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三分手法吸引你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语文的修辞、表现手法有很多,有的只是涉及个别词句的使用,对作品的结构和情节线并没有什么影响。比如文字的韵律、平仄,句子的排比、对偶等;有的则对文章的情节线和精彩度有重大的影响,比如悬念、反差、夸张、渲染等。下面,我们就选择对记叙文情节构造影响比较大的几种进行分析。
  14—1/4 吸引人的悬念
  一个包厢服务员的报复   戴宁加
  一个小时前刚刚抵达此城的我遇见的头一位就问我:“您有票吗?”
  “票?什么票?”
  “今晚将有引起轰动的首场演出。”
  “是部新剧目?”
  “首次上演,剧作者是位英国人。一部空前绝后、惊险绝伦的侦探剧,剧中许多角色都由名演员担任。首场票几星期以前早就被抢购一空了。”
  “剧名叫什么?”
  “《公园街谋杀案》。”
  “听这名字还真够惊险的。”
  “要论惊险,那剧情才更叫人觉得够味。这不,全城的老少谁甘坐失此良机?哪个不想先睹为快?可快至终场时,还没有人能弄明白究竟谁是谋杀者。当幕布徐徐落下的一刹那,也就是在您刚刚从那仿佛身临其境、叫人提心吊胆连大气都不敢出的紧张气氛中稍稍有所恢复的时刻,您才会恍然大悟,茅塞顿开。这无疑将是个您意料不到的答案。”
  我平素酷爱以侦探故事为体裁的剧目,可以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每当看这些剧目时,从一开始便试图着手弄他个水落石出,究竟谁是凶手,每一句可疑、值得推敲的台词我都不放过,仔细咀嚼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我总是凝神屏气,神智始终保持十二万分的清醒,为了把台词尽量能一字不漏地记下来,我简直紧张到了极点,心脏的跳动急剧加快。对我来说,一部编排得很好的惊险侦探片可以给我的生活带来无限的乐趣。可眼下呢?首场票几星期前就早已售完,而黑市上的票价竟翻了整整20倍。但无论如何,这场我是非看不可了!
  然而要想从那些包厢席里获得一个席位,看来不费一笔是不成的。终于我付了这笔钱,神情激动地踏进了剧院大门。因进场稍稍晚了点,观众席里已是漆黑一片。当包厢服务员领着我来到我包厢跟前时,舞台上的幕布正缓缓上启。
  “先生,这座位还不错吧?”他将手伸了过来,我丝毫没有理会他的这一举动。
  “噢,谢谢。”
  “愿为您效劳,是否可以替您把衣帽交托到存衣处那儿?”
  “不用了,谢谢。”
  稍过片刻,我想他大概已经走了,谁知他根本就没离开,一直在我的座位后面站着。
  “来份节目单怎么样?”
  “不,谢谢。”
  “那上面还附有剧照呢!”
  “谢谢,不必了。”
  “来杯什么喝的怎么样?”
  演出开始了,我不耐烦地摆了摆手。
  “喝杯什么来着?”他又重复了一遍。
  “不要,谢谢!”
  我通常在这个时刻早就静下心来了,但此刻我却根本就无法静下来。
  “散场后,您是否希望叫辆出租汽车呢?”
  “不!”
  “用不着叫车吗?”
  “对!”
  “那么现在是不是来点巧克力?”
  “我什么也不需要,谢谢!”
  剧情似乎一开始就很扣人心弦,我生怕错过或是漏掉哪句台词,可这服务员的絮叨真使我有些恼火。
  “场间休息时你要杯香槟酒或是来几个面包卷什么的,好吗?”
  “不,不要,我什么都不要!见鬼,快滚远点!”我真的恼火了。
  直到这会儿,他才似乎意识到在我这儿恐怕赚不到分文。结果呢,我终于领略到了一个包厢服务员那可怕的报复,原因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我没有接受他的服务,使他失去了本可以从我身上赚得的一笔小费。他深深地向我鞠了一躬,然后伸手指着舞台上,凑近我的耳朵,压低了嗓音,深恶痛绝地说:
  “瞧那个园丁,他就是凶手!”
