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军机要枢,行政改革




  军机要枢,行政改革

  军机处是雍正帝于雍正六年新设立的一个机构,当时清政府正在平定新疆、准噶尔的叛乱,为了更加及时有效地调用军需物资,成立了“军需房”,这就是军机处的前身。叛乱平定后,军需房保留下来并成为军机处。尽管军机处的设立是以雍正帝办理军机要务为契机的,但是军机处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清初满族统治者由贵族分权向中央集权不断演变的产物,是雍正帝向封建官僚集团发起的又一次进攻。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雍正帝对社会的统治,为迅速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初设军机,有待完善

  清朝初年,沿袭满洲贵族议事的旧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康熙初年,四大臣辅政,满洲、蒙古都统俱为议政大臣,六部满人尚书也参与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较前扩大。康熙帝亲政后,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在宫内设置南书房,又名南斋,抽调自己亲信的翰林官入房办事,替他起草重要的上谕或传达谕旨。这个机要班子的设立,实际上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权限,许多重大政务不再交付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许多重要的谕旨也不再交付内阁草拟。雍正帝登基后,为了进一步把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在宫内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处取代了内阁、驾空了议政处,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首要枢廷,是辅助皇帝行使强权的有力工具,为政令的通畅顺利执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关于军机处的成立时间,史料上众说纷纭,但它始于西北用兵之际是可以肯定的,确切时间当在雍正七年(1729年)对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用兵之时,由于议政王大臣都是世袭的贵族,没有实际经验,早已不熟悉军国大事;又由于内阁在太和门外,离街市近,人员多,往返递奏本章容易泄漏机密。所以,雍正帝下令把内阁中三四品以上人品端正、才思敏捷的大学士,由太和门外的内阁,调到隆宗门外(后又迁入隆宗门内靠北、乾清门外靠西的地方)来亲承旨意,拟发谕旨。雍正七年(1729年)二月,雍正帝公开向朝臣宣布对西北用兵。六月,为办理军需,特派怡亲王允祥、张廷玉、蒋廷锡主持其事,并为此发布上谕:“两路军机,朕筹算者久矣。其军需一应事宜,交与怡亲王、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密为办理”,开始正式建立军机房。雍正八年(1730年),改名“办理军机事务处”,也即军机处。

  军机处的地点,最初设在乾清门外,寻迁往门内,离雍正帝寝宫养心殿很近。据载,军机处初创时只有几间简陋的木板房,乾隆初才改建为瓦房,但比起旁边那些高大的殿阁,仍显得很矮小,内部设置也很简单。由于当初军机处设置简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人认为它是一个正式衙门。

  军机处的官职并不多,仅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两种职官。军机大臣开始称“办理军机大臣”,后来又改为“军机处大臣上行走”、“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简称“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雅称“枢臣”。 军机大臣是由皇帝从内阁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中特旨挑选,或由军机章京升任,也可由满洲皇室亲王选任,其名额没有定数,人数的多少由皇帝一人决定。

  从《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看,军机大臣最初设了三人,即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后来逐渐增加,最多时达十一人。他们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各自办理皇帝交办的机要事务,分别对皇帝一人负责。军机大臣能文能武,出将入相,既能熟悉部院事务,了解地方情况,又能指挥作战,具有军事经验。如鄂尔泰出身进士,先后任佐领、广西巡抚、云贵广西三省总督,雍正十年(1732年)任保和殿大学士、兵部尚书,进为军机大臣。

  军机章京(满语,意为“官”)是军机大臣的下属,俗称“小军机”,与“大军机”相对。军机章京也没有定员,由内阁、翰林院、六部、理藩院、议政处等衙署中的中下级官员选任,负责公文收发及满、汉、蒙古多种文字的翻译等日常事务。

  军机处的官员没有编制,简放任免都在原单位,人数也视需要而定。军机处要员能否入选,关键是看他们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好坏。当时雍正帝最器重、最信任的军机大臣除了与之关系密切的怡亲王允祥外,还有大学士张廷玉、鄂尔泰、銮仪使纳亲等,皇帝巡幸、谒陵、驻园时这些人无不跟随其后。可见,雍正帝几乎把军机处看成了自己的一件随身物件,走到哪里便带到哪里,说明军机处在雍正帝心里是十分重要的。

