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3期

一部清初诗歌的发展史——《诗观》

作者:王卓华




  《诗观》取名为“观”,邓汉仪一方面希望是书:“可以观民风,备咨诹,佐记载。”另一方面乃欲此选“纪时变之极而臻一代之伟观。”(《诗观序》)我们说,《诗观》确实是“一代之伟观”,是一部清初诗歌发展的历史。
  首先,从时间角度看,《诗观》是清初一代人经历和价值观的体现。
  清同治间杨希闵论清诗,分康熙三十年前、康熙中至乾隆四十年、乾隆中至嘉庆道光及咸丰同治等四朝(见《诗榷•国朝人诗补录》)。孝威先生于康熙九年庚戌选《诗观》初集,十一年壬子梓行;十三年甲寅选《诗观》二集,十七年戊午梓行;是年秋应鸿博入都,十八年己未三月朔赴试,四月授内阁中书舍人衔,五月谢恩还山;二十四年乙丑复至郡,寓董子祠,选《诗观》三集。三集开雕于二十八年。前后历20年。而编选诗歌则自顺治初至康熙二十八年,几近三十年。此期正是学术传统认可的“清初”、清诗的第一期,也是发生在大兴文字狱之前,学人、诗人思想较少受到思想禁锢的时期,更是清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
  《诗观》所编选的清初近30年的诗歌作品,正是清初一代人经历和价值的体现。其初集序云:“当夫前朝末叶,铜马纵横,中原尽为荆榛,黎庶悉遭虔戮。于是乎神京不守,而庙社遂移。有志之士,为之哀板荡、痛仳离焉。此其时之一变。继而狂冠鼠窜于秦中,列镇鸱张于淮甸,驯至瓯闽黔蜀之间,兵革罔靖,而烽燧时闻。此其时为再变。若乃乾坤肇造,版宇咸归,使仕者得委蛇结绶于清时,而农人亦秉耒耕田,相与歌太平而咏勤苦。此其时又一变。夫惟变之之极,故其人之心力才智,亦百出而未有穷。其历乎兴革理乱、安危顺逆之交,中有所藏,类不能默然而已。以故忧生悯俗、感遇颂德之篇,杂然而作。一时公卿以迄韦布,其号为能诗,沈雄古丽,安雅柔淡,以几于汉魏四唐之盛者,盖指不胜屈。而世之选者,顾乃遗大取小,专采夫一二花草风云厘祝饮宴闺帏台阁之辞,以是谀说时人之耳目。而于铺陈家国、流连君父之指,盖或阙焉。乌在追国雅而绍诗史也。”“不意此选之遂,足纪时变之极而臻一代之伟观也。”这就是《诗观》成书的目的。通过诗歌记载了清初的时变过程,这个过程是清初所有人的经历。那么记载这个过程,反映这段历史,揭示在这个时事变迁过程中一代文人的心路历程,既是正直诗人的责任,也是当时所有文人的共同价值。
  其次,从地域角度看,《诗观》是一部全国性诗集。
  邓汉仪曾周游全国各地,这使他结交了全国各地的诗人。他说自己“舟车万里,北抵燕并,南游楚粤,中客齐鲁宋赵宛洛之墟,其与时之贤人君子论说诗学最详,而猥蒙不弃,其以专稿赐教者,日盈箱笥。”(《诗观》初集序)这奠定了他编选一部全国性诗集的基础。加上初集成书后,影响很大,各地的诗稿通过各种途径纷至沓来。而且,邓汉仪赋予他的选集的正式名称是《天下名家诗观》或《十五国诗观》,标题本身就完整地显示出一个跨地域的目标。事实上,《诗观》所收诗人涉及现在行政区域的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北京、辽宁等广大地区。也就是说在地域上,《诗观》跨越了当时的十五国,言其为跨地域的全国性诗集是符合实际的。
  第三,从诗人类型看,《诗观》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作品。
  邓汉仪不仅通过其诗选的跨时空目标体现其诗史的意图,而且我们从其所选诗人的身份亦可看出这一倾向。诗人中既有扣人心弦的明朝殉节者(遗民),如屈大均、傅山、孙奇逢等,当然也有遗民中的沽名钓誉者。有由明仕清的贰臣,如钱谦益、龚鼎孳等,也有清初成长起来的新贵,如王士禛、孔尚任。有冷静的旁观者,如吴嘉纪,也有闺阁内外的才女,如吴山、陆幽光,更有文化造诣很高的僧侣,如释上思、释戒显,以及风雅的商人、潇洒的豪士等各色人物。邓汉仪通过这些诗人以及他们的诗,展现出征服后一代人全新的、跨朝代的情感体验。美国学者梅尔清女士云:“邓汉仪将文选的目标指向重建以文化成就为根基的群体,因此也就抹去了服务于新王朝和不服务于新王朝的人的差异性。他的选集通过全国范围内的一群活生生的人得到了流布和传播,体现了一代人的共有价值,表明了他们对整个社会结构中普适或精英文化的看法。因而像《诗观》这样的选集及文选楼这样的建筑,在相象中具备连接过去、认识现在及指向未来的融合功能。”(《清初扬州文化》第125页)当然诗人类型的复杂性造成了诗歌内容的复杂性。正是这种内容上的包罗万象,导致了它日后被清统治者抽禁的命运。