  招法招数分析:
  ○1:绝对悬念,绝对精彩
  读完最后一句,很少有人不爆笑叫绝!
  这篇文章的题目本身就包含了一系列悬念“包厢服务员的报复?他为什么要报复?他是怎么报复的呢?”悬念高高地挂在那里,故事在不露声色地进行。在服务员指出凶手前,你明知道作者在一步步地揭开悬念,但就是怎么也摸不透情节的走向和最后的结果,而这一切又更加地吸引你不漏过文章的每一个字,直到最后一个标点符号。
  悬念真是被做到极致!悬念对读者的吸引力也体现到了极致。
  关于悬念,有如下的结论:
  一、“有问题,无答案”是悬念吸引人的关键。答案越不可琢磨,悬念感就越强,文章的吸引力就越大。反之,悬念感就弱,吸引力就小。
  狗咬人毫无稀奇,人咬狗才是新闻。
  做事情做一半,留一半,是毛病。毛病惹人烦,谁都不想要。
  讲故事讲一半,留一半,是悬念。悬念令人迷,少了不过瘾。
  例如:在《一个包厢服务员的报复》中,包厢服务员是如何报复的呢?因为这个服务员可能的报复方式实在是太多了,在得到实际结果之前,我们的确无法判断或估计出来,所以,这个问题的悬念感就非常强!文章的吸引力也非常的强。
  而《一封写给上帝的信》中,莱恩科大叔能否收到上帝的回信呢?这个答案不外乎是:是或否,因而,这个问题的悬念感就远远弱于“包厢服务员是如何报复的?”
  二、悬念对记叙文最大的贡献就是让文章充满吸引力,或者说是诱惑力,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读下去,直到揭开悬念为止。
  所以,让一篇文章充满悬念不难,难的是让文章从头到尾都充满悬念,让读者没有不被吸引力的时候。我们比较熟悉的相声大师马三立先生的相声《祖传秘方》就是这样的经典作品。
  如果你觉得文章的吸引力不够,不妨考虑把悬念作为调味品,加入到情节中去。哪怕没有让悬念充满情节的始终,哪怕只是像《一封写给上帝的信》那样,只在文章的中间才提出悬念,并很快给出悬念的答案。
  14—2/4 刺激人的反差
  大家还记得第8节《美文共赏》中《北冰洋上的一个烟头》这篇文章吗?文中讲叙了一个充满强烈反差色彩的故事。现在我们再来看下面的文章:
  永远的内疚   方方
  人有时很奇怪,或许他干过很多的坏事犯过很多的错误他却一点也不记得;而一件很小的很算不了什么的事却可以让他萦绕于心,永远地感到内疚。
  我便有很强烈的这种感受。说起来那的确是一件很小的事,而且那时我才十二三岁,可是它却折磨了我许多年,像一块石头压在心里,想起来便觉得沉重。大约是我读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们最喜欢的一个姓丁的女教师突然调走了,换上了一个姓田的男老师。田老师又矮又胖,脸上没有一根胡子,眼睛又是出奇的小,简直与英俊潇洒无缘。与漂亮苗条的丁老师相比,实在令人看不顺眼,这一下子引起女生的愤怒,竟众志成城地对田老师采取了抵抗态度。然而在丁老师交班之时,曾单独将我作为班主席介绍给了田老师,田老师找我了解了一些班上情况,大约我谈得很有条理,田老师对我很满意。头一天上课他便夸了我几句。这一下竟使我陷入一个很难堪的局面:我被敌视田老师的女生们孤立起来了。
