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烂的后果



  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抢救民间文化的冯骥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一段让人痛心的话:

  我们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文脉已断。“文革”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的确是史无前例的。这个文脉的衔接十分困难。我在北京认识了一个外国老人,80岁了,他在北京生活了60年。这个老外说,我在北京认识了五代(一代十岁)的中国人,一代不如一代。他讲的主要是文化人,指的是知识的视野、厚度、学养、个性魅力。50年来,我们太少出现学贯中西的大师。五四时期的文气已断,中国文坛只剩下些是非曲直了。

  冯骥才的话形象地提示了毁坏传统对我们这个民族文化厚度的伤害。

  毁弃传统造成的第一个后果是加剧了民族自卑感的形成。

  自从国门被列强的大炮轰开之后,中国人对西方的态度从盲目自大迅速变成了盲目自卑。“文化病毒论”则为这种自卑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原来中国人从遗传基因上就不如别人,所以怪不得外国处处领先,中国事事落后。

  在每天的电视新闻里,欧美政治家西装革履来去匆匆,中东的阿拉伯王公们身着长袍头戴白帽参加圆桌会议,非洲国家元首们裹着绿色大袍到别国访问,印度总统双手合十用大象开道欢迎来宾,日本妇女穿着繁文缛节的和服在街上行走……世界几大文明的继承者都有着自己鲜明的文化标志。

  只有历史最古老的中国,在国家礼仪上全部照搬“国际标准”,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没有自己的独特色彩。

  毁弃传统的第二个后果是民族的发展缺乏立脚点,社会伦理价值严重混乱。

  侯仁之老先生说:“一个人如果忘记了过去,就等于没有记忆。没有记忆的人是不完整的人,他的发展方向更无从谈起。对于一个民族而言也是如此。不了解她的文化遗产,就无法继承,也无法发展。”

  在“文革”迷梦破灭之后,我们发现自己没有了革命的激情,也没有了传统的支撑。 “毫不为己、专门利人”似乎过于崇高,而“温良恭俭让”又早已被扫进了历史垃圾堆。在没有有效道德约束的情况下,市场经济伴随着腐败、无序和道德滑坡发展。越是经济发达的地方,防盗窗爬得越高。瘦肉精,毒大米,加了洗衣粉的油条,在混乱中,人们自己伤害着自己。

  毁弃传统的第三个后果是青年一代对列祖列宗传下来的宝贵财富缺乏感情。文化的流传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青年一代没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没有机会去体会传统文化的优美。他们只知道有西方的情人节,不知道东方七七鹊桥相会的七夕节。他们也许会去听交响乐以附庸风雅,而没有耐心听昆曲的咿咿呀呀。青年艺术家们一开始就把眼睛盯上西方先锋艺术,努力去迎合西方人的趣味,却很少有人想到去追寻传统。青年一代与传统文化的陌生感越来越强烈,总有一天,这些东西在他们看来会完全是“别人的文化”。到那个时候,传统文化将彻底死亡,永不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