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作为昨日的霸王花,烟台能否重现昔日辉煌?是甘心做配角,接受青岛的单极辐射,还是与其一道,成为推动半岛发展的双“龙头”?
换言之,在这场城市大角逐中,烟台的明天是否更辉煌?
“最佳中国魅力城市”是烟台继“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之后,获得的又一个珍贵的荣誉。就提高烟台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而言,这无疑是一张靓丽的“名片”。但是烟台PK青岛,仅凭一张名片是远远不够的。
坦白地说,烟台对青岛只能“望其项背”,要想超过青岛很难。
若论城市开放早晚,烟台胜之一筹。从开埠时间来比较,青岛比烟台晚了36年。但青岛发展势头很快。早在1911年时青岛港就压倒烟台港,成为山东港口的龙头。对外开放则使青岛如虎添翼。现在青岛是山东省的经济中心和进出口的重要门户。与青岛比,烟台的差距并不小:烟台拥有中国名牌12个,虽居全省第二,但比第一名的青岛少22个,山东省名牌更是少57个;烟台规模最大的前20名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仅18亿元,青岛的这一数字却高达124亿元……可以说,青岛经济功底厚实,烟台要想超过青岛真的很难。
烟台的当务之急是引进人才,让烟台成为“大烟台”。人才是支撑烟台走向国际都市的基础,没有人才,发展是空想。外来人才还能对经济、思想观念产生冲击力,从量变到质变,产生飞跃发展。城市应该注入外来活力,应该用外力激发内力发展,人才是第一位的。烟台需要进一步敞开胸怀,招贤纳才。现在的烟台只是烟台人的烟台,或者说是山东省的烟台市。在烟台随处走走,耳边多是烟台本地话。这可以说是一个挺奇怪的现象。如果一个城市,人们都说本地话;如果一个企业,人们的方言整齐划一,这样的城市和企业是很难做大的。南方城市不是这样,像广州等地,简直就是方言汇聚地。
在2006青岛国际商务周上,“青岛金融街”正式揭牌,至此,青岛打造“区域金融中心”之路再次迈出实质性一步。青岛,也成为继济南之后,半岛城市群中又一个祭出“区域金融中心”大旗的城市。
在这场两城PK争夺金融优势的较量中,作为“胶东小三角”城市之一的烟台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选择——金融产业是继续冷眼旁观,还是奋起直追进而实现顺势起飞?
青岛和济南都正在研究发展壮大金融产业的问题,目的也都在于争夺金融优势,为今后发展抢得先机。
济南、青岛“角力”的背后,烟台显得十分尴尬。在这场三城角力中,与济南、青岛对金融的先行一步相比,烟台已经慢了一拍。从目前情况看,不论是青岛还是济南,金融业对烟台的辐射力均相当有限。而金融是一种稀缺资源,如果不抓住机遇,发展的先机就将丧失。
不过,随着新胶东时代的来临,烟台也面临着空前的机遇:
——看区位优势,随着烟大铁路轮渡的建成,烟台将成为连接华东经济圈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这种优势其他城市无法比拟;
——看投资,五年间,烟台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投入4000亿元,是“九五”的4.6倍,列全省第一,这将为烟台未来几年的发展积蓄充足的后劲;
——看项目支撑,五年后,仅仅是四大支柱产业即可完成销售收入5000亿元;汽车、电脑、手机三大集群将完成销售收入2600亿元……
如果善于把握机会,烟台完全能推动“半岛制造”的崛起,与青岛一起成为引领新胶东时代的“龙头”。
眼下,烟台正加快港口建设。2010年,港口吞吐量将达到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00万标箱,届时,烟台将成为一个黄渤海和东北亚地区区域性大型主枢纽。烟台,辉煌于港口,失落于港口,那么,这座城市能否在港口雄风的再造中重塑辉煌?
一切都有待于观察。毕竟,城市口水是虚的,实实在在的发展比什么都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