  我很不自在,感到孤独的滋味很难受,于是决定和我的同学们站在一起。我也开始与田老师为敌,和我的同学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为此很快成为学生领袖之一。田老师先是莫名其妙,后则失望无比。而我却因重新获得同学拥戴而兴奋不已。我们决定集体罢课,只要是田老师的课就全体到操场去做游戏。时值文革期间,老师已无力管教学生,只能听之任之。田老师的愤怒和焦急溢于言表,可我们却毫不理睬。有一天我们决定耍一耍田老师,这个主意是我出的。我说,等田老师一露面,我们便拥进教室,他以为我们是进教室上课了,心里一定很高兴,但我们进教室后就马上从窗户翻出去,让他空欢喜一场。我的主意得到大家一致的赞同,于是我们照此实施了。那天,当我们所有的女生一窝蜂地跑进教室又一窝蜂地翻越窗子时,男生们不明白我们究竟要干什么,只是一旁起哄,如同助威。田老师远远看见我们进了教室,果然欢喜异常,然而当他走到教室门口时,脸色却骤然大变,他身体晃了一晃,仿佛是晕眩,手上的粉笔盒从备课本上滑下,粉笔“哗啦啦”撒了一地。那时的我们正在窗外偷看,许多女孩发出嘻嘻的笑声,然后一哄而去。我离开得最晚,我被田老师的表情所震动。大约便是那一天,有一个画面就永远嵌在了我的脑子里:那是一个胖胖的大人呆立着露出一副失魂落魄的神情。
  从那时,一种对田老师的内疚就一直纠缠着我。我对自己自责过很多也对自己自慰过很多,可我仍然摆脱不了这种纠缠。我很想找田老师去认错,让他骂我一顿以便我得以解脱,可是有人告诉我,说田老师已经死了。
  这件事使我常常想,人不能图一时之快去伤害别人,否则,更加深刻地伤害的只能是你自己。
  招法招数分析:
  ○1:哀乐反差 刺激倍加
  就在作者觉得非常得意痛快之时,接踵而来的内疚竟然让她终生难忘。由此可见作者受到的刺激之深!大喜之后的大悲、大善之后的大恶等等强烈的反差给人的刺激,比从头悲到底、欢到底、善到底、恶到底给人的刺激要强烈得多!
  很多电视剧、电影、歌剧等艺术作品也常常采用这样的结构手法。
  关于反差,我们有如下的结论:
  一、“截然相反的对比”是反差给人以强烈刺激/震撼的奥秘。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是宽带网上网速度快还是拨号上网速度快?比一比就出来了。所以,享受了宽带网快捷的网民是无法容忍拨号上网的,这就是“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
  如果把比较做到极限,用截然相反的两端进行对比呢?
  那就要比出心跳、比出刺激、比出震撼了!
  二、反差对记叙文最大的贡献就是让你的文章充满刺激,给人的感官、思想以强烈的刺激,甚至是震撼,让读者很难忘记!
  如果你觉得文章的情节有些平淡,不妨在情节构造时,考虑加入反差的成分,好好刺激一下读者的情感和感官,让你的情节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14—3/4 富于戏剧性的夸张
  有时候,我们手头的素材的确是比较平淡,很难提炼出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细节串联,构造不出一波三折、精彩绝伦的情节线。可大家又不想让自己的文章平平淡淡,怎么办?
