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由“烛火示威”到当今“文学”

作者:苑英奕




  提到“示威”,人们立刻会联想到严肃、紧张、军队、武装等概念。而提到它跟“文学”的关系,人们自然又会联想到反映或高扬民主热情的“民主主义文学”之类。但这里要讨论的却是与这两个概念完全不同的新时代“示威”文化与当今“文学”所面临的处境。
  韩国近几年所展现的“烛火示威”文化赋予“示威”一层层新的含义。这些含义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更新,即使是韩国人,也不敢枉自对这种新生的“示威文化”横加评断。韩国的二○○八年示威是近几年来维持时间最长的一次,于五月二日开始,至本文写作时已经超过了百天,但仍有不少人走上街头,点起烛火集会示威。
  引起这次示威的导火索是李明博政权向美国政府放宽牛肉进口限制一事,即:将之前牛龄二十四个月之内的牛肉放宽到三十六个月的牛全身。而科学证明超过二十四个月的牛是最容易患疯牛病的,因此这一政策引起了韩国市民的愤怒。其中最大的受害者是中学生们,因他们一般在校内用午餐,所以随时有可能患病。因此,五月二日走上街头、点起烛火、发起这次示威的主要是初、高中生和家庭主妇们。他们高呼“反对进口”,提出应该保卫国民的健康体质,反对牛肉政策的放宽等。
  但当示威扩大到全民范围后,人们逐渐发现引起自己愤怒的理由不仅仅在于牛肉事件,而是对李明博总统和新任政权的不满。其中包括对当今物价的不断上涨、失业者的不断增加、对不动产控制政策的放松以及政府的空口许诺等多种因素,这些不满情绪实际上早已积压在胸中。因此,渐渐地示威人群的主要口号变为“李明博,下台吧!”
  而李明博政府对于民众的示威行动,并没有做出敏感强烈的反应,一方面在牛肉政策问题上,只是向国民们做一些敷衍解释,例如“大家可以自己选购牛肉”等托词,并没有要从根本上解决,改签协约的意思。另一方面对于示威民众,只是采取了防卫措施,初期并没有大动武力镇压。例如,用警车连成“车墙”,阻拦示威群众的行进与连带。或借重新植草等借口来取消人们在主要广场的示威等。这种“不买账”的暧昧态度,更加引起了民众的愤怒,更多的民众参与到示威当中来,示威的规模越来越大,示威的形式由坐式发展到行进式,示威的时间也由午夜延长到凌晨。六月末开始,政府出动更多的警察来冲散示威队伍,并采取频繁使用“水大炮”、逮捕违令示威群众等措施。但派出镇压的警察部队并非专职警员,大多是履行义务兵役的年轻韩国男性,并没有专业的逮捕技术,整个逮捕过程中也注意采取了性别之分,所以示威中并没有发生突出的暴力事件。总的来说,这次示威的整个过程主要是由民众主导的。
  这次烛火示威有着这样几个特征:第一,将政治游戏化,有一种一边玩一边示威的轻松氛围。第二,电子通讯、互联网起到了关键作用,示威主导者为青年一代。第三,无统一性:没有统一的组织,没有统一的形式。
  本来这次示威是针对政权的政治性活动,但却在非常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展开。与八十年代韩国街头的示威人群、镇压军队,催泪弹、警棍等示威现象迥然不同。这次示威中展现了韩国新一代年轻人“戏弄政治性”的新型意识形态,也使国民们确认了一种新产生的“大众智慧”。对于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来讲,提起“示威”本来会充满自信与自豪,但在这种新的示威文化前只能自叹不如。
  首先,这跟示威的发动主体有关,中学生以及大学生、社会青年是这次示威的发动者,他们大多是八十年代或九十年代的出生者,因此并没有机会参加八十年代紧张暴力性的示威,最多只是从教科书或长辈口中道听途说一部分而已。但恰好近几年韩国发生了几次大的集会,第一次是二○○二年在韩国举行世界杯足球赛的时候,几十万韩国人,特别是青年人聚集在光化门前,身穿红色T恤,头扎红色头巾,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热情高涨地欢呼、高叫、庆祝。在这个大型集会的基础上,二○○六年的世界杯尽管没有在韩国举行,但当时的集会氛围也大同小异。世界杯集会对于改变韩国的“示威”文化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这期间,二○○四年曾发生过弹劾卢武铉总统的烛火示威等政治性集会,但都没有上演八十年代的示威文化,示威在和平轻松的氛围中展开和结束。