  军机处创建之初,既没有正式衙门,也没有印信。雍正十年(1732年)春天,雍正帝命大学士等议定军机处印信,大学士等拟议印文为“办理军机印信”,经雍正帝批准,交礼部铸造银印。该印由内奏处保管,印匙则由领班军机大臣随身携带。另外还打制了镌有“军机处”三字的金牌,由值日章京佩带。须用军机处印信时,由值日章京凭金牌到内奏处领取印信,随后,凭金牌向领班军机大臣索取印匙,并在数人的监督下,才打开印匣取出印信。印信用完后,金牌要交给值班章京,印匙归还领班军机大臣,印信则要重新归还内奏处。这一规章制度显得有些繁琐,但它的确是一套严密的管理模式。为了达到保密的目的,雍正帝着实下了一番工夫。

  关于设立军机处的理由,雍正帝曾对大学士说:“国家政治,皆皇考所遗。朕年尚壮,尔等大学士所应为之事,尚可勉为代理,尔等安乐怡养,心力无耗,得以延年益寿,是亦朕之惠也。”事实上,雍正帝倒不是怕办事的人操心劳神,他建立军机处是另有目的的。首先,雍正帝是从储位之争中冲杀出来的胜利者,雍正帝登基后,虽然对诸兄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惩治,但他们与官僚机构仍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内阁、翰林院、六部、理藩院、议政处诸王大臣中仍可能有允等人的亲信,雍正帝对此看得很透彻,但他又不能把所有的官僚机构统统推倒重来,如果那样的话,就可能违背群情,不利于稳定。在经过反复思考之后,雍正帝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建立一个由既有权柄又能服从他指挥的亲信人员组成的新机构。其次,在即位之初,雍正帝虽然掌握了国家最高权力,但凡军国大事,皆应集体讨论定夺,最后由皇帝宣布执行,雍正帝不可能随心所欲独断专行地处理一些事。可见,雍正帝建立军机处的目的是加强集权,达到百官随之、一呼百应的效果。

  军机处设立之初,在各方面还不是很完善,从而使得一些目光短浅的人意识不到这个特殊机关的重要性。但在雍正帝心里,军机处并非临时建立起来的小机构,而是从长远利益出发而建立起来的重要机构。

  事无大小,事必躬亲

  雍正帝在创建军机处的同时,也明确了军机处的主要工作职责。大致上可归为三类,即不时应召商议军机要务;面奉谕旨草拟文书;管理文书档案。

  不时召对商议军机要务,是指参议国家各种政事事务,议题由雍正帝本人来决定,参议范围很广泛,有军务、人事、典礼等等。让军机处参与议事,并不表示给了他们决定事务的职权,皇上只是通过参议向他们征求意见,至于事情应如何决定,如何处理,诸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就无权过问或从中阻挠了。说得直白一些,当时的军机处人员没有固定职权,纯属顾问性质。在一般情况下,每天凌晨三时至五时,军机大臣及军机章京就要进入值班房,早上,雍正帝召见他们。如果有紧急要务,也可能提前召见,甚至一日要接见多次。雍正初年,在军机大臣中,张廷玉是雍正帝最得力的宠臣之一,也是最忙碌的一位,有时一日召见多达十余次,特别是在西北两路用兵期间,入值自晨至暮,有时甚至要忙碌到一鼓、二鼓,直到鄂尔泰内召充任军机大臣,张廷玉才稍微轻松一点。可见,勤政者并不是雍正帝一人。由于他们公务繁忙,雍正帝给了他们许多格外恩典,如每日入值的军机大臣、章京饭食,都由膳房供给,满汉章京散值后可以去方略馆聚餐。这样,他们就会更加尽心尽力地去做事。

  在军机处创办初期,军机处协助雍正帝办理的头等大事是西北两路用兵。雍正十年(1732年)二月,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奏劾副将军石文焯纵敌,雍正帝命军机大臣议奏。同年,西路军大本营移驻穆垒,雍正帝选定六月初四日巳时启行,于四月十三日命军机大臣通知岳钟琪:“将一应事宜预先留心备办,但军机切宜缜密,以防漏泄。”其他方面的军政、八旗事务,往往也命军机大臣办理。雍正九年(1731年),雍正帝以山东登州是滨海重镇,仅有六千兵丁驻防,不敷应对,命军机大臣详议是否需要增兵。由此可见,军机处初创时的主要职责是在办理战争、军政和八旗事务上,体现了一个“军”字。后来它已经将范围扩大为所有机要政事了,连大学士、六部、九卿、督抚、将军、提督、都统,甚至连学差、主考以及驻外使节的简放都需要由军机处开单请旨。