  遇到这种情况,夸张这种结构手法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只要夸张的不失真,情节一样可以很精彩。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我的傻瓜妈妈   朱建勋
  某报社记者王先生外出,适逢一所小学有一个作文比赛入选作品发表会,就便过去采访。于次日将采访的精彩片断及感想刊了出来:
  国小一至六年级的学生,每人都写了一篇题为《母亲》的作文。昨天,礼堂中挤满了孩子们的家长。获奖的小朋友——上台朗读自己的文章。刚开始的时候,总是听到孩子们朗诵“我的妈妈是天下最伟大、最好的妈妈”,千篇一律的内容真使人想打瞌睡。我心中盘算,再听几位小朋友朗读,就先行离去。不料,下一位上台的女孩开口的头一句话,便使我大吃一惊。
  她首先以清脆悦耳的声音高声地念出作文题目,并作自我介绍——《我的妈妈是傻瓜》(爆笑)五年级 甲班 陈小华
  我的妈妈是真正的傻瓜,她经常做错事,妈妈经常同时洗衣服和烧饭,有好几次,妈妈做菜做到一半又去晒衣服,结果锅里的汤汁都溢了出来,她为了把火关掉,一紧张,就把还没有挂上竹竿的衣服全丢在地上。结果衣服弄脏了,锅子也被她弄翻了,两边都是一塌糊涂。
  这时我的傻瓜妈妈就会以滑稽的表情,红着脸向我爸爸道歉:“我真差劲,对不起呀,下次我会注意啊!”
  而爸爸就会笑着回答说:“你真蠢。”
  不过我认为说这话的爸爸也一样是傻瓜爸爸(大笑)。有一天早上,大家正在吃早饭的时候,爸爸突然慌慌张张地从房间里奔出来,他一边穿上衣、打领带,一边找公事包,找到以后说了声:“啊!糟啦,来不及了。”就奔出大门。
  “放心,他一会儿就会回来。”妈妈倒是相当镇静。
  果然不出所料,爸爸没多久就走回来,而且很不好意思地挠着头说:“你们看,我空忙了一场,竟然忘了今天是星期天呢!哈哈……”
  这就是我说爸爸也是傻瓜的原因。
  由这种爸爸和妈妈所生下的我,当然不可能是聪明的,弟弟也一样是傻瓜,我家里每一个人都是傻瓜(笑)。可是我……(全场突然安静下来)。我非常喜欢我的傻瓜妈妈,我比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还要喜欢她(观众席中许多母亲不禁拿出手帕来擦眼泪)。
  我长大以后,也要变成像傻瓜妈妈一样的女人,和像我的傻瓜爸爸一样的男人结婚、生小孩,然后抚养像我一样的傻瓜姊姊,和像弟弟一样的傻瓜弟弟,变成像我现在的家一样温暖又快乐的家庭。请傻瓜妈妈一定要保持健康等到那时候(大家纷纷流泪)。
  等到这个小女孩朗诵结束以后,我才看清楚原来是一位身穿学生服、外罩红毛衣、扎着两条小辫子的女学生。她在泪水、笑容和鼓掌声中步下讲台,表情带着惊讶,然后跑向因高兴而流泪的“傻瓜妈妈”身边。
  招法招数分析:
  ○1:大智若“傻” 真情最酷
  这篇文章以“妈傻、爹傻、孩子傻”这三个带有夸张性色彩的悬念为线索,逐渐展开故事情节。每揭开一个悬念,引出一段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转折变化(母亲对父亲一会就要回来的断定等),又马上推出一个新的悬念,情节跌宕起伏,紧凑自然。
  同时,悬念、转折中透出的真情(母亲做不好家务时父亲的反应,父亲忘记周日,冲出门去上班时母亲的表现等)也无不感人。情节线在“情感 + 逻辑 + 结构手法(夸张、悬念)”的三维空间中协调发展,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精彩文章!
  ○2:夸张出戏剧,平淡也出奇
  但我们细想一下,其实,文章的素材非常普通,不就是妈妈做家务时的偶尔手忙脚乱和爸爸偶尔犯糊涂这一类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吗?这些情况我们也遇到过,有的甚至比这个还要精彩,但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生动、精彩和不落俗套呢?
  关键全在一个“傻”字上!
