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强及跨国公司 谁比谁多多少?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中央政府所在地,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信息中心和对外交往的中心。其航空和铁路客货流量位居全国第一。这些优势所有其他城市无法比。北京经济规模总量虽不及上海,但仍为全国第二名。更重要的是,国家经济政策的宏观决策和调控部门都在北京。许多带中国字头的企业“巨无霸”总部都在北京,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移动等。中行、工行、建行、农行四大商业银行以及华夏、民生银行等总部均在北京,最大的保险公司的总部也都在北京。日前,有关部门公布的中国500强的大公司中,其中101家总部在北京。最大的12家公司有11家总部都在北京。北京的劣势是周边各省市经济不如上海周边发达,各城市自己好像在“单打独干”,缺少明显的分工合作,对制造业类的跨国公司来讲,缺乏它们必须具备的上下游产业链条。此外,北京没有上海那样的港口。北京周边的企业群数量不如上海多。 

  对上海来说,北京的劣势恰恰是上海的优势。上海周边拥有江浙这样经济发达的省份,制造能力强,产业链完整,企业群密集。特别是长三角各地产业结构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很多制造业类的跨国公司将总部选在上海正是看中这点。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其经济实力,在所有城市中无出其右。它还拥有北京不可比拟的港口优势。日前评比出来的中国500强中,上海约有45家左右,与北京带中国字头的公司不一样,上海大多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企业,这也证明它在中国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分量。 

  另外对于北京和上海来说,所在城市跨国公司总部的多寡也是它们城市口水战的重要议题。那么北京VS上海:谁的跨国公司总部多? 

  跨国公司的运作方式是通过地区总部,向它在中国甚至亚太区的工厂、办事处、子公司发号施令,进行资金、生产、贸易、人才和信息的集中运作,所以有人将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称为其“区域头脑”。对于北京和上海来说,哪个城市拥有更多的跨国公司,也就意味着那个城市拥有更多的经济话语权和城市影响力。 

  我们先来看一下在北京设立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它们是来自美国的IBM、康明斯、朗讯、摩托罗拉,来自加拿大的北电网络,来自日本的日立、东芝、百特、东陶,来自韩国的LG电子、三星,来自德国的西门子、曼内斯曼,来自法国的阿尔斯通、施耐德、得利满。此外还有丹麦的诺和诺德、瑞士的ABB和雀巢、芬兰的诺基亚、瑞典的爱立信、泰国的正大等。这一家家公司的名字可谓如雷贯耳。 

  在上海设立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来自美国的有花旗、柯达、艾默生、通用电气、耐克、庄臣、通用照明、通用工业系统、德尔福汽车系统、霍尼韦尔;来自法国的有家乐福、阿尔卡特、米其林;来自英国的有汇丰银行、渣打银行、联合利华;来自德国的有汉高;来自日本的有理光、朝日啤酒、富士胶卷、三菱商社、三得利啤酒、欧姆龙、先锋电子;来自瑞士的有罗氏制药;来自荷兰的有飞利浦等。 

  这些公司为什么会有以上如是的选择呢?经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北京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特点是大多是通讯类和IT产业类的跨国公司。通讯类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之所以设在北京,是因为拓展通讯领域的业务与政府打交道比较多;而IT业的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选在北京,是他们看好北京的众多人才、强大的研发能力和信息中心的缘故。 

  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的跨国公司与北京的在公司类别上还不一样,设在上海的是以制造业、金融业和商业等传统产业为主。而在北京设立地区总部的跨国公司大多是通讯、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类的跨国公司。而沪上外国银行中国区总部比北京多是与准许它开放外国金融机构较早有关。 

  总之,跨国公司将地区总部放在北京还是放在上海,是他们根据自身发展的规律和需要进行选择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北京和上海的城市影响力。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鉴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环境,大多跨国公司将中国办事处和总部设在北京。因为北京是中央政府机构所在地,为了与他们打交道方便,所以设在北京。从9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一些跨国公司将地区总部迁往上海的现象。这是因为他们考虑到自身的需要,根据公司发展的状况和上海及其周边发达的产业而决定的。因为上海周围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企业群极其密集。正是看中了这一点,这些制造类的跨国公司就将生产厂建在长三角。比如,像生产笔记本电脑,仅一个江苏就有300多家供货商。很多跨国公司出自就近管理的目的,将采购中心、营运中心先设在上海,再渐渐升格为地区总部。 

  而电信行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大多设在北京。因这一行业涉及很多与政府部委打交道的事,在上海就不方便。这类公司有: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等。通用电气尽管中国区总部设在上海,但政府公关部仍设在北京。对跨国公司来说,北京仍有许多诱人的独特优势。 

  所以,在这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归属战中,北京和上海各有斩获,他们傲视对方却又无法从根本上击败对方,只留下城市口水一滩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