  面奉谕旨草拟文书,这是军机处的第二个工作职责,也是很重要的工作职责。清代皇帝的诏令有数种,主要的是“旨”、“敕”、“上谕”三种。所谓旨,是指批答朝廷内外官员有关一般事务的题本的文书。所谓敕,是颁给各地将军、总督、巡抚、提督、学政、总兵官、钞关税使的公文。这两种公文原来均由内阁草拟,皇帝批准后发六科抄出,宣示有关衙门和官员执行,无多少机密可言。所谓上谕,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宣布巡幸、谒陵、经筵、赈济及侍郎、知府、总兵以上文武官员黜陟调补等事,也由内阁六科转抄送发。这种上谕经手多人,几乎无密可保,因此可称为“明发上谕”。另外一种形式是 “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都属于不便或不宜公开的内容。因此,在军机处创建之后,这些事情由一名军机大臣单独面承皇上,拟写公文,密封发出,称“寄信上谕”。这种公文因不经内阁六科之手,而直接出自内廷,所以又称廷寄。“寄信上谕”在雍正朝经张廷玉规划,形成完备制度。凡发给经略大将军、钦差大臣、参赞大臣、都统、副都统、办事领队大臣、总督、巡抚、学政的,叫“军机大臣字寄”;凡发给盐政、关差、布政使、按察使的,叫“军机大臣传谕”。字寄、传谕封函表面都注明“某处某官开拆”,封口处钤印军机处印信后,交兵部捷报处发送,具体承担递送任务的是各地驿站。军机处根据公文紧急程度,将递送速度写在函面,凡标“马上飞递”字样的,皆要求日行三百里;遇到更紧急情况,则具体写明行驶里数,或四百里、五百里。

  军机处的第三个工作是为皇上管理文书档案。官员的奏折,皇帝亲自阅览后,无论有朱批的还是没有朱批的,都交给军机处抄成副本,加以保存。雍正帝很重视军机处文书档案的管理工作,在军机处内设立了清档房、汉档房,以分别管理满、汉文的档案。凡档房收存的档案都要逐件进行登记,名为“随手登记档”。凡经过皇帝朱批的奏折,由军机大臣奏请另外缮写一份,以备阙失;未经朱批的,以原折存案,每半月一包,按年月日顺序归档。同时,军机处还建立了定期清查军机处档案的制度,每次清查都建立有档案清册,并有折片数目、档册篇页数目及清查档案的记录等。这种记录工作全由军机章京执笔,十分辛苦,他们所干的工作颇类似于各部院吏员的活计。雍正帝之所以会这样做,一是为了保存各种档案,二是为了便于将来查寻各种资料。

  军机处官员的工作责任看似十分重大,其实没有任何实权。在当时,所谓的“军机处”实际上完全是雍正帝处理军务的一个秘书班子。这个秘书班子的职责本来是由内阁、议政大臣完成的,雍正帝现在绕开了内阁和议政大臣,这样,实际上就削弱、剥夺了内阁和议政大臣的权力。

  惟贤与信,不问出身

  雍正帝对军机大臣的挑选标准与清朝末年的挑选标准根本不同。清末的军机大臣地位显赫,实为国家首相,握有军政实权,如恭亲王奕为军机大臣最久,是清末权势极重的首脑人物。而雍正朝的军机大臣,所办事务虽很重要,但本人却无实际权力,仅仅是雍正帝的辅佐和推行集权统治的工具。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军机处人员的具体情况———雍正帝曾先后任命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鄂尔泰、马尔赛,平郡王福彭,贵州提督哈元生,领侍卫内大臣马兰泰,兵部尚书性桂,内阁学士双喜,理藩院侍郎班第,銮仪使讷亲,都统莽鹄立、丰盛额等为军机大臣。又先后任命内阁侍读学士舒赫德、蒋炳,兵部主事常钧,庶吉士鄂容安,内阁中书柴潮生,翰林院张若霭等人为军机章京。在军机处人员中,允祥、张廷玉、蒋廷锡与雍正帝的关系就不必说了。

