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寻求发展模式的曲折道路

作者:尹伊文




  “社会发展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如何才能得到最佳的社会发展?”这是两个古老的问题,但它的答案却在不断地更新。六十多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欧洲留下一片废墟,重建欧洲,谋求社会经济发展,是世界面临的主要课题。一九四五年联合国成立之后,世界银行也随之成立,从此它在指导世界回答这两个问题方面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回顾世界银行六十年来提供给这两个问题的不同答案,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经验和教训,看到西方主流的思路变迁:从单纯强调物质资本和财金资本,到重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在发展中的作用;从片面追求物质产出和金钱收入,到把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也列为发展的目标;从绝对崇拜市场,到再次重视政府干涉的必要性。
  资本投入:欧洲重建的成功 七十年代及其之前,主导西方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大量物质资本和财金资本投入为手段的“欧洲重建模式”。马歇尔计划给欧洲投入了大量资金,世界银行也给欧洲许多国家大量优惠贷款,这些资金主要都用在物质设备的建设方面。欧洲的重建是极其成功的,法国、荷兰等许多受到战争创伤的西欧国家在四十年代末都得到了援助和贷款,经济因此得到强劲发展,很快就摆脱了战后的贫困。原西德更是一个成功的例子,战败的德国,遍体鳞伤,经济彻底崩溃,但在注入大量资金之后,经济飞速发展,仅仅数年,其国民生产总值就跃居欧洲之冠。资本投入的模式不仅在欧洲取得了成功,在日本也卓有成效,和原西德相似,日本也从战败的废墟中崛起,成为经济强国。
  欧洲重建的成功使很多人相信,资本投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因素。但是,欧洲重建的成功,仅仅靠的是资本投入吗?
  七十年代之后,世界银行的贷款主要发放给亚非拉发展中国家,资本投入的发展模式也被运用到这些国家。此时,却暴露出许多问题,尤其在非洲,问题最为严重。多数非洲国家是在六十年代或七十年代初独立的,当时非洲各国的人口压力都不大,资源很丰富,又没有遭受战争摧毁,因此不少人都认为,只要有资本投入,非洲将会走上经济发展的康庄大道。但是这些资本资金并没有给非洲带来发展和崛起,相反,非洲的经济在倒退。
  自由化的结构调整:非洲的困惑非洲得到的大量资金贷款,不仅没有促成它的发展和崛起,反而给它带来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世界性原材料价格暴跌,许多非洲国家的主要产品是原材料,这些国家的经济因此遭受重大打击。同时,发达国家通货膨胀,银行利率大幅攀升,非洲国家的债务负担越发严重,许多非洲国家的财政和外贸赤字进入危机状态。为了防止非洲的债务危机坏账呆账引发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世界银行和其姐妹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出面帮助非洲解决债务危机的问题。
  八十年代初,西方的经济学界,尤其是美国经济学界,是新古典主义学派的天下。新古典主义是对凯恩斯主义的反动。凯恩斯主义主张政府干涉经济,用财政手段控制社会总需求,通过轮番调整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以达到充分就业和经济发展。凯恩斯主义风行于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为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战后二十多年的繁荣。但是在七十年代由于供给方面的石油价格上涨,出现了“经济滞胀”(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同时出现),凯恩斯主义显得束手无策。新古典主义因此抬头。新古典主义极力反对政府干涉经济,崇拜古典主义亚当·斯密“无形之手”的市场调节,以及古典主义李嘉图的利用相对优势进行的自由贸易。
  根据新古典主义的理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非洲债务危机开出了“自由化,私有化”的药方。因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部都在华盛顿,这种力主“自由化,私有化”的政策也被称为“华盛顿共识”。这个药方要求非洲国家推行自由化的经济结构调整,主张政府要撤销价格补贴,要拆除关税壁垒,要私有化国营企业,要停止政府对经济的干涉,要让自由市场来调整被扭曲的经济结构,坚称“无形之手”会把经济结构调整到最有效率的状态。许多非洲国家吞下了这剂苦药,但结果却并不理想。多数国家在实行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推荐的政策之后,经济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大幅下降。撒哈拉非洲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九九○年比一九八○年下降了11%,二○○○年比一九八○年下降了13%。随着经济的下降,失业增加,贫困加剧,这些国家付出的社会代价是沉重的。新古典主义解释说,这些只是暂时的阵痛,最终的佳境将会到来。但很多人不同意这种解释,学术界对此有批判,民间团体对此有抗议,在世界银行和国际基金组织的门口,有过很多次的游行示威。很多年过去了,有些非洲国家的经济状况有了一些好转,但有些国家的情况仍然很糟。在一次世界银行内部的研讨会上,一位做非洲项目的官员很难过地说,有些非洲国家独立了三十年,可是经济却比殖民地时期下降了百分之五十(世行资料)。
  自由化的结构调整使人困惑:这真是一个社会发展的良方吗?自由化的市场真是一只能带来最终佳境的“无形之手”吗?即使“无形之手”最终能带来经济增长,难道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吗?难道应该不顾社会代价单纯追求这唯一的目标吗?
  私有化的震荡疗法:东欧的反思就在自由化的结构调整政策推行不久,又一个新的社会发展问题提到世界银行的面前。柏林墙倒了,苏联和其他前社会主义的东欧国家进入历史巨变时期,如何使它们的计划经济体制转轨呢?按照新古典主义的“华盛顿共识”,“震荡疗法”的药方开给了经济转轨的国家:快速自由化,全盘私有化。根据新古典主义的逻辑,只要开放计划价格,使被扭曲的价格自由化,市场的无形之手就可以通过协调供需平衡把资源的分配调置得合理有效;只要使企业私有化,人们在个人利益的驱动下,就能使企业的效率提高。但是震荡疗法的结果比结构调整政策更令人失望,东欧的经济下滑幅度远远超过非洲。
  俄罗斯是私有化的震荡疗法失败的典型例子。叶利钦总统实行了快速价格自由化,按照新古典主义的说法,价格开放了,稀缺商品的价格自然会高,过剩商品的价格自然会低,生产者就会对市场的价格信号做出反应,把稀缺商品大量生产出来,使其价格逐渐下降。但现实全然不像新古典主义预期的那样,生产者并没有大量生产出稀缺商品,物价却全面上涨。俄罗斯连续五年出现年通胀率超过100%的恶性通货膨胀,最高年通胀率达到1490%。叶利钦还大规模地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以为私有化后企业的效率会大大提高,国民经济会大大增长。但又是事与愿违,经济大幅下降,失业大量增加,贫困人口急剧上升,国有资产流入少数寡头手中。
  如果说对非洲的自由化结构调整政策的是非利弊,世界银行的许多官员还各执一词没有最终的共识,那么,对东欧的震荡疗法的结果,多数人都承认那是一个失败,世界银行应该从中汲取教训。
  市场原教旨主义模式和多元化模式对世界银行的失误批评最激烈的人之一,是在一九九七年至二○○○年期间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斯蒂格利茨,他于二○○一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批评“华盛顿共识”是“市场原教旨主义”盲目崇拜市场的力量,以为市场自身就可以导致经济的好效率。他以九十年代美国出现的泡沫经济为例,批评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核心观点,即“无数个人在市场中自由地追逐个人利益,无形之手就能通过市场价格实现最有效率的经济分配”。他说: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会计师们,投资银行家们,他们追求自己的私利,并没有引导经济实现高效率;他们误导大量的投资,造成泡沫经济。同时,他也批评“华盛顿共识”是把一剂一成不变的药方开给千变万化的国家。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状况各不相同,市场原教旨主义却只用一张“自由化,私有化”的市场万能药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