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磕:北京与上海的文化心理




  北京人看谁都是老百姓,上海人看谁都是乡下人。这句话虽然是玩笑,反映的却是两个城市的不同文化价值观和历史心理沉淀。

  北京和上海的文化之争早有渊源,在民国时期,中国文化界就有一场很有影响的“京派”、“海派”的论战,沈从文、鲁迅都参与了,鲁迅的结论是北京文人偏“官”,上海文人偏“商”,历来官看不起商。总体来说,北京是座有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余年建都史的古都,是深具东方传统的都市,东方文化沉淀深厚,是世界著名的东方文化之都。而上海是被辟给西方国家为商埠后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受西方文明影响更深,非常国际化,两者的风格完全不同。

  从代表性建筑来看,北京是长城、故宫、天安门,上海是东方明珠塔、金茂大厦,虽然两者都是国际化大都市,但北京是古典的,上海是奔放的。无论大小,上海随处洒落的建筑都有一份浓郁的欧陆情调,新建的建筑也都设计感十足,极具现代意味。拿代表建筑来说,无论是身披历史风尘的和平饭店,还是“新人”金茂大厦、浦东机场,都有一份内在的西洋味道和雕琢感。相比之下,北京的建筑则好像一直在努力保持一种皇城姿态,多了几分凝重、厚朴,却欠缺几分现代、生动和创意。尤其随着近年来对于城市环境的关注的上升,上海人觉得北京城脏。到处是纸屑,果皮,随地吐痰比比皆是,尤其是中关村人行道上贴的小广告,就像雪后被行人踩过的路面,脏不忍睹!

  而有关上海的好话开始入耳多多,老外们说上海不比国外差,港姐们说上海很多地方比香港还好,最直观的证明恐怕是余热未退的青春偶像剧了。从《真情告白》到《情牵日月星》再到《缘来一家人》,哪一部都把外景地选在了上海。连北京电视台的一档标榜前卫、先锋性的栏目都专门到上海做了一期专题,感觉好像是进城似的,让北京人看着着急却说不出什么来。还有,以20世纪60年代上海为背景的电影《花样年华》在全国刮起了上海旋风,特别令上海人自豪的是,连王家卫和张曼玉原来都是“阿拉上海人”。

  当然北京是文化中心,从硬性数据和指标看,文化建设要远远超过上海,北京有五个世界文化遗产,上海根本没有;北京有118座注册博物馆,在全球大城市中居第二位,仅次于伦敦,上海只有11座,不到北京的1/10;北京有65所高校,上海只有37所,全国高校50强中有12所在北京,仅有5所在上海。北京拥有全中国最多的艺术团体和艺术家,每年举办的国内外艺术演出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是首屈一指的,是国际公认的全球最大的华人文化圈;而上海紧随其后,上戏对北影,上海话剧院对北京人艺。上海又全力经营上海电影节,力争在文化创收上不让北京一枝独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