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入木二分评八股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张先生携妻赴宴,至主人家,管家婆问:“先生贵姓?”“张”,“是弓长张还是立早章?”“弓长张”。管家婆向院内禀报:“张先生到!”
  张先生对其礼仪倍加赞赏,张妇不平:“这有何难,我也会!”它日,张先生好友来访,恰逢张先生不在,张妇曰:“先生贵姓?”“李”,“是弓长李还是立早李?”
  岂有此“李”!
  在传统记叙文的教学中,这样的“李(理)”还有一些。或许,这些“理”是祖宗的传统,所以,对它们发出疑问和挑战需要更多的勇气和根据。现在,我们入木二分,了解了记叙文的基本章法和精彩奥秘,再回头看看这些传统定下的规矩,应该能比前辈们看得更清楚一些。
  传统误区一:记叙文分为写人、叙事、写景和状物
  我个人不太赞同这样的分类,只要不是以故事为主,没有主题点、矛盾点、情节线这三大要素,文章就不能算是记叙文。
  写景和状物的文章,虽然也有记叙的成分在里面,但在更大的程度上,或者说在其根本特征上,还是应该归于散文或说明文的范畴。这就好比男人和女人的差别关键还在染色体和性特征上,不能因为某个女子性格豪爽就认定她为男子;也不能因为某个男子情感细腻,就认定他是女子。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圆圆的月儿       韩剑
  中秋的夜晚,我独自离开家,受月儿之邀,去附近的塘中看她。
  人声远了,小塘近了。一会儿,小船漂到了塘中,我收了桨,让它浮在那里。
  月儿一动不动地悬在空中,比天下任何一枚银币都要圆,都要柔和。
  水中也有一个月亮,那莫不是月儿在照镜子?风儿轻轻一叩,碎了,又聚了。水中的阴影那么近,仿佛一伸手就是我的了,可是,她的高洁使她不属于任何人。
  月儿照着水,照着船,照着我。天很黑,但很透明。星星们悄悄地使着劲儿,眨呀眨呀,跟月亮凑着趣儿,但都不及她亮,都不及她美。满塘闪动着的银色的鳞甲,那是星星们的光点,她们惭愧了,不是吗?一闪就不见了。月儿柔和的光和这星星点点的闪亮互映着,恰到好处,不知怎地,今天的月儿仿佛特别好。噢,因为她兴致很浓,我兴致也很浓,更因为今天是中秋。
  月光像温柔的网,密密的,长长的,从月亮一直织到水面,有在水上一层一层地叠了起来。我的船就浮在这叠起的网上。可以感受到那网是软绵绵的,湿漉漉的,那网里浸着的气味儿是甜蜜蜜的,凉丝丝的,从鼻子一直钻到心里。
  网罩住了一小块天,也罩住了这天的整体。岸和它上面的树还有近岸的苇叶像一圈边缘参差的黑色的幕布,帮助风把我与天隔开。
  网中的世界静悄悄的,只有叶子们被秋用手轻轻抚摸着,发出沙沙的声响,那么远,有那么近。
  水中偶尔有鱼儿转身时打出的水泡,风儿轻轻一推,一道长长的波带着灭了的水泡向黑色的幕布那边去了,幕动了动,波痕从幕下流到了天上。
  天上有个圆月。淡淡的几束云烟游过去,好奇地游到她面前,但风儿含口真地把她们推开了。因为那月儿,她兴致很浓,我兴致也很浓,更为今天是中秋。
  中秋的夜晚,圆圆的月儿多美啊!
  选自《中学生作文一本通》华语教学出版社
  招法招数分析:
  ○1:没有故事的文章。。。
  这篇文章的文笔不错,在原书中,被认为是写景的记叙文。但这篇文章有故事吗?
  没有!这是一篇没有故事的文章。
  ○2:没有情节的叙说。。。
  有围绕主题点、矛盾点展开的情节吗?没有!
  有情感、逻辑、结构手法分明的情节线吗?没有!
