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李庄琐忆

作者:王世襄

网兜,与捉蜻蜓的相似。等候游鱼逆水上游,腾空一跃,儿童伸臂相迎,正好落在网里。再看他吊在水中的竹篓,已有三四条半尺来长的鱼了。我看得高兴,一时唤回了童心,真想几时来此网鱼,呆上一天。
  渡船送我过江。因曾来买竹纸,已逛过宜宾几条街巷,下午便乘小火轮返回李庄。
  
  留芬饭馆
  
  我曾去过四川中等城市如白沙、宜宾,饭馆大都采用同一规格。进门中间是通道,左侧从房顶吊悬一根木杠,有许多铁钩,挂着各色鸡、鸭、鱼、肉,好让顾客一进门便知道店中准备了什么原料。因当年没有冷冻设备,挂起来通风总比堆放着好,当然也先让苍蝇吃个饱。左边是炉灶,锅碗瓢勺摆满一案子,厨师如何掂炒,加什么调料可以看个一清二楚。我进去要一个菜就等于上一次烹饪课。走过通道才有供客人坐下来吃饭的桌椅。
  留芬饭馆在李庄首屈一指。到了禹王宫短短街,向左一拐,坐北朝南便是。但小得可怜,门面只有一间屋,东侧也有一根挂原料的木杠,室中只能摆一张方桌。炉灶必须设在后边一间了。往后走的通道里好像还有一张小桌,可供两人进餐。
  在李庄的两年中,我和同事们凑在一起,因个个阮囊羞涩,只去过两三次。吃过的菜有:“大转湾”,就是红烧鸡翅、鸡腿,因形状弯曲而得名;夹沙肉,猪肉夹豆沙,蒸得极烂,肥多于瘦,十分解馋;炒猪肝,用青蒜和醪糟作配料,十分鲜嫩;鱼香肉丝,觉得特别好吃,因抗战前北京饭馆似乎还没有这道菜。日寇投降后曾在四川住过的人大量返回家乡,鱼香肉丝才开始在各地流行。北京每个饭馆都有,不过吃起来,总觉得不如在留芬吃得那样,有说不出的特殊风味。可能不仅是所用调味原料有别,应该还有对半个世纪前的李庄生活有一丝的眷念。
  “豆尖儿”
  
  我从小就爱吃豌豆苗,当时家庭、饭馆都用它作配料。一碗高汤馄饨、榨菜肉丝汤或一盘滑溜里脊,汤面飘上几根,清香嫩绿,确实增色不少。我也曾想倘掐地里种的豌豆棵嫩尖,用作主料,清油素炒,一定也很好吃。只是北京无此习惯,菜农合不得掐,怕妨碍豆荚生产,没有卖的。
  到了李庄,在饭摊上第一次尝到此味,名曰“豆尖儿”,清香肥嫩,供我大嚼,不亦快哉!太简单了,眼看着老板娘从摊后地里掐回来,转眼就炒成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应邀去香港主持家具展览开幕式,在筵席上吃到“炒豆苗”,也很鲜嫩,只是其本味——豆苗的清香,不及李庄饭摊的“豆尖儿”。原来香港已有用仪表控制温湿度的暖房,专门培植各种蔬菜供宴会之需。不用问,两地同一道菜的价格有天渊之别。
  近年北京餐馆食谱也有了“炒豆苗”这道菜,但高级餐馆和一般饭馆所用原料完全不同。前者把云南等地的豆棵嫩尖空运来京,后者则在大白铁盘中铺满豆种,长成密而细的苗后,大片割下,故被称为“砍头豆苗”。前者即使再加工一次,去掉一半,只要顶尖,也难留住原味。后者则有如吃草,不堪下箸了。
  一味饭摊上的“豆尖儿”,有时使我想起李庄。
  
  《叶雨书衣》
  
  叶雨,即范用先生,他曾多年主持三联书店。上世纪八十年代,三联书店大量出版人文社科类图书,其书籍装帧大多出于范用先生之手。这里选入的七十余种图书的设计,可说是范用先生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三联书店老版本的一次有趣味的回顾和展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即将出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