  雍正朝的军机处有一个规定,即不用亲王入军机,直至乾隆朝仍遵守这一成例。但惟独怡亲王允祥破例。在军机处成立之初,允祥就被任为首席军机大臣,雍正帝之所以任用他,是由允祥的性格决定的。

  雍正帝即位后,一方面打击政敌,一方面加紧培植发展自己的势力。要培植自己的势力,最好是在兄弟辈中找几个对自己真心实意的阿哥。阿哥是皇子龙孙,所处的地位是其他大臣所无法比拟的,关键在于是否真心实意支持皇上。无奈境况凄凉,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四阿哥等都是雍正帝的政敌,只有十三阿哥胤祥与之相交最厚。在争夺皇位这场没有硝烟的生死搏斗中,胤祥始终坚定地站在四阿哥胤禛这边,暗中帮助胤禛跟原太子党、阿哥党等政敌作殊死斗争。为此,他失宠于父皇,削爵圈禁,直到父皇去世前一直都生活在灰暗和痛苦之中。雍正帝上台之后,云开日出,他被封为和硕怡亲王,成为总理事务四大臣之一,最为皇兄雍正帝信赖。

  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又将总理户部的大权交给他,并让他主管钱粮奏销的会考府事务。对于封建国家来说,掌管钱粮就是掌管实权。允祥没有辜负皇兄期望,操纵财政大权,参与军国大事,事事办得井井有条。雍正七年(1729年),军机处一成立,雍正帝就让他充任首席军机大臣。允祥的首要任务是为雍正帝传旨,他以亲王的身份替皇帝向百官传达谕旨,这项任务极其重要,但归根结底不过是个传声筒罢了。

  在军机处时间最久的军机大臣要数张廷玉。他的性格和允祥的性格极为相似,他也是典型的只为雍正帝操劳具体事务,并无决策和施政大权。张廷玉是安徽桐城人,字衡臣,大学士张英的儿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康熙末年任吏部侍郎兼翰林学士,雍正帝即位后,他先后做过礼部尚书、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后,他与鄂尔泰同为军机大臣,曾先后纂《康熙帝》、《雍正帝实录》,并充《明史》、国史馆、《清会典》等总裁。

  张廷玉在军机处供职,不分白黑入值,常与雍正帝一道筹划军政大事,每日都要接受皇帝多次密谕和上呈多篇奏疏,忙着拟旨,替雍正帝看奏章、提意见。每次从军机处走出至自己的公署,属吏请求他指示和批阅文件的常达百余人,一拥而上。他坐在轿子里、入紫禁城骑马,都要听取汇报、处理事务,每天很晚回到家里,草草用膳之后,赶快点起灯烛,继续办事,有时要干通宵,有时睡下想起某稿未妥,又得起来再改。雍正帝常说他“事务太多了,从早至晚,没有片刻的闲空”。

  张廷玉一生忙碌,都是在具体的事务堆中度过,而他自己却没有什么思想,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雍正帝十分器重的大臣。因为雍正帝要的不是他的建树,而是他的忠心不二,踏踏实实地完成皇帝交给的文字工作。

  蒋廷锡早在雍正四年(1726年)就担任户部尚书一职,协助允祥办理财政问题,从那时起他就获得了雍正帝的信任。马尔赛曾被雍正帝任命为北路军抚远大将军,早得眷宠。莽鹄立在雍正初年任长芦盐政时,受到雍正帝的赏识。哈元生在西南改土归流行动中立有大功,雍正帝接见他时,曾解御衣以赐之,对其恩宠有加。讷亲在雍正帝重病时,被任命为顾命大臣,由此可见雍正帝对他的信任之深。张若霭、鄂容安则分别为张廷玉、鄂尔泰之子。

