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琉球一八七五

作者:刘晓峰




  
  一
  
  一百三十年前,亦即公元一八七五年,日本明治政府派遣松田道之赴琉球,强令琉球国王停止向清王朝朝贡。
  松田道之带来的日本明治政府的命令包括:使用日本年号,废止琉球对清朝朝贡和庆贺清帝即位而派遣使者的惯例,同时也废除琉球国王更迭之际接受清朝册封的惯例,琉球此后与清朝的交涉概由日本外务省管辖处分,撤销在福州的琉球馆,贸易业务由日本领事馆管辖等。日本政府还命令琉球“藩王”入朝,研究政治厘革及兴建之法。一句话,就是在把琉球纳入日本版图后,强制琉球和中国断绝关系。
  松田道之是明治政府的内务大丞。派遣他到琉球,是因为此时明治政府已经将琉球划归内务府管理。
  一八七五年的这份命令,直接背景是大久保利通向明治政府提出的关于琉球的建议。一八七四年在北京签订完《北京专条》的大久保利通,回日本后便向明治政府提出“今通过与清国之谈判,彼承认我征藩地为义举,并出银两抚恤受害难民,虽似足以表明琉球属于我国版图之实迹,但仍难说两国分界业已判然”,为将来计,期望明治政府借机断绝琉球“与中国之关系,在那霸设置镇台分营”。而更远一点的背景则是一八七一年日本明治政府废藩置县,完成了新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后,第二年即宣布废除琉球王国,设置琉球藩,改琉球国王尚泰为藩王。发展到一八七五年强迫琉球国王停止向清王朝朝贡,可以说是日本政府吞并琉球这一既定国策的一个必然环节。
  琉球王国被迫停止了对大清国的朝贡。
  一八七六年,记载琉球王国历史的《中山世谱》、《球阳》的编撰也被迫停止。
  从一三七二年开始加入以明朝为中心的朝贡式册封体制算起,长达五百多年的中国与琉球王国的藩属朝贡关系走向了结束。
  近代东亚的政治秩序,从此开始了真正的再编和组合。
  
  二
  
  琉球国者,南海胜地也。钟三韩之秀,以大明为辅车,以日域为唇齿,在此二中间涌出之蓬莱岛也。
  以舟楫为万国津梁,异产至宝,充满十方刹,地灵人物,远扇和夏仁风……
  这是琉球“万国津梁钟”上的一段铭文。今天保存在日本冲绳县立博物馆的“万国津梁钟”铸造于一四五八年,据说原本是悬挂在琉球王国首里城正殿门前的。琉球群岛南连台湾,东北与日本九州相望,呈弓形分布于东海海域。大航海时代开始之前的十四世纪,琉球商船已经冒波涛之险来往东亚各地。早在一三七二年,琉球已经成为以明朝为中心的朝贡贸易体系中的正式成员。一四二九年,尚巴志统一琉球后,琉球商船更成为活跃于东亚海域的“万国津梁”。比较一下《明史》记载的亚洲诸国朝贡次数,日本十九次,朝鲜三十次,爪哇三十七次,安南八十九次,而琉球一国即一百七十一次,几乎近于各国的总和。除了对明的朝贡贸易,琉球还开展与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诸国的中继贸易,琉球船出没于中国福州、朝鲜釜山以及泰国、越南、马六甲、苏门答腊、爪哇等各地港口,贩卖香料、象牙、丝织品、瓷器、刀剑。《历代宝案》所载驰往东南亚的贸易船有一百零四艘之多,其中泰国最多,有五十八艘。
  “以舟楫为万国津梁”,很说明琉球人当年的境界和抱负。在十五世纪上半叶已经开始的琉球船队贸易活动,足以使当时的琉球人自豪地自称为万国之津梁。正因如此,当葡萄牙势力伸展到马六甲,琉球人的存在立即进入了他们的视线。佩雷斯《东方诸国记》曾经这样描述琉球人:“正如我们(欧洲)列国谈论米兰那样,中国人和其他所有国家的人都谈论琉球人。他们为人正直,不贩卖奴隶,即便用全世界来交换也不肯出卖自己的同胞,宁死也不肯。”
  然而,活跃于东南亚海上的琉球人很快不得不面对灾难性的新局面。一五一一年,葡萄牙舰队进攻并消灭了马六甲王国。此后又在爪哇、苏门答腊等地开始兴建商馆与要塞。在欧洲势力伸展的同时,十六世纪初,明王朝的对外政策发生了转换。一五二二年,麦哲伦完成了环球探险之旅,证明地球是圆的。就在这前后,东南亚海域中不再有琉球船队的帆影。琉球在东南亚的贸易活动结束了。
  更为灾难性的打击则来自东北方。一六○九年三月,日本萨摩藩派遣桦山久高为大将入侵琉球。说来萨摩藩入侵琉球的“大义名分”,乃是因为琉球国既不肯致聘于江户幕府,对江户幕府通过萨摩藩送还漂流岛民也未派遣使者致谢,对江户幕府期望琉球能在日本与明朝的关系修复中做一些工作的愿望也没有积极的回应。萨摩军先后占领了奄美、喜界、德之岛、冲永良部等岛屿后,在冲绳北部登陆,攻陷今归仁城。守城的山北监守向克祉战死。四月一日,萨摩军分海陆两路攻向那霸和首里。尚宁王派遣三司官谢名和丰见城守卫那霸。萨摩军沿途烧掠并摆出直攻首里的态势,谢名和丰见城回师援救首里,萨摩军乘势攻下那霸。眼见守土无望的琉球国王尚宁只好以王弟尚宏和三司官为人质,向萨摩求和。四月四日,尚宁被押向名户,五日,萨摩军进占首里城。日本式集体劫掠开始了。依据《琉球渡海日日记》的记载,光是给琉球的奇货珍宝打包就用了十几天。
  按照前近代征服与被征服的模式,历史的故事从此应当是萨摩藩献俘江户,德川将军赐予萨摩领有琉球。而被攻占的琉球王国,理所当然直接面临着灭顶之灾。
  