  出洋相的情况谁都有,但一夸张到“傻”的程度,马上就有了悬念:只有说妈妈好的,那有说妈妈傻的呢?我要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悬念和吸引力就有了。
  等悬念揭开,明白了所谓的“傻”原来是充满了温情和善良的“傻”时,细节中暗含的情感暗示,不禁又让人泛起情感上的波澜。。。,心里刚刚平静,情节又出现了大逆转:怎么爸爸也傻呢?。。。,于是,又来这么一通折腾,文章真的是跌宕起伏、很是精彩。
  就这么一个夸张,挺平淡的素材就有了波澜,满盘皆活!
  如果把“傻”字去掉,文章就没有了夸张和悬念,意料之外的转折和凸显出的家庭亲情也要大打折扣,文章就不精彩了。下面就是改变后的结果:
  我的  妈妈
  我的妈妈     她经常做错事,妈妈经常同时洗衣服和烧饭,有好几次,妈妈做菜做到一半又去晒衣服,结果锅里的汤汁都溢了出来,她为了把火关掉,一紧张,就把还没有挂上竹竿的衣服全丢在地上。结果衣服弄脏了,锅子也被她弄翻了,两边都是一塌糊涂。
  这时我的  妈妈就会以滑稽的表情,红着脸向我爸爸道歉:“我真差劲,对不起呀,下次我会注意啊!”
  而爸爸就会笑着回答说:“你真蠢。”
  不过我认为说这话的爸爸也一样是  不精明的爸爸(  )。有一天早上,大家正在吃早饭的时候,爸爸突然慌慌张张地从房间里奔出来,他一边穿上衣、打领带,一边找公事包,找到以后说了声:“啊!糟啦,来不及了。”就奔出大门。
  “放心,他一会儿就会回来。”妈妈倒是相当镇静。
  果然不出所料,爸爸没多久就走回来,而且很不好意思地挠着头说:“你们看,我空忙了一场,竟然忘了今天是星期天呢!哈哈……”
  这就是我说爸爸也   不精明的原因。
  由这种爸爸和妈妈所生下的我,当然不可能是聪明的,弟弟也一样   不精明,我家里每一个人都   不精明(笑)。可是我……(全场突然安静下来)。我非常喜欢我的  妈妈,我比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还要喜欢她(观众席中许多母亲不禁拿出手帕来擦眼泪)。
  我长大以后,也要变成像  妈妈一样的女人,和像我的  爸爸一样的男人结婚、生小孩,然后抚养像我一样的  姊姊,和像弟弟一样的  弟弟,变成像我现在的家一样温暖又快乐的家庭。请  妈妈一定要保持健康等到那时候(    )。
  等到这个小女孩朗诵结束以后,我才看清楚原来是一位身穿学生服、外罩红毛衣、扎着两条小辫子的女学生。她在泪水、笑容和鼓掌声中步下讲台,表情带着惊讶,然后跑向因高兴而流泪的“  妈妈”身边。
  关于夸张,我们有如下的结论:
  一、“放大或缩小到极限”是夸张出戏剧效果的奥秘
  夸张超越现实,但又不违悖常情。
  夸张和吹牛有共同的地方:都脱离了现实,把牛皮吹大了。
  夸张和吹牛有不同的地方:牛皮被吹破了----吹牛;牛皮没被吹破----夸张。
  二、夸张出波折
  一超越现实,戏剧性的效果就出来了。
  夸张出悬念,夸张住意外,夸张出情感,归根到底,夸张出波折,夸张出戏剧。
  如果觉得文章素材平淡,不妨在情节构造时,加入夸张的成分。一夸张,不平淡的各种戏剧效果就出来了!只是一定注意,别违悖常情,把牛皮“夸”破了。
  14—4/4 富于感染力的渲染
  有很多素材,虽然多少也包含一点可供挖掘的亮点,但还是普通平淡的一面居多。如果按常规思维叙述,文章多半也就流于一般了。如果能结合一些“题外花絮”,适当地渲染一下,文章就会感染力大增,变得不同凡响。这就是渲染的力量。
  在德国,一个年轻的记者偶然遇到了一场突发事件,出于职业的习惯把它们拍了下来,没想到后来这段片子就获得了大奖。就这么件一般性的新闻事件,如果让你来报道,你能把它渲染成一个惊险神奇、感人至深的故事吗?下面的这位作者就能。
  你必须有一样是出色的   潘 炫
