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胥吏的次官僚体系
不论是从他们的职务或是从他们的出身来看,胥吏都不是史书记载的对象。中国文献中有关他们的记载,大多是责难和恶评。要深入了解他们,必须在有关其贪婪、虚伪和背信的记载中苦心搜寻。从孔子对他们的评语可以看出,早在公元前6世纪便已经有人从事这个行业,其起源无疑可以推溯到更早之前。在文官制度建立以前,他们已根深蒂固而且恶名昭彰。
胥吏大多出身自贫穷而清白的家庭。有些则来自受过教育的阶层,但因为本身性情不合或学识不足,而无法进入仕途,成为文官。少数胥吏也曾经做过官,他们或者因为行为不检而被革职,或者在极不寻常的大幅裁员下,丧失职位。
就整个群体而言,胥吏的社会地位是很低的。直到帝制中国晚期,他们都不被准允参加科举考试,而参加考试是连农民都可以享有的权利。一般民众不信任、惧怕,甚至讨厌胥吏,而高级官员则鄙视他们。然而,尽管他们到处不受欢迎,他们仍然是帝制中国官僚体系中最根本的一个重要阶层。
这是一个因供而生求的有趣例子:中国人发明造纸技术之后,即将行政上的文书作业提升成为一种艺术。无数的报告、记录和各种文件都成为例行公事,通常还需要制作各种副本。每种文件都有独特格式,不得有丝毫偏差。由于胥吏精通这些烦琐的细节,他们遂成为官僚体制内不可或缺的角色。
虽然大多数胥吏没有受过正式教育,他们却能够靠自己的努力学得工作所需的基本文书和算数技能。他们对于繁文缛节的了解,一部分是从工作中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一部分是得自其亲戚或其他人的私下传授。有些关键性的程序通常是父子相传,或者可以用一笔可观的代价售予新人。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制度中操纵自如,显然是有效地掌握了应用心理学的原理,而且对当时的政治气候有通盘的了解。
胥吏和文官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他们通常多在自己的家乡任职,相当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虽然政府明令规定其任期只有五年,许多人都能规避这项限制,有些人甚至能将其工作延展而成为终身职务。在帝制中国的大部分历史中,国家通常不付薪资给胥吏,即使有,他们的薪酬亦极其微薄。但他们在任职期间,却可以向接受他们服务的民众收取各种规费(陋规),公然收贿的机会也不少。一般认为,胥吏职位如此之低,工作时必须卑躬屈膝,还可能受到言语或身体上的凌辱,其来源却始终不虞匮乏,理由即在于此。
和他们的上司一样,胥吏的职务也因为他们在政府组织中占有的地位而有所不同。有关胥吏职务的确切内涵,大多数史料的记载都相当含混。瞿同祖曾经简明描述清代(公元1634年至1911年)县级胥吏的主要工作内容,兹将其摘录并改写如下:
1.为重要文件起草初稿。
2.清誊完整的文稿。
3.准备例行报告。
4.根据档案中的文件整理出备忘录。
5.发给执照证状。
6.准备并检查税收纪录。
7.将文件分类归档并加以保管。(Chu,1962:41-42)
以上列举的只是其正式工作内容,但胥吏却经常因为僭越职权而恶名昭彰。在软弱、生疏、散漫或无能的官员之下,他们随时准备揽权。刘子健(Liu,1967)在提到一个胥吏特别嚣张的时代时,说道:
老百姓吃足苦头后了解到,官员其实不如胥吏重要,他们才是“真正的政府代理人”。
他引用当时流行的谚语,说明当时的情况是:“吏强而官弱”,而且不管是政府哪一阶层的职位,“官员总是水土不服,胥吏却是如鱼得水”。(Liu,1967:339)
在帝制官僚体系中,胥吏之下是小职员组成的阶级。他们的职务虽然各自不同,不过都被归类在一起,称为“僚属”。他们甚至比胥吏更受人轻视,而被列为与妓女、戏子和奴仆同一阶级。因为他们待遇极差而且大多为无恒产,他们获取金钱的途径包括陋规、贿赂和勒索,这些收入通常必须和同谋的胥吏分享。
在与政府和民众的交往或其他接触之间,这些扮演中介人角色的僚属占有相当重要的关键地位。在交往的每个阶段中,都有许多法律或其他的漏洞可钻,只要出个价钱,便可以透过衙门的僚属来进行磋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