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作品
作者:佚名
《石破天惊》柳建伟 杨海蒂/著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作品简介:华东汉江美丽的七星谷,成了一个没有特别通行证连天王老子都进不去的地方——第二炮兵工程兵大功团奉命在此为新型战略导弹筑巢。因七星谷战略导弹阵地十分重要,鹰派人物大功团团长石万山无奈地接受了与自己仕途上的“宿敌”、生活中的“情敌”郑浩共事的现实,也不得不让漂亮的女工程师林丹雁再次走近自己。为获得中国七星谷导弹洞库的精确坐标,海外某间谍组织也把目光投向了七星谷,他们不仅把美人计等常用计谋发挥到极致,还利用高科技手段挖空心思向七星谷渗透。大功团中下层官兵的生活也是一团乱麻……寂静的七星谷因为大功团的到来而上演了一幕又一幕多姿多彩的人生活剧。
作品评论:军旅评论家朱向前认为,《石破天惊》像《突出重围》一样,视野宏阔,立意高远,富有浓烈的忧患意识,极富思想穿透力;同时,它又注重开掘人物内心世界,其力度和深度,保证了人物形象的鲜活和独特,这对于和平时期军旅小说的突围,是有开创性意味的。《石破天惊》是群像形浮雕式作品,大气而粗砺,又不失婉约和细腻。此外,该作品视点下沉,在底层人物身上着墨很多,让人体味到平常生活的原汁原味,对当前一窝蜂描写传奇式英雄的写作风气,进行了有力的纠偏。
编辑马季认为,创造新生活总是要付出代价的,日常生活的宁静常常使我们遗忘了这一点。读这部小说的时候,我自然而然就进入了“火热的生活”,它仿佛是一个楔子,凿开了我人生经验久闭的门户;小说中波澜起伏的人生的激昂和困顿既是艺术的,更是现实的。
评论家李准认为,导弹工程兵部队这支为了国家安全人民利益而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名英雄群体,应该成为文学作品的主人公。《石破天惊》在二炮组建四十周年前夕出版,恰逢其时。当下中国,特别需要这种展示当代军人军魂和时代精神的力作。
《环形女人》宁肯/著 《作家》杂志
作品简介:这是一个绝望女人临终设置的一个绝望游戏的故事;一个身体和心灵都被颠覆的故事;或许这还是一个生态和伦理的故事——私人侦探“我”是个嫖客,从事婚姻不忠调查,长期被恐怖的女助手所困扰。“我”的理想是成为一个真正的调查谋杀案的侦探、并一直想要摆脱女助手混乱的“爱情”。一个偶然机会,他看似摆脱了旧有的一切,只身来到一个京郊荒山脚下的一个私人庄园。庄园女主人简女士下海多年,返璞归真,从事荒山绿化事业,是一个著名的女环境主义者。但庄园同时还存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一个修在地下洞穴里的“活人展厅”。展厅的三具玻璃器皿中分别陈列着三个仍活着的男人,简女士每个星期去一次展厅,手持讲棒,像介绍自然博物馆的标本那样讲解过去的三个情人。女人主动将侦探邀到庄园,展开了一场绝望的游戏——侦探不仅发现了密室,还在庄园见到了过去的女学生,似乎找到了早年的纯洁爱情。但是谋杀案发生了,谁都有嫌疑,包括侦探的女学生,甚至简女士本人,而一切又像是一场可怕的游戏。
作品评论:《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认为,宁肯的写作始终保持着对阅读的挑战,这是要有承担风险的勇气的。人类精神里始终存在着疑问,这个疑问一经文学表现,就形成了对日常生活的颠覆。关键看你有多大的力量,是否有足够的精神密度展开你的疑问,是否构成了对现实的冲击……《环形女人》在这方面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
作家徐小斌认为,这部书与我内心有一种很相通的感觉,让我感到惊喜,想起卡夫卡的一段话:“你没有必要离开房间,待在桌子旁听音乐就行了。甚至听也不必听,等着就行。甚至等也不用等,只要保持沉默就行了。大千世界会主动走来,由你去揭开面具……”宁肯正是这么做的,他成功了,这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小说。
责任编辑王小王认为,记得编辑这部作品时,正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我对黑暗和孤独习以为常并且热爱,然而这部小说让我感到了一种更大的黑暗与孤独。美丽的假象被剥去,丑陋触目惊心,读完一段我就抬起头似乎觉得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周围的一切都那么不真实。我之所以感到恐惧跟小说里面的密室或者谋杀无关,是小说的内在的力量,是它毫不留情的颠覆感所致。
《红煤》刘庆邦/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作品简介: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农民出身的国有煤矿临时工宋长玉力图改变恶劣的生存境遇,为了能够转成正式工,处心积虑地追求矿长的女儿,但被矿长发现借故开除了,这件事在他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后来,他将红煤厂村村支书的女儿追到手,成为村办煤矿的矿长。随着金钱滚滚而来,他的各种欲望急剧膨胀,人性恶的一面充分释放。小说既冷峻地写出了宋长玉灵魂扭曲的历程,也通过这一历程揭示了农民对城市的向往和城市对农民的不接纳。
小说以精致细腻的描绘见长,详尽地展示了主人公宋长玉攀附、奋斗、复仇、堕落的过程。作者对煤矿生活特别熟悉,文字与生活筋骨相连,血脉相通,行文中有一种举重若轻的气度。
作品评论:评论家吴秉杰认为,《红煤》是新写实的变异,似放弃了宏大叙事,却并没有放弃时代生活的重要的意义领域。它关心底层小人物的命运和人生过程,却并不走向个人化叙事,仍有着切近的社会主题。就当前突出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而言,《红煤》也有着发人深省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
责任编辑王德领认为,小说主人公宋长玉这个中国的“于连式”人物,他的社会底层人的感觉,他的通过所谓的“爱情”作为阶梯往上爬的投机心态,他的受挤压,以及暴发后人性中涌动的像煤层一样的黑暗,都有一定的典型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