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锡之斗的n个方面




  苏锡之斗,源远流长。我们先来看苏锡之间的综合对比。

  教育。教育是无锡相对苏州最落后的一块。这意味着今后的知识能力比拼中,无锡将处于落后地位。但是无锡的知识转化为经济的能力明显强于苏州。如果无锡加大知识转化的速度,则完全可以扭转劣势成优势。但苏州如果也加强转化能力,则两城市就难说了。

  城市竞争能力。现代苏州民族资本工业在长三角来说绝对处于下游水平。没有具备强大竞争能力的民族资本企业存在在苏州,而且资本产业技术在长三角也看不出有什么成果。反观无锡,历来是民族资本工业聚集地,无论从纺织、电子、商业,还是其他基础工业,无锡绝对领先。国内大的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国企,很多都在无锡。

  城市建设。从整体来看,两个城市差不多,侧重点不一样而已。无锡突出的是商务的便捷性,所以交通都是以此为中心而展开。从无锡重新建设火车站到四周拓展公路,也无非是想加大商务快捷性,几分钟内可到CBD;苏州由于历史原因,城市不可能拓展马路,所以其商务时间成本远比无锡多。

  那么苏州比无锡强在哪里?招商引资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关键词——苏州最为突出的是外向型经济,“全国学苏州”,当然首先是学习招商经验。

  从改革开放后的苏锡经济发展来看,无锡最初一直领先苏州,直到1994年,中国和新加坡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落地,优劣开始发生互转。外资在苏州土地上的迅速膨胀生根,令其经济指标在1997年前后开始超越无锡。

  过去,苏州和无锡的竞争不十分明显,那是因为两市定位、起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都不是很高。浦东开发以来,伴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飞速的发展,两个城市因为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上的雷同,产生了不小的竞争。一个外资项目,往往一个城市在谈的时候,另一个城市便会闻风而动,一方面调集海外的同乡会,积极地进行游说;另一方面提出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更加周到的服务,不惜损失地方财政的收入,也要把项目从别人手里抢走。于是两市的招商团队经常会在国外大公司的门口不期而遇。

  苏锡双城间的招商之战数年来硝烟弥漫。从园区规划、产业布局到招商策略、谈判技巧,苏锡之间的差别并不大,因为没有太多秘密可言。对于优质投资项目的争夺,双方常常是半斤八两、互有胜负。经常是无锡的招商团下午到一家公司招商,而苏州工业园区的招商团上午刚刚来过。

  不仅是三个国家级开发区,苏州无锡两地下辖的各县市开发区拥有规模庞大的招商团,他们接踵奔波于东南亚、港澳台和欧美的广袤土地上。一个例子是苏锡间关于韩国LG投资项目的争夺,这一仗无锡高新区虽然获胜,却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因为在开发区的硬件设施和政府服务软环境方面,苏锡相差无几,胜负仅在毫厘之间。

  类似的外资大项目争夺在苏州和无锡的开发区土地上无数次上演。因为争抢韩国现代汽车再投资落户江苏,无锡提出要为其专门建立“现代生态园”,苏州的张家港也以修建一条直通港口的快速通道表明诚意,最终还是江苏省政府出面,从平衡苏南苏北发展的层面考虑,让现代汽车的二期投资继续留在盐城方始作罢。

  招商方面的争夺,仅仅是苏锡之斗的一个方面,据《南风窗》杂志《谁是苏南老大》一文披露,苏锡在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其他领域的争夺激烈尤甚。

  争资金。未来的苏州,光新加坡工业园的整体开发就要1800亿元;而无锡,赶上苏州发展的步伐,就一定要有充足的资金做后盾。外资,作为一种成活力极高的资源,毫无疑问地将成为两个城市争夺的对象。近年来无锡市史无前例的招商引资活动,取得的成效令苏州感到从未有过的威胁,虽然在金额上还无法与苏州匹敌,但照这样的势头下去,极有可能促使一系列成套的大项目在无锡落户。

  争项目。苏州自己规划要建成“交通枢纽”,则必然要上马高速公路、港口乃至干线机场。无锡是“官方规划”的交通枢纽,也要建公路、港口、机场。地方的规划完全遵从于地方利益的最大化,而国家的规划则是固定和有限的,如何使得国家规划更利于自己,就完全靠各地官员的能力了。

  争技术。无锡拥有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要多于苏州。无锡工业的一部分产品已经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和国外大企业进行面对面的较量。虽说苏州的新区和园区聚集了大批的高科技企业,但大多是简单的组装和加工。苏州也看到了这一点,大力地促使外资企业将研发中心设立在苏州。

  争人才。苏州提出要建立研究生城,要把苏州建设成“海归派”的首选创业基地;无锡谋划整合高等教育资源,设立大学城,培育大学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基地,为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提供优惠的落户政策和物质支持。

  苏锡之斗,几乎在所有与GDP有关的层面上都已展开,而胜负一时难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