  第四,从诗歌流派看,《诗观》是一部清初诗歌流派史。
  《诗观》所选诗人几乎涉及到清初的所有流派。比如“西泠十子”之丁澎、孙治、张纲孙、沈谦等;“燕台七子”中除上述丁澎外,均有涉及,如宋琬、施闰章、张文光、周茂源、严沆、赵宾;河朔派的申涵光、殷岳、张盖、刘逢源、赵湛、路泽浓;岭南诗派的屈大均、陈恭尹、僧函可;虞山诗派的钱谦益;娄东诗派的吴伟业、吴兆骞、梅村体传人陈维崧;秀水诗派的朱彝尊;神韵诗派的王士禛;清初宗宋诗人中除钱谦益、陈维崧、宋琬外,还涉及周容、孙枝蔚、汪琬、徐倬、姜宸英、徐嘉炎、宋荦、汪懋麟、吴之振、曹寅等等。不仅各个流派的诗作被大量选入,而且邓汉仪往往通过点评和总评记载和评论这些流派和诗人。那么展现这些流派,又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诗观》一代诗史的价值。
  第五,从对某一诗人之诗的选评看,《诗观》记录了清初诗人诗歌创作和发展的过程。
  由于《诗观》历20年,分三集。它既是一部诗歌总集,又是一个连续出版物。一个人的诗往往一见、再见、三见,甚或四见于《诗观》的初、二、三集。这看上去很乱,其实却是邓汉仪选诗过程的反映,同时也展现了一个诗人诗歌创作发展的过程。如许孙荃诗,不仅见于二集卷九,而且三集卷七、卷十三凡两见。三集卷七已自其《使晋诗》选入12题,而“四山先生(案,孙荃号四山)督学秦中,数载不得其音问。戊辰从邮筒两得其《华岳集》。时选事已竣,采其高篇,复为附入。”而且其《华岳集》,又是“高华沈郁,俯照词坛”反映其胸次的,故复为采入。
  特别是《诗观》往往通过选诗记录诗人创作的进步过程,或诗风的转变。如对于诗人于澣,邓汉仪选评其诗18题,并云:“颍士稿有新旧二种,壬子新秋始为邮寄。其已登《诗志》诸选者,此不再录。诗篇始尚清婉,近益遒拔。更上层楼,其进未可量也。”(《诗观》初集卷六)《诗观》三集卷七谈方挺诗云:“恂如诗向推澹秀,今更进而高苍。春日楚游,贻余数诗。坐梅雨中,为之点次,尘怀为之一洗。”邓汉仪在之前的《诗观》二集卷七选方挺诗以为:“恂如神致冲澹,如雪如兰,而笃嗜友声,在一切畦径之外。诗情高雅,似倪迂山水,难以迹求,固为超胜。”其诗风变化的记述,正是方挺诗歌创作发展的过程。邓汉仪于《诗观》初集卷六、二集卷五、三集卷二,分三次选王又旦诗15题,云:“余三选黄湄诗,诗凡屡进。”(《诗观》三集卷二)。对王又旦诗歌的发展变化,王士禛也有评述。渔洋云:“郃阳王幼华(又旦)才最高。初为诗趋古澹,后变而之雄放。自潜江令入为给事中,乃敛才就法。”(《渔洋诗话》卷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清诗话》)又云:“其诗每变而益上。”(《黄湄诗选序》,载《黄湄诗选》十卷,清康熙刻本)再如王待诗。《诗观》三集卷十二云:“季守幼而颖慧,长而博综。所为诗轻妍而秀妙,复华炼而英多,词家之胜在是矣,宜子发、冰叔有神骏之赏。”王待字季守,江南兴化人。《诗观》初集、二集选闵麟嗣诗37题,而三集卷四又选拔赛4题,且记云:“宾连论诗最严,而己所撰著亦一字不肯苟下。诸作既高严而华秀,复苍朴而清真,盖伐毛洗髓之后者。”而卷十三又再见11题,以为:“诗以空清朴老为上,艰僻与俚滑俱失之。宾连自归新安,洗尽铅华,独标本质;而灵秀澹远之气,霏霏自露行间。此水落石出,其境候未易造也。”三集卷十一选评俞楷诗,以为其:“学据其实而心处于虚,故能屡进而不穷,日新而善变。即其诗始而纵横奇谲,不名一家;而近时所作,则更法严而格正,神远而识超。”这一个个诗人诗作的进步过程和诗风的转变过程,也正是一代诗歌发展的过程。
  以上,我们主要从诗史的角度讨论了《诗观》的价值,其实,《诗观》还具有较高的辑佚、校勘等文献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安阳师范学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