  三
  
  但是, 一六○九年后的琉球历史却是另一种写法。
  转机在一六一○年五月已经出现。在经历一年牢狱之灾后,五月,萨摩藩主岛津家久受命与琉球君臣踏上了去江户的旅程。出发前,江户大老(幕府最高执政官)本多正纯写信给岛津家久,命其按照接待朝鲜使节的规格将琉球国王带到江户。
  接待朝鲜使节的规格,是何等规格?江户时代,每当江户幕府将军更换以及特别有庆贺之事,朝鲜方面会派遣祝贺使。使节团由正使、副使、从使等四百人组成,因为事关幕府的面子,所以接待费用每次达一百万两,是对外最高的规格。这与琉球君臣的阶下囚身份很明显是大有距离的。一路行来,一六一○年八月十六日琉球君王在骏府城“晋见”了德川家康。史料记载,在二十四杆旗帜的簇拥下,琉球国王乘凤辇而入。他身着明朝皮弁冠服,戴明朝王冠,王弟具志头和其余同行者衣冠装束也一如明臣。而那凤辇,上面有镀金的凤凰式样,据说在日本是天皇才乘坐的。那一天德川家康也身着直衣头戴乌帽子,一副正装。八月二十五日,琉球君王到江户,二十八日,登上江户城“晋见”德川秀忠。琉球君臣的引见仪式成为提高幕府权威的最好仪式。一六一○年九月三日,德川幕府将军秀忠设宴款待琉球国王和岛津家久。席间更表示,琉球今后要上供于萨摩,但琉球代代为中山王之国,不得立他姓为王。琉球国王宜早乘归帆,奉祈祖先。琉球王尚宁闻之欢喜无限,不由得手舞足蹈。
  一六○三年德川家康开幕府于江户,一六○五年传将军位置给二代将军德川秀忠,自己迁居于骏府。但真正实际掌握实权的,当然还是家康。从本多正纯写信到德川将军秀忠当着岛津家久宣布让琉球君臣归国,不难看出深居骏府的德川家康在通盘考虑琉球问题后,早已下了维持琉球王统的决断。他的选择是既然萨摩藩入侵琉球的“大义名分”,是琉球国不肯致聘于江户幕府,那么,就让事情止于通过萨摩藩武力达到使之致聘的目的。
  问题在于,是什么力量使江户幕府确定了如此政策,把已经吞进口中的琉球重新吐出来?推动历史走向这一刻的必然性何在?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海那边琉球的宗主国明王朝的存在。一五九二年和一五九七年,为保卫以明王朝为核心的东亚国际政治秩序,在朝鲜半岛明军和日本军刚刚交过手。日本如果灭亡琉球,毫无疑问同样要冒着重启战端的风险。在日本国内,一六一○年的日本也远不是太平盛世。尽管一五九八年丰臣秀吉死去后丰臣氏的影响日渐凋敝,但以大阪为中心的丰臣势力仍然存在,他们对于江户幕府才有着根本威胁。解决这一威胁,是几年后被称为大阪“冬之阵”和“夏之阵”的两场战役的事情。就江户幕府与强藩萨摩的关系而言,一六○○年的关原之战,岛津氏最后采取自杀式的中间突破方式撤出战斗,已经足以让德川家康对萨摩藩的战斗能力留下深刻印象。一六○九年一战如此轻易俘获琉球君臣,更提高了德川家康对萨摩的警惕。如果让萨摩藩吞掉琉球,领地扩大后的萨摩藩无疑是猛虎添翼。冒与明开战倾巢覆卵之险,养萨摩藩坐大贻患他年之力,这是被称为老狐狸的德川家康断不肯为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