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2期

德国哲学家法依兴格尔

作者:高山杉




  十九世纪末任教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俄国(生于俄国,祖上有德国和瑞典血统)哲学家科培尔(Raphael von Koeber),在他的《哲学要领》(下田次郎笔述,蔡元培译,商务印书馆,光绪二十九年初版)里,曾把朗格和法依兴格尔放在一起赞扬:“新康德派主义之代表者,著《唯物论历史》之兰格(按即朗格)也。此书甚佳,而不宜于初学,以读者须预知哲学界邪正之别者也。其中叙原子论之派别,为警策之部分。兰格者,新康德派之巨子也。又有法亨该尔(按即法依兴格尔),亦巨子之一。二君皆博于学者也。法亨该尔于康德之书及其历史,知之最详。《纯粹理批判》一书(按此处译文似有误,原文好像应该是指《大疏》),即其所印行也。彼可为康德派之言语学者(按即所谓语文考据家,西文philologist)。其他若朋那·爱特盟(按即上文提到与法依兴格尔共创康德学会的厄德曼)者,亦得列于新康德派之中。”(《蔡元培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206页)从科培尔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到法依兴格尔的名字早在一九○三年,也就是《哲学要领》初版时的光绪二十九年(1903)就传入中国了。这也是目前我在中文旧书里能找到的最早提到法依兴格尔的地方。
  鲁一士和科培尔在自己的学生面前提到他的时候,法依兴格尔主要还是被看成一个康德专家,这是因为他当时还没有发表自己那本哲学名著《假如哲学》(Die Philosophie des Als-Ob,Leipzig:Meiner,1911)。所谓“假如”,就是德文的“als ob”,英文里大家熟知的“as if”(好像、仿佛)。分开来说,“假”字译“if”,“如”字译“as”,合起来称作“假如”。张东荪《新哲学论丛》等书,李石岑的《西洋哲学史》和《哲学概论》,还有方东美的《科学、哲学与人生》,把它译成“宛若哲学”,瞿菊农的《现代哲学》,以及他与张君劢合作编译的《杜里舒讲演集》,则有“若然哲学”的译法,徐梵澄《〈苏鲁支语录〉重版缀言》中作“如是哲学”,现在还有译为“仿佛哲学”、“好似哲学”的。这些译法都不错。“假如”是钱钟书的译法(小品文《说“回家”》),目的在与“真如”对举,可以让人联想到中文佛经的译语。从大学毕业,到成立康德学会,大约三十五年间,法依兴格尔都在为写这本书收集资料打草稿。一九○六年,他的视力已经接近失明,就从哈勒大学提前退休。他后来回顾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说,我剩下的视力正好够我发表《假如哲学》用。一九一一年春天一过,《假如哲学》全书出版,当年博学的康德学家,这下又成了有独创性的哲学家。《假如哲学》很受欢迎,光德文原本前后就印了很多版。英国哲学家奥各登(C. K. Ogden),译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后,又译出法依兴格尔的《假如哲学》(The Philosophy of “As If”, New York: Harcourt Brace,1924),大有助于它的流通。英译本前面还附有法依兴格尔写的长篇学术自传。《假如哲学》全书分三大部分,前两部分论理,横论“假如哲学”全部体系,第三部分说事,专从哲学史上挑出几位有代表性的学者,叙述他们对“假如”问题的讨论。在这第三部分里,法依兴格尔谈到了康德、朗格和尼采。说起来法依兴格尔还是德国正统学院派哲学家里最早研究尼采的学者之一。美国思想史家布林顿(Crane Brinton)曾经模仿实用主义三祖之一詹姆士(William James)的观点,把早期尼采研究者分为“软心肠”和“硬心肠”两类,法依兴格尔因其《哲学家尼采论》(Nietzsche als Philosoph, Berlin:Reuther & Reichard,1902)一书对尼采所做平实系统的介绍,被归入“软心肠”中的教授学院派(Nietzsch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41, p.186—187)。顺便提一句,徐梵澄在《〈苏鲁支语录〉重版缀言》里,也曾引用《哲学家尼采论》。
