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沉睡谷的无头骑士

作者:王 炎




  学生们从搜集到的自十七世纪到当代的巫术演变材料里,发现当代美国许许多多的“灵鬼研究协会”、“超常现象研究”、“超自然现象研究”等组织,与巫术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与传统巫术的区别在于,当年巫术与基督教会对抗,而今天的鬼魂研究要挑战科学无神论的权威。具讽刺意味的是,超自然研究依赖科学的进步和仪器的完善,用科学范式“验证”幽灵的存在,而最主要的手段是让超验的灵异视觉化。这与艺术再现手段的历史演变异曲同工,电影把民间想象世界的听觉形象视觉化,本来在口耳之间转述的无头骑士,在影片里却是个雕像般的无头鬼。文学载体从口述、文字到影像的演变,造成古老文学形式在历史、文化内涵上的深刻变化,一个民族独特的想象力可能被载体的工具理性抛光、削平,鲜活、生动的民间形象会被大规模复制成电影工业的副产品——无头骑士玩具直至主题公园。欧文不仅留下了文学遗产,还告诉我们美国史并不像史学家事后所描绘的那样,由几个缔造者制定一部前瞻性的宪法,美国就一路连续地发展下来。其实,现代化浪潮和移民涌入曾给美国历史带来程度不同的断裂,忽视历史断裂,也就拒绝了严肃的历史意识。波顿制造的文化产品,不是关乎逝去的记忆,而是感官的兴奋剂和自恋的陶醉品。
  
  二○○六年美国东部的秋天特别漫长,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下午,朋友来电话建议去沉睡谷一游。我心里一动,问他怎么会想起去那儿。原来他前一天在电视上看了电影《沉睡谷》,所以想“实地考察”一番。我们驱车从哈德逊高速公路出纽约市一路北上。深秋的哈德逊河岸有一种“失真”的美,远处朦胧的山林染上了颜色,从轻快的淡绿到深沉的酱紫,从刺眼的明黄到躁动的深红,如此多彩绚丽,就是十九世纪哈德逊河风景派画家,也只能空叹天公造物的不可企及。还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塔里镇,欧文的小说上讲,这里离沉睡谷不过两英里了。我问朋友:你这个纽约人以前怎么会没想到来沉睡谷呢?难道没听说过无头骑士?其实,他儿时在万圣节常与小伙伴玩无头骑士的把戏,但却不知道无头骑士的来龙去脉,看了电影方知一二。他开玩笑说那里一定是个Creepy Hollow(恐怖谷)。朋友手里的旅游小册子上印着无头鬼的电影剧照,他期望着阴森恐怖的山谷。但欧文笔下的沉睡谷其实是个富庶丰裕的农庄,路边果树成荫,向日葵、郁金香簇拥着舒适的农舍,毛色油光的肥猪和羽毛雪白的鹅群在阳光下嬉戏,石燕在屋檐下欢快鸣唱,一队队白鸽掠过满满的谷仓……
  路旁巨大的石碑赫然刻着“沉睡谷一六○○年”,路两旁的景致大出我们的意料。新建成的别墅小区、现代化的综合医院,镇中心时装店、杂货店、南美烤肉店林立,不时传出悠扬的拉美音乐。这里与美国任何一个小镇没有区别,甚至看不出是个三百多年的老镇。我们问一个无所事事的警察:旅游景点或博物馆在哪里?没有,只有个老古玩店。无奈之下,我只好找个酒吧消磨时光,与店员漫无目的地闲扯。冷清的店里只有一个五十多岁的男子,已醉意,凑上来接个话茬开始大发议论。我问他是本地人吗?他不无得意地说从爷爷辈起就住在沉睡谷了。这里游客多吗?我又问。他借酒发挥起来:很多,而且移进来很多外乡人,老住户搬走了,外人要改变一切——我转移话题:你听说过无头骑士吗?他一脸不屑:哪有什么无头骑士,别信它——欧文曾在小说里为这儿保留的鬼怪传说做解释:在美国各地大规模人口流动的脚步下,鬼怪传说销声匿迹了,因为还没等坟墓里的鬼魂翻个身舒坦一下,活着的老友就已经搬到别处了,鬼魂出来夜游时找不到熟人也自然不再出来了;而沉睡谷这个荷兰老镇是停滞的,所以这里仍神出鬼没。但到了今天,沉睡谷的鬼魂也不夜游了,它们已经死了,永远不会再出来了。
  
  初稿二○○六年十二月于新泽西定稿二○○七年三月于北京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