  很久以前,德国一家电视台推出高薪征集“10秒钟惊险镜头”活动。许多新闻工作者为此趋之若骛,征集活动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诸多的参赛作品中,一个名叫“卧倒”的镜头以绝对的优势夺得了冠军。
  拍摄这10秒钟镜头的作者是一个名不见经传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而其他参赛选手多是一些在圈内很有名气的大家。所以这个10秒钟镜头一时引起轰动。对于这个作品,每个人都渴望一睹为快。几个星期以后,获奖作品在电视的强档栏目中播出。那天晚上,大部分人都坐在电视前边观看了这组镜头,最初是等待、好奇或者议论纷纷,10秒钟后,每一双眼睛里都是泪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德国在那10秒钟后足足肃静了10分钟。---渲染1
  镜头是这样的:在一个小火车站上,一个扳道工正走向自己的岗位,去为一列徐徐而来的火车扳道岔。这时在铁轨的另一头,还有一列火车从相反的方向驶近车站。假如他不及时扳道岔,两列火车必定相撞,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时,他无意中回过头来一看,发现自己的儿子正在铁轨那一端玩耍,而那列开始进站的火车就行驶在这条铁轨上。
  抢救儿子或避免一场灾难--------他可以选择的时间太少了。那一刻,他威严地朝儿子喊了一声:“卧倒!”同时,冲过去扳动了道岔。
  一眨眼的工夫,这列火车进入了预定的轨道。
  那一边,火车也呼啸而过。车上的旅客丝毫不知道,他们的生命曾经千钧一发,他们也丝毫不知道,一个小生命卧倒在铁轨边上,丝毫未伤。这一幕刚好被一个从此经过的记者摄入镜头中。
  人们猜测,那个扳道工一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后来,人们才渐渐知道,那个扳道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许多记者在进一步的采访中了解到,他惟一的优点就是忠于职守,从没迟到、早退、旷工或误工过一秒钟。----渲染2
  这个消息几乎震住了每一个人,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儿子是一个弱智儿童。他告诉记者,他曾一遍一遍地地告诫儿子说:“你长大后能干的工作太少了,你必须有一样是出色的。”儿子听不懂父亲的话,依然傻乎乎的,但在生命悠关的那一秒钟,他却“卧倒”了----这是他在跟父亲玩打仗游戏时惟一能听懂并做得最出色的动作。
  招法招数分析:
  ○1:渲染惊险悬念 气氛若隐若现
  情节线以情感为主,逻辑和结构手法为辅。
  文章对无名小卒为什么得奖?观众看片时的反映如何?扳道工个人的情况这三处的渲染,让文章露出几丝玄机和惊险,并时隐时现地感染着读者,使得文章非常的精彩。
  ○2:精彩不够气氛凑
  文中涂黑的二处,即是作者极力渲染的“题外花絮”:1:无名小卒得奖了;2:市民们对这个片子叽叽喳喳的期待;3:扳道工是不是很优秀。
  对这种地方电视台举办的记实性的惊险片断,无名小卒得奖,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这和某体育明星在一些小的比赛中失利一样,可作者一渲染,就让大家觉得这件事非同寻常了。后面的二处渲染也无一不是这样。
  但正是由于这样的渲染,才给本文增添了几分悬念和波折。如果没有这些题外花絮的渲染,把文中涂黑的部分去掉,文章的情节线就成了 “情感 + 逻辑”二维情节线。改后的效果也远不如原文那样充满转折、悬念和惊险的气氛,下面就是去掉渲染后的结果,。
  你必须有一样是出色的(对比版)
  很久以前,德国一家电视台推出高薪征集“10秒钟惊险镜头”活动。许多新闻工作者为此趋之若骛,征集活动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诸多的参赛作品中,一个名叫“卧倒”的镜头以绝对的优势夺得了冠军。