  “假如哲学”提出前,“假如”问题早为欧洲学者注意。“假如”最明显的例子,是科学里的“架空构造”,或称“拟构”(拉丁语的“fictio”),比如几何学里没有大小、宽窄、厚薄的点、线、面,微积分里的无限小,牛顿力学里面可以“隔山打牛”的“万有引力”,物理学家迈耶(Robert Maier)提出的“能量守恒”,古生物学里的“原人”,比较语言学里的“原始印欧语”等等。它们在现实中找不到,在直观上构造不出来,在概念上自相矛盾。粗大可见的物体,以“假想观慧”(借用佛教《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内语)渐次除析,至不可分析的边际,假说为原子。这样不可分析的微粒,是化学成立的根据。在研究生理学和心理学方面的问题时,由于身心现象复杂浑沌,为研究顺利进行,解决认知现象的难题起见,学者们不得不对人和动物的身心组织大加斧削,使之模型化,重点突出。于是,从心理学和生理学实验室里,就爬出了一些怪物,比如亥尔姆霍兹“通身是眼”的虚拟人,和额间仅有一目的独眼怪。靠它们帮助,学者们就能解释很复杂的身心现象。“社会契约论”也是拟构,在“约”定“俗”成之时,卢梭不在现场见证,可是启蒙运动的兴起和法国大革命的成功,靠的就是它。基督教里童贞女玛丽亚受孕的学说,虽似荒诞无凭,却感化了欧洲道德生活近两千年。这些拟构是人们在明知其不真的情况下,为了在浑沌复杂的世界中找到方向,方便思考、行动、叙述和运算而权宜假立的。借助它们,我们能“以虚御实”,“以无厚入有间”,产生可以眼见,可以身触的效果。比如数学里“负1的平方根”,是个自相矛盾的概念,在任何可能的世界里,它在直观上都构造不出来。可是,这个看似不合理的概念又很有用。如果我们虚设它,用它做换算的工具,就能弄活许多运算,得出合理的结论。人应付生活的挑战,如果只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就会困乏而死。为了求得较高级的发展,在以实御实之外,还得来点儿“空城计”,学会以虚御实,而“虚”就是“假如”。我们明知这些“假如”不真,还得硬信其真,或者说自愿接受其真,否则人生也好,生命也罢,死板一块,生气损绝。硬信其真,可以说是一种“自骗”,只是这个“骗”乃是“真骗”,在被骗者身上能生起积极的实际效力,所以说到底还是不骗(张东荪:《多元认识论重述》,载《张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纪念论文集》抽印本,129页)。“假如”的妙用就在这里。
  法依兴格尔说,因为“假如哲学”能讲通这些“假如”,说明它们在哲学、科学、社会、法律、经济、艺术甚至宗教里的作用,以及人虽“自骗”,却能自知被骗的道理,所以说到底它还是一种“真如哲学”。假如哲学讲“拟构”,谈“假如”,把概念看作应付现实的工具,而非反映实在的镜子或图片,这就很接近美国实用主义的看法。来华演说的生机主义哲学家杜里舒(Hans Driesch),曾说法依兴格尔“自云其书(《假如哲学》)脱稿于一八八八年,至一九一一年始出版,故自其立意言之,可谓在詹氏(按指詹姆士)之前,自其发表言之,则在詹氏之后矣”(张君劢、瞿菊农译述《杜里舒讲演集》第四期第十六讲和第十期第二十三讲)。法依兴格尔自己爱把“假如哲学”称作“实证唯心主义”或“唯心实证主义”。他继承的是贝克莱、休谟、康德、叔本华和朗格的法统,是一个坚定的唯心识论者,以为“外境非有,事皆唯识”。英人马咭(Bryan Magee)在其巨作《叔本华哲学论丛》(The Philosophy of Schope-nhauer,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3)里,曾以叔本华哲学比配唯识,又于论叔本华后学一章之中,以五页的篇幅介绍法依兴格尔“假如哲学”,其中所露消息,很值得我们玩味。与马赫和阿芬纳留斯的实证主义相比,法依兴格尔立说实较圆融。马赫一派完全取消形而上学,包括肯定外境实有的唯物论,法依兴格尔却以为从究竟处来看,当然是一切唯心唯识,不过从世俗立场上来说,外境也好,上帝也罢,都是人类从事科学研究,应付世界人生有用的“假如”,不妨留下来一直陪我们做伴。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