  这是一篇没有故事的三大要素,没有情节叙说的文章。
  ○3:睹物抒情,除了是散文,还能是什么。。。
  文章通篇都是睹物抒情,这是典型的散文特征,怎么就成了记叙文呢?
  如果这篇文章算记叙文的话,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也该是记叙文了。(关于散文的特点和定义,我们在第六章《散文----情意流转的时光》中还要详细说明。)
  我爱家乡的沙枣  宁夏 一考生
  在我可爱的家乡----同心,那里有不计其数的植物,而我却喜欢家乡的沙枣。
  沙枣树有着银灰色的叶子,当隆冬来临时,叶子就落了,干秃秃的树皮上包着一层焦红色的树皮,就像披着一身紫红色的龙袍。
  阳光明媚的春天来了,大地上的万物都苏醒了。沙枣树喝足了甘露,一阵春风吹来,它轻轻地摇了摇,仿佛在说:“荷!我喝足了,也该长叶子了。”它悄悄地抽出了几片银白色的嫩树叶,开始了它新的生活。
  一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阳历6月份,一棵棵挺立着的沙枣树上开满了银白色的小花,犹如一个个白的小喇叭,在微风中一颠一荡,奏出了生机勃勃的歌。白色的小花在热烘烘的阳光下散发出一阵阵扑鼻的清香,使人感到很舒畅,你如果在场,也会被它的清香所陶醉的。
  盛夏时节,满树的花慢慢凋谢了,花儿对人们顽皮地笑着,仿佛在说:“你看,我在欢快地跳舞呢!”花儿落了以后,树上结出一个个小小的绿色的小沙枣子,它们降生到大自然的怀抱,个个眉开眼笑。你如果太馋了,摘几个放进嘴里,这下可糟了,它呀,又苦又涩。千万别怪沙枣子无情,这可是你的错,因为沙枣子还没成熟呢。
  炎热的夏季过去了,瓜果遍地的秋季来了,各种水果都开始熟了,沙枣子也慢慢熟了,它的颜色由绿变黄,由黄变红,远远望去,树上就像燃烧着一个个小火点。果子成熟以后,一串串的红色的沙枣子,像倒挂金钟似的垂下来,好像对过路的人夸耀着自己的美丽。沙枣的形状有的是圆的,像一棵棵红珊瑚珠子;有的是长圆形的,像一块块红宝石。谁见了也不免会摘下一串来亲口尝一尝。熟透了的沙枣子吃起来甜滋滋的像糖一样。有的没有完全熟透,吃起来还有点酸,会增加你的唾液。你千万不要错过这既方便又不花钱的野肴。到了这个时节,我常常蹲在树上,摘着甜甜的沙枣子吃。
  你要是把沙枣子储存到冬天泡茶喝,喝下去就会有一种酸甜酸甜的味道。整个屋子还弥漫着沙枣茶散发出来的一股股浓郁的清香,久久不散呢。
  选自《中学生作文一本通》华语教学出版社
  招法招数分析:
  ○1:没有故事的记叙。。。
  这是一篇没有故事的文章,在原书中,被列为状物类的记叙文。
  ○2:看不到情节线。。。
  这篇文章,也没有记叙文的三要素,看不到情节、情节线,怎么能算做记叙文呢?
  ○3:介绍美丽自然,除了是说明文,又能是什么。。。
  客观、完整地说明沙枣树一年四季的变化,除了是说明文,还能是什么?
  如果有记叙的成分在里面,就算记叙文,那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就可以改名为《状物记叙文大全》了。(关于说明文的定义和特点,我们在第五章《说明文----用心看自然、鲜活写世界》中将作详细的介绍。)
  有时候,在一些边缘地带,的确很难划清它们的归属,稍有含糊就容易引起混乱。此时,制胜武器强调的“本质特点、关键要素”就发挥出作用了。
  传统误区二:写人与写事的记叙文写法不一样,差别较大,写人的一般要有人物外貌特征的描写,写事的就不一定要写这些。
  人和事能分开吗?
  写人和写事干吗要分开呢?一方面,事情总是人干出来的,要写事必写人;另一方面,人是做事的,要写人必须写他做的事。人和事分得开吗?
