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学者将一只跳蚤放在手中对它说:“跳!”跳蚤跳了起来。然后,这位先生折断了跳蚤的腿,又将它放在手中并命令道:“跳!”当然,跳蚤不跳了。
于是,这位学者写道:“当人们将一只跳蚤的腿折断后,跳蚤便成了聋子。”
哈哈,那里会有这样的事!
的确,上面这个故事是编的,读起来比较搞笑。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真的能做出这样的事体来。比如审题。
一、走火入魔谈审题:
在很多老师和同学眼里,但凡作文写不好,有些松散、偏题、跑题什么的,老师一般都会说:审题不严!粗心大意!按教育界流行的牢骚格式说:审题是个受过筐,什么错误都往里装。
此外,时下流行的一些“剑走偏锋”的所谓“审题眼”理论,更是给作文审题以极大的误导,把一个挺简单的事情,搞得神乎其神。有位同学曾拿着一本教学辅导书,诚惶诚恐地问我:审题得这样审吗?我接过来一看,哑然。书中的内容就抄在下面,我们一起看看:
作文题目:我的欢乐和烦恼
作文要求:1、写一篇记叙文。
2、要写出真情实感。
3、 恰当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4、 不少于800字
题眼分析:1、这个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 --这个对我们领会题目的意思有关系吗?
2、“我的”是修饰语,规定了作文要以第一人称写自己的事。--我们不会那么弱智吧!
3、中心语“快乐和烦恼”又是一个并列短语,限制了写作的内容,也就是说必须写这两方面。
--如果不知道它们是并列短语,我们就不知道写什么内容?哪次如果狗把肉抢跑了,你是不是要说:“抢去你也吃不了,菜谱在我手里!”
4、而且“快乐”“烦恼”这两者的“分量”应基本相同,这样才能体现并列。
--机械!教条!这句分析实在是可恶!百分百的误导!
这种“审题眼”的理论,在西单图书大厦有关作文的书里,比比皆是。很多老师也是这么要求学生的。
我们听别人说话,从来不用“审话眼”,就能基本明白对方的意思。怎么一变成作文题,大伙马上就“弱智”了,非得如此“风声鹤唳”才行呢?
二、正本清源话跑题
其实,作文偏题跑题等问题,与审题的关系不大,其主要原因有二:
1:对文章的本质特点、关键要素认识不清,造成文章构思和素材组织时无法抓住中心。
2:由于患得患失、过分谨慎而导致看错、看漏、看岔命题要求的“目的颤抖”。
对第一点,只要了解了文章的基本章法,问题就可以得到避免。对第二点,平时可以进行一些放松练习,而不是像一些家长、老师所说的:考试时要细心细心再细心。
三、水落石出看审题
审题,其实很简单,不过是明确出题者对字数、文体、内容的要求而已。一般说来,命题会叙述如下三点:
字数:文章要在多少字以上,一般在命题说明中也会有明确的说明。
文体:是要求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还是诗歌?命题说明中总会有一个明确的交代。如果没有明确指定,实际就是把文体的决定权交给了考生自己。
内容:命题对文章内容的限制,来自两个方面:1)通过命题说明对文章的内容作一些明确的限制; 2)通过明确的作文题,对文章内容有一些隐含的限制。
例1: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明确指定了作文题,附带地,也限定了文章的基本内容:无论是赞成或记忆移植、或者是写记忆移植带来的变化等等,文章内容与记忆移植有关就行了。(至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是什么样的结构、中心词是什么,在审题时就没有必要研究了。那是词法专家们的事。我们只要能看懂她的字面意思就可以了。)
例2:话题作文。。。心灵的选择。。。。。。
------命题说明没有指定作文的题目,只对文章的内容作了大概的限定:与心灵选择相关。具体的题目,完全由考试自己决定,只要内容不脱离心灵选择就行。(在此,我们仍然没有必要知道“心灵的选择”是什么样的结构、中心词是什么。不分析词语和句子的结构,我们就看不懂词语和句子吗?)
由此可见,审题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明确下面三点,就可以了。
1、 命题说明对文体、字数的要求;
2、 命题说明对文章内容的明确限定;
3、作文题目对文章内容的辅助限定;
呵呵,偏题跑题的确和审题没有什么关系吧?!
审题不过是一件很小很简单的事情,再也别作茧自缚了。不信,你自己出几道题,做一把主考官,感受就更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