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问题及边缘化




  如果要查找原因的话,烟台的落后可以说缘于多年来定位不准,从大都市到特大城市、再到目前的区域中心城市,期间反反复复,丢失了好多机会。应当说,从特大城市到区域中心城市,能看出烟台基本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不再虚无缥缈,有了发展方向。但一个城市的定位,不应该虚无,更应注重实际。比如青岛就打造港口制造业基地,威海就打造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淄博就打造工业城市,而烟台这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则模糊不清,定义太宽泛。

  从城市定位引申开来,定位不准确,城市的对外品牌宣传就有难度。最简单的例子,烟台的城市广告也常上中央电视台,但宣传的内容不容易让人记住,导致到目前,外地人不知道烟台究竟要发展成什么样的城市,烟台市民自己也不知道。

  城市的定位必然影响到行业的定位,烟台旅游对外宣传“山与海的情怀,你和我的烟台”,亲和力极强,但国人实在不知道烟台有什么山能在全国有名气,这个“山”字绝对是败笔,哪怕改成岛也行;更不用说以前提的“岛、林、泉”一体了,天知道烟台的泉在哪里!

  城市定位不准,还影响城市产业链的完善。

  一个城市要想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要有内涵支撑,这个内涵最重要的体现是培养完整的产业链。没有产业链的城市永远没有自己的特色。

  多年来,应当说烟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成功地培养了汽车业等行业的相对完善的产业链,但由于历史上烟台三个产业衔接不够,现在来看,烟台仍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简单的例子,烟台黄金产量全国第一,但中国黄金产品却鲜见烟台的名字。

  不争不行,争又不易。事实上,烟台已经陷入了尴尬的边缘化生存的状态,明显地表现出区位、产业和形象等三大边缘化特征。

  首先是区位边缘化。烟台曾经想做一个中心城市,有一个中心城市情结,那是在烟台初为沿海开放的年代。的确,人们也看到过烟台热闹的景象,似乎在往一个中心城市的模样成长。但是,任凭大海潮起潮落,烟台区位的边缘性早已注定它只能成为一个边缘城市。

  什么叫中心城市?如果不是指地理上的区位的话,必然是指一个城市在经济上具有强大的辐射能力。而烟台,自己都还在等着人家来辐射,又哪来辐射人家的能量。

  曾经,烟台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具有高质量建筑环境的特大型城市。对于这个狂热与泡沫的沿海开放城市来讲,如果能客观地面对自己,老老实实地做一个中等城市,不失为一种清醒的选择。但是,接下来“三基地一中心”的说法又让烟台不那么安分。所谓“三基地一中心”是指要把烟台建成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有较强吸引力的产学研基地,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创汇基地,成为有较强辐射力和吸引力、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秩序优良、文明富庶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争取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

  说法不断在变,而不变的是:做中心城市,还是不做中心城市,这的确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第二是产业边缘化。烟台没有能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一个优势的产业群和产业格局,此乃烟台目前最大的遗憾。尤其是烟台的工业化进程与其他发达地区比较,可以说是严重地滞后。按官方的说法,烟台目前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可是此间有企业界人士并不认同这个观点,“这个说法太抬举自己了。烟台目前的工业总产值较低,而且主要靠几大龙头企业支撑,没有形成由中小配套企业共同组成的优势与特色产业簇群。我们要勇于承认烟台还处在初级工业化过程之中。”

  工业不行,第三产业又如何?烟台一直想利用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优势,大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第三产业。可是,第三产业的一些项目总是办不成气候,APEC中小型企业博览会另攀高枝,果蔬博览会勉强举办,最终也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工业上不去,搞第三产业不过是水月镜花。

  第三是形象边缘化。在不少人的眼里,烟台仅仅是一座适合居住或者养老的城市。事实上,烟台一直人气不足,一是缺钱,一是缺人,商业气氛淡薄。说它是旅游城市,也不见旅游休闲度假的人纷至沓来。说它是人居环境最优的城市,也不见外地人大量涌入,筑巢而居,安享人生。不少离开烟台的人说,现在我到外地找钱,10年或者20年后我再来烟台定居。至少还要等上10年,烟台人等得起吗?

  看来,烟台是个说不清的城市。它仿佛是什么,但又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