  记叙文的关键还是故事性,如果实在要说写人和写事有什么差别,那就是:写人的文章要突出人在事情中的作用,并适当地多选择这方面的细节;写事的文章要突出事情的发展变化,并更多地选择对应的细节。仅此而已!
  人的外貌对故事有多大的作用?
  写人的文章,一定要写人物的外貌特征吗?我看不一定。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是故事性,文章写什么,是由故事的主题、矛盾冲突和情节发展确定的。情节需要就写,情节不需要,就不要写。抓不住本质,虚虚的形式能起多大的作用呢?
  前面我们分析过的范文《北冰洋上的一个烟头》就是写人的,可全篇就没有一句是描叙那个美国导游外貌的。下面这篇文章《尾巴》还是写人的,同样没有写人的外貌,可这两篇文章都是非常精彩的好文章。
  尾巴   汪曾祺
  人事顾问老黄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工厂里本来没有“人事顾问”这种奇怪的职务,只是因为他曾经做过多年人事工作,肚子里有一部活档案;近两年岁数大了,身体也不太好,时常闹一点腰酸腿疼,血压偏高,就自己要求当了顾问,所顾的也多半是人事方面的问题,因此大家叫他人事顾问。这本是个外号,但是听起来倒像是个正式职称似的。有关人事工作的会议,只要他能来,他是都来的。来了,有时也发言,有时不发言。他的发言有人爱听,有人不爱听。他看的杂书很多,爱讲故事。有时在很严肃的会上也讲故事。下面就是他讲的故事之一。介绍老黄的工作情况和个性特点,但没有涉及老黄的外貌。
  厂里准备把一个姓林的工程师提升为总工程师,领导层意见不一,有赞成的,有反对的,已经开了多次会,定不下来。赞成的意见不必说了,反对的意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
  一、他家庭出身不好,是资本家;
  二、社会关系复杂,有海外关系(有个堂兄还在台湾);
  三、反右时有右派言论;
  四、群众关系不太好,说话有时很尖刻……
  其中反对最力的是一个姓董的人事科长,此人爱激动,他又说不出什么理由,只是每次都是满面通红地说:“知识分子!哼!知识分子!”翻来复去,只是这一句话。
  人事顾问听了几次会,没有表态。党委书记说:“老黄,你也说两句!”
  老黄慢条斯理地说: “我讲一个故事吧——从前,有一个人,叫做艾子。艾子有一回坐船,船停在江边。半夜里,艾子听见江底下一片哭声。仔细一听,是一群水族在哭。艾子问:‘你们哭什么?’水族们说:‘龙王有令,水族中凡是有尾巴的都要杀掉,我们都是有尾巴的,所以在这里哭。’艾子听了,深表同情。艾子看看,有一只蛤蟆也在哭,艾子很奇怪,问这蛤蟆:‘你哭什么呢?你又没有尾巴!’蛤蟆说:‘我怕龙王要追查起我当蝌蚪时候的事儿呀!’”
  招法招数分析:
  ○1:外貌无痕 情节有声
  本文没有一句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为什么?情节不需要。没有一句描写人物外貌的句子,文章却余韵袅绕、精彩非常,为什么?情节构造得好。可见,写人的记叙文,不一定非写人物的外貌不可。文章的故事性、文章的内涵还是比所谓的形式更重要。
  说明:本文作者汪曾祺先生的文化底蕴极其丰厚,他还是经典京剧《沙家浜》的主要执笔者之一。可惜,我们无法再谋到汪老爷子的面了,仅选此文表达我们的敬意和思念。
  相见时难别亦难,记叙文的章法结构、精彩奥秘先谈到这儿。下一章,该说说议论文了。
  转入到议论文?“怎么让记叙文叫绝”这一步您还没讲呢!
  呵呵,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讲完议论文、说明文、散文的章法结构、精彩奥秘后,再系统地谈。因为,无论是那种文体,文章的修辞手法、遣词造句的规律都是一样的。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