源作有利于请托者的分配时,资源分配者会分别以需求法则、人情法则和公平法则来和对方进行互动。在资源判断者的心理过程中,关系、交换法则以及外显行动三者和儒家“庶人伦理”的“仁、义、礼”伦理体系是互相对应的;关系对应于“仁”,交换法则对应于“义”,外显行动则必须合乎于“礼”。
在《儒家思想的深层结构》中(Hwang,1995;2001),我曾指出:儒家的“庶人伦理”认为:个人和其他任何人交往时,都应当从亲疏和尊卑两个社会认知向度(socialcognitivedimensions)来衡量彼此之间的角色关系,前者是指彼此关系的亲疏远近,后者是指双方地位的尊卑上下。在人际互动的场合,应当先根据“尊尊”的原则,解决“程序正义”的问题,决定谁是资源支配者,有权选择资源分配或交易的方式,然后再由他根据“亲亲”的原则,依照图一所描述的那样,将资源分配给其他人。了解儒家的“庶人伦理”之后,在下一节中,我们将用戏剧理论,进一步说明它和传统华人脸面观的关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