重要的是,正是二○○二年的集会主力主导了二○○八年的烛火示威,尽管这次集会的性格和二○○二年完全不同,但他们同样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点起蜡烛,走上街头。其中,有的人借示威之机组织多年不见的同窗会,有的人下班之后借机转换心情等。因大部分青年人对于示威没有任何痛苦紧张的记忆,联想到的是二○○二年的足球杯集会,所以怀着“去玩一玩”的想法身临现场。正是在这种轻松的心境下,面对警察的镇压行动他们并没有做出慌忙的对应之策,而是泰然自若。当警察满面严厉地抓起话筒宣告解散令的时候,示威群众却嘲笑着高声齐喊:“来一首!来一首!表演开始!”这令经历过八十年代示威的人忍俊不禁。进入六月份,警察动用“水大炮”(与洒水车类似的一种工具)来轰散人群,但没想到被喷至全身水淋淋的示威人群却高声齐喊:“来点温水!温水!温水!”有的青年人甚至抽出毛巾做出搓背的样子,令警察陷入难堪境地。
  笔者曾同几个年轻朋友一起参加过这次烛火示威,他们对示威更多的是好奇新鲜,当警车的水炮向着路中央喷洒时,人群便分散到街道两边变成观望的姿态,不少人还很好奇地说:“快看,是蓝色的水。”当一队队警察从我们身边列队走过时,我身边的朋友说:“快看,这几个年纪大的警察是专职警员。”而当我们走到一家快餐店门口时,她指着旁边的一排年轻小伙子说:“这几个穿一样运动鞋的人肯定是便衣警察,咱们得小心点。”可她的表情中好奇远大于紧张。示威的主场当时是在繁华的钟路,当天因为有中雨,示威人数不算多,人们只好来回走动着示威。但同时人们还注意进行及时的休息与能量补充,所以钟路两边的咖啡厅、快餐店生意火爆,胡同里面的各种商店也依然灯火通明。笔者的另外一个朋友曾于六月底被抓进拘留所四十二小时,与其说是被抓,不如说是她主动要求登上警车的。因为据她说,当时有近百人同时入拘,其中有许多人是自愿进入警车的。并且,入拘期间只是进行了一次调查和四十二的小时的拘禁而已,这并没有打消这些年轻人的示威积极性。
  这次烛火示威中几个民间网站——“UCC”(User Created Contents)和“Afreeca”、“Daum的Agora”(意为广场)(http://www.uccc.uc.to/;http://www.afreeca.com/;http://agora.media.daum.net/)等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最初的示威提议就是在网络上发起的,而有关每次示威的活动地点、形式等意见也在这里得到交换与交流。起初,这些网站仅仅是供年轻人娱乐,年轻网民们在这里展示自己的照片、漫画、视频影像,讨论自己的个人嗜好、个人形象、个人问题等,但后来由牛肉到健康、再到出口渐渐地策划到这次“社会性对策”。能发展成全民性的示威运动,这恐怕是策划者也始料未及的。这些网上空间变成了充分的公共交流场所,在这里人们畅所欲言,毫无拘束,最终汇成了一道道大众智慧的曲线。例如,有关疯牛病和进口政策的利害关系,在Agora上经过一个个帖子的意见交换后,好事者迅速将其整理为详细的说明资料,即便是科学家整理的资料也没有这么详尽且易懂,真可谓一目了然。此外,韩国的网民连带作用也非常奏效。六月十日,网民们联络好举行大型集会(后来据民间估测,当天晚上有一百万群众集会,其中首尔市民有五十万,来自全国各地的有五十万),李明博政府命令用集装箱将李舜臣将军铜像的周围围筑起来,防止示威人群绕过光化门向青瓦台行进。但当天下午集装箱的正中便出现了一条戏弄性的条幅:“首尔的标志——明博山城。”而更快的事件是,韩国MBC电视台的午夜节目“一百分钟讨论”中有一位客座的“新右派”人士无意中说国内快餐店使用三十个月以上的牛肉,而这句话当时就在“Agora”上引起异议,接着有好事者直接向美国总店确认真假,最终发言人士不得不表示道歉。电子通讯方式——网络、手机短信等,成为这次示威的主要传播媒体,成为人们自由交流和沉淀大众智慧的主要空间。就连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也不得不瞩目和感叹其威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