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都市圈:谁是中心?




  在苏南都市圈中,常州对于谁是中心的问题不太关心,原因是常州在都市圈中地位最弱,只希望常州能稳定在第一梯队的位置;苏州对于谁是中心的问题也不作声,觉得苏州自然是都市圈的中心。倒是身处都市圈地理中心的无锡人,对这个问题比较焦虑。

  无锡是曾经阔过的。自近代以来无锡就一直是苏南的工业中心和商业中心,又处在苏南“井”字形交通网的中心枢纽,作为中心城市的功能比苏州要强。

  无锡的绝对优势在于自古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特别是近代以来,京杭运河和京沪铁路这“一纵一横”的骨架确立了无锡作为国内外商品在东南地区集散地的地位。“二传手”的作用日益明显:来自上海的商品源源不断地从无锡流通到全国各地,而上海急需的原材料也是经由无锡运达上海。进入20世纪90年代,沪宁高速公路、锡澄高速公路、新长铁路和江阴长江大桥的相继建成,使得无锡成为中国交通网络的重要结点。可以说,铁路、公路、水路,都在无锡交会了。但作为交通枢纽,无锡还有一个心病:那就是无锡的航空运输至今还是软肋。伴随着硕放机场收归南京军区,无锡这唯一的航空港即将失去功能。这是无锡难以承受之痛。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发展的龙头,处理好和上海的关系必然是苏州和无锡得以加快发展的前提。苏州明确地指出将成为上海的副中心,不光要在经济上和上海“互补”,错位式地发展,更是提出了“工作在上海、生活在苏州”的新思路。苏州将成为大上海的后花园,成为上海成功人士继续创业和普通居民安居的宝地。无锡也不约而同地提出要在经济、文化、旅游各方面与上海接轨,组成联盟,支持上海作为国际经济、金融、航运中心的地位,弥补上海城市功能的不足。上海提出申办“世界博览会”的消息传出之后,居然使得远在128公里外的无锡产生了不小的轰动,原因是无锡希望趁这个机会成为“上海世博会”的分会场。

  苏州的经济,经济学家早已概括为两点:一是外向型经济的腾飞;二是县域经济的发达。未来的苏州,必然不可能再靠下属的县级市吃饭,而新加坡工业园和新区就成了苏州发展的最大动力。20世纪末期,苏州新区和新加坡工业园这两只金翅膀带动了古城的腾飞。世界500强的大企业中有81家在苏州落户,苏州被誉为亚洲新的“世界工厂”。在苏州2001年的GDP中,外贸出口所占比重达到58%。同时,苏州又提出了率先与国际接轨、融入国际经济的新目标。

  苏州不甘愿只是一个外资的“大作坊”,苏州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新兴城市”。于是“自主发展”的星星之火开始点燃了。政府官员下浙江,入广东,目的就是考察如何发展蓬勃的民营企业;政府官员还上北京,去辽宁,目的就是考察如何摆脱国有企业的困境;苏州也开始要求前来投资的外商,把苏州作为技术开发的实验室,建立“产、学、研”的结合体。

  在外向型经济的竞争中,无锡目前暂时处于劣势,无锡的外贸出口额只占GDP的22%,这反映了城市经济国际化与苏州巨大的差距。为此无锡提出了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口号。国内的四个城市成为无锡新世纪学习的楷模和赶超的目标:

  无锡要把自己的城市环境建设得和大连一样漂亮。无锡市党政代表团访问大连,官员们无不为大连的城市建设而惊叹。大连人告诉无锡:“美丽的大连是拆出来的。”于是无锡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开辟了三块巨大的绿地广场,将其作为学大连的开端。

  无锡要把自己的名牌企业打造得和青岛一样多。无锡至今还没有一家营业额超过百亿的企业,而青岛虽然GDP比无锡少,却拥有海尔、海信、双星这样的知名企业。无锡制定培育大企业的战略性计划,将在无锡培育出能参与国际竞争,能引领国内市场的大企业。

  无锡要把自己的开发区建成和苏州新加坡工业园相匹敌的一流园区。无锡的新区虽然综合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是在规模和效益上都与无锡的城市地位不相称。无锡的自营出口只有苏州的1/3,合同外资只有苏州的1/6,这些都大大制约了无锡在外向型经济中的竞争力。为此,无锡新区宣告将要进行二次创业,要将现有新区规模扩大到50平方公里,每年的引资额要比上年增长40%。

  无锡要把自己的民营企业培育得和温州的一样强大。无锡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发源地之一,蓬勃的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曾经是无锡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支起过无锡的“经济半边天”。但在新世纪的经济大潮下,无锡的民营经济却逐渐裹足不前,国有企业的改制也困难重重。为此,无锡两次召开“千人大会”,部署发展民营企业工作,彻底解放思想,鼓励民营化的浪潮。

  谁是苏南老大?苏州与无锡的较量,一切才刚刚开始,随之而来的城市口水战也注定会跌宕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