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立秋”之后还有“立春”

作者:梁小民




  当晋商达到这种境界时,“义”和“信”就不是为了“利”。当这三者冲突时,宁可放弃“利”也要坚持“义”和“信”。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阎锡山在山西发行了晋币,与中央政府发行的货币为一比一,同时在山西流通。在以后的蒋、冯、阎大战中,阎锡山败北,晋币与中央政府的货币贬值为二十五比一。这时乔家的大德通票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如果一律用晋币向客户支付,票号有起死回生的希望。如果一律用中央政府的货币向客户支付,票号就会破产。在这个关键时刻,乔家第五代掌门人乔映霞决定宁肯自己破产,也不能让客户吃亏,一律支付中央政府的货币。乔家为了坚持诚信的传统,放弃了商人作为立身之本的“利”。
  话剧《立秋》正是依据这个历史事实编写的。《立秋》写的不是晋商如何靠诚信成功。而是在面临失败时,如何仍以诚信为最高原则。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由夏变秋的标志,这暗喻话剧写的是晋商由盛转衰的历史时刻。
  民国初年,时局动荡,国运衰微,辉煌五百多年的晋商面临生死存亡。剧中的丰德票号,天津等地的分号被抢劫一空,大清帝国欠的债务民国政府拒绝偿还,俄国的十月革命使丰德票号人财双亡,上海金融市场上洋人兴起的橡皮股票风波使票号损失惨重,客户挤兑又雪上加霜。这时,票号内部以大掌柜马洪翰为首的“票号派”和以二掌柜许凌翔为首的“银行派”在票号是否改组为银行的问题上针锋相对,丰德票号面临瓦解。
  晋商失去了商业资本转向产业资本以及票号转向银行的机遇, 这时已经内外交困,无论哪一派都无力回天了。汹涌而来的挤兑客户使丰德票号面临一个更紧迫问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放弃对客户的承诺,还是为了坚持诚信而付出破产的代价。在这一点上,两派是一致的:宁肯自己倾家荡产,也要把诚信坚持到底。面对挤兑的客户,马洪翰要以家产偿还,已撤股离去的许凌翔又带着家产和股金回来。剧的高潮是马洪翰的母亲本着“纤毫必偿,诚信为本”,“宁可人欠我,不可我欠人”的祖训拿出了十三代人积攒的六十万两黄金向客户支付。马老太太深知,这点钱无法使丰德票号起死回生,但保住了丰德的声誉,保住了晋商的精神。
  丰德票号破产了,晋商衰败了,但成就晋商的精神即使在他们灭亡之时,仍然在闪光。《立秋》所体现的这种悲壮感动了每一个人。月有阴晴圆缺,事业有高涨衰落,但只要这种精神存在,立秋之后还会有春回大地的立春和万物繁荣的立夏。对一个人是如此,对一个企业是如此,对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小民话晋商》,梁小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二○○七年一月版,26.00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