  镜头是这样的:在一个小火车站上,一个扳道工正走向自己的岗位,去为一列徐徐而来的火车扳道岔。这时在铁轨的另一头,还有一列火车从相反的方向驶近车站。假如他不及时扳道岔,两列火车必定相撞,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时,他无意中回过头来一看,发现自己的儿子正在铁轨那一端玩耍,而那列开始进站的火车就行驶在这条铁轨上。
  抢救儿子或避免一场灾难--------他可以选择的时间太少了。那一刻,他威严地朝儿子喊了一声:“卧倒!”同时,冲过去扳动了道岔。
  一眨眼的工夫,这列火车进入了预定的轨道。
  那一边,火车也呼啸而过。车上的旅客丝毫不知道,他们的生命曾经千钧一发,他们也丝毫不知道,一个小生命卧倒在铁轨边上,丝毫未伤。这一幕刚好被一个从此经过的记者摄入镜头中。
  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儿子是一个弱智儿童。他告诉记者,他曾一遍一遍地地告诫儿子说:“你长大后能干的工作太少了,你必须有一样是出色的。”儿子听不懂父亲的话,依然傻乎乎的,但在生命悠关的那一秒钟,他却“卧倒”了----这是他在跟父亲玩打仗游戏时惟一能听懂并做得最出色的动作。(※“ ”为依照上下文不得不去掉的一句话。)
  关于渲染,我们总结如下:
  一、“加入花絮,烘托气氛,增强波澜”是渲染富于感染力的奥秘
  同样是花絮,摆放的位置、观察的角度不同,结果大不相同。
  以花絮渲染为全部,是八卦;
  让花絮渲染为辅助,是艺术;
  二、渲染对情节的最大贡献:烘托气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回放与练习
  精华回放 三分手法吸引你 高高的分数围绕你
  如何运用结构手法,让文章更精彩呢?
  要让平淡的素材不平淡,悬念、反差、夸张、渲染,至少要有一样是出色的!
  练习:
  1、继续分析上一章你自己的那3篇作文,看其中有什么结构手法?
  2、如果有,分析这些手法是否达到了预想的目的,如果没有,则修改之,加入一到二种。
  3、将这3篇文章按老师评分的高低排列,看看得分高低与结构手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4、找4篇结构手法清晰的记叙文,分析其结构手法及效果。
  5、尝试用悬念、反差、夸张、渲染等手法,写出20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和事。
  如果不能在一个月内完成本题,请一定在一年内做完本题!!
  练习研讨:
  方向盘·助力器·结构手法
  汽车拐弯时,方向盘如果没有装助力器,或车子的吨位太大,要使很大的力气才能把汽车转过去。所以,我们常常见到香车美女,却很少见到女士开三峡大坝建设工地上的那种大卡车。
  有了助力器,汽车开起来更轻松。掌握了结构手法,构造情节时更从容。普通的素材,加入适当的结构手法,也能变得精彩。不信,我们看下面关于老师的描写事例:
  我的老师有三只眼!(其实是想说,老师背对我们板书时,也能知道我们在干什么。) ----夸张、悬念
  一个老师会怎样对待一个搞恶作剧的学生呢?(这是一个班主任宽容淘气的我的故事。) ----悬念
  一个没有特异功能的普通人,怎么能看到我们心里想的是什么!(其实是想说数学老师的课讲得很好,针对性很强)
  ----渲染、悬念
  他把我的兴趣杀死了!(对一位不善鼓励学生的老师和一短往事的回忆) ----夸张、悬念、渲染
  你能就学校、老师、家长、同学、作业、升学等你经常遇到的主题,开心、委屈、生气、愧疚等情绪,每个主题构思出4句这样的话语来吗?拜托,每周花10分钟写这么一句!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