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世界上名称最多的城市。据统计,各种名称加在一起大约有60多个。这足以说明了它历史的悠久和沧桑。而只有一百多年城市发展史的上海,是不能和北京比历史的。
但是上海也有很多名堂可以说道。比如乾隆年间的上海十六铺,已经是当时中国和东亚的最大码头。也就是说,在上海向西方国家开埠前,这里已经是东方大埠。此后徐家汇陆续建造了教堂、修道院、藏书楼、博物馆、天文台、大中小学……到处弥漫着欧洲文化的氛围。这在当时的中国和亚洲还找不到第二处……
大上海有大手笔。在今天的上海市区交通图上,人们可以看到许多以我国省份、城市名称命名的城市道路。我国绝大多数省、自治区以及众多大中城市名称,都可以在上海道路交通图上找到,这是上海道路命名的最大特点。除了以地名为主的城市道路命名外,上海还出现了以著名科学家姓名命名的新的城市道路。
在整个中国,除了上海,还找不出第二个城市有如此气魄、胸怀全国。上海,也是王者之城?
让我们从城市的细节出发,来管窥城市的气质,看看北京、上海谁是王者之城吧。不妨以北京的胡同和上海的弄堂作一比较。上海的“弄堂”古时写作“弄唐”。“唐”是古代朝堂前或宗庙门内的大路。所以上海弄堂与北京的胡同一样与王气沾了点边,因而著称于世。在旧时上海,住在什么样的里弄住宅中,往往是考评一个人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
上海弄堂从诞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建筑艺术和上海文化的摇篮,它积淀了上海深厚的人文底蕴,承载了上海百年以来的厚重历史。
北京的胡同不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而且是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它记载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并蕴含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别看这胡同从外表上看模样都差不多,有句俗话不是这么说吗:“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不少胡同里的一片砖、一块瓦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胡同里的四合院四四方方,是缩小的皇宫或王府;或者说,皇宫与王府是放大了的四合院。北京人有着极强的宇宙意识和帝王意识。对应到城市建筑上,北京那些高大厚重的正屋(北屋)给人以“君临臣下”的威仪。同时,北京人又以大为美,往往从横向空间来拓展他们的生活空间,以几进院作为家庭富有的标志。他们的“大气”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如果说北京人多以横向发展为其价值取向的话,上海人多从纵向来拓展其发展的空间,一层两层,客厅卧房储藏室上下其间,亭子间小厨房杂处其中,就连楼梯下面也能被充分利用。处处体现出上海人的精明。
这种建筑意识最终反映出他们的思想意识的不同。
北京胡同反映出北京人思想深处的政治思维,或者说,政治的泛化也明显地表现在北京人的建筑意识上。北京人的意识里总有一种宏观思维,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是居于中心的,或者是居于高处的人居高临下、从大处着眼的俯视的角度,同时又具有“以我为尊”、“老子天下第一”的心理。简言之,即为“官”的思想。
上海人则是注重研究实用、可行性及可操作性上,并善于“在螺狮壳里做道场”。他们不拘于传统的形式,一切设计均以“实用”为最高的原则,在“小巧玲珑”中透露出精明。同时又具有极强的“排外”思想和自我保护意识。这也反映出上海人的思维有些“狭隘”。宁可挤在人均五点几平米的都市,每天花几个小时在上班路上,也不愿到南京、西安等内陆的“乡下”谋生。简言之,即为“商”的思想。
在弄堂与胡同的PK中,上海终于露出了破绽,败下阵来。但是京沪口水战却永无停战之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