  由此看来,雍正帝所任命的这些军机大臣,他们原来的官职相差悬殊,从正一品到从四品都有,这就表明,雍正帝在选拔军机大臣时,官职不是必要的条件,而工作能力和与皇帝良好的私人关系才是最重要的。从这个角度来看,雍正帝在用人一事上,既体现了“惟用亲信”的思想,也体现了“不问出身,不拘一格用人才”的用人策略。同时,由这些亲信负责军国大事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即这些人绝对服从雍正帝,而又无政治野心、无权力欲望。作为军机大臣,他们的职责多是从事议事、鉴述、传达工作,虽有一定的权力,但却主要是秉承雍正帝的旨意办事,既没有议政处的决议权,又没有内阁的票拟权(票拟又称为条旨,它是阁臣根据皇帝所示旨意草拟敕旨,或对各部门各地方所上奏章提出批答意见,供皇帝裁决参考,经批红后颁示,因而具有相当的决策权力)。这样一来,雍正帝就从最大限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加强集权,提高效率

  雍正帝设立的军机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首先,军机处是皇帝的集权工具。从明到清,废除宰相制,皇权得到相应提高。清朝初年,多了一个“八爷议政制”,加上各旗旗主、管主都有一定实权,导致皇权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因此为了加强集权,雍正帝设立了军机处。正是看到军机处能实现集权这一目的,所以雍正帝才进一步扩大其权力范围,从而把自己推向了权力的金字塔顶峰。

  其次,军机处有高度的机密性。这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军机处设在皇帝身边,与朝臣百官相隔绝。 二是对印信管理极严。印信是机构的符号和象征,是出门办事的护身符和通行证。

  还有,军机处有很严格的纪律,雍正帝对军机大臣的要求极为严格,要求他们时刻同自己保持联系,并留在皇帝最近的地方,以便随时应召入宫应付突发事件。军机处像飘移的帐蓬一样随皇帝的行止而不断改变,皇帝走到哪里,军机处就在哪里。雍正帝每次议事,一般都是分批独自会见一名军机大臣,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谈自己对工作、对百官的一些看法,以便察言观色、去伪存真地选用人才。此外,军机处要求所办之事,不分大小,当日必须处理清楚,不许拖到来日,工作效率极高。

  军机处的设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随着军机处的出现,整个国家的政治运作体制发生了巨大改变。由原来内阁承旨、六科封驳,公事用题本内阁承办、私事用奏本直达御前的方式,改为皇帝亲书谕旨或口授,军机大臣承旨拟谕径自廷寄各地的方式,使题本成为“例行公事”的具文,从而,原为王朝中枢的内阁成为有名无实的闲曹,大学士成为无公可办的荣誉头衔。

  第二,削弱了当朝某些重要机构的职权。军机大臣奉旨撰拟机要事务和西北用兵大事,这些工作本来是内阁票拟的内容。在军机处成立以后,内阁这方面的权力就被剥夺了,内阁的兵部就只从事军官的考核,稽查军队的员额和籍簿等工作,而这些都是日常的琐碎事务,至于如用兵方略、军政区划等重要事情,内阁从此就无由问津了。这样就大大地削弱了内阁的职权,从而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军机处成立以前,机密军务之商讨,主要在议政处,由议政大臣完成。议政大臣,顾名思义就是要议政并提出相应的意见,而能够在上层机构提出意见,这已经就是一种权力。军机处设立后,商议军机要务,雍正帝也不交给议政处的议政大臣了,军机处所用的满人军机章京,绝大多数都是从议政处调来的,这样就给它来了个釜底抽薪,议政处也名存实亡了。而军机大臣们自身既没有议决权,也没有票拟权,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因此,即便他们再有雄心壮志,也无法成为与天子抗衡的“宰相”,军机处也永远不会变成尾大不掉的官僚机构。

  第三,雍正帝通过军机处和“廷寄”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联系,使皇帝的旨意能畅通无阻地直达各部院和地方。上至六部、九卿及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至十八省,无事不综汇;军国大计,无事不总揽。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这一固定的班子,形成了一整套工作制度,因而在竭力加强皇权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使皇帝的旨意能够真正充分得以实现。

  历代帝王都希望加强集权,只是采取的手段有所不同。朱元璋日理万机,忙不过来,就找了几个大学士作顾问,然而这些顾问不是固定地在皇帝指导下处理政事,因此皇权是强化了,行政效率却并不高;而雍正帝建立的军机处,在加强皇权的同时,还提高了效率,使得皇权的加强能够真正地充分地得到实现。军机处是绝对军权的有力支柱,皇帝们并不想取消它,反而会有意识地发展完善它,乾隆帝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时取消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这说明军机处已经形成了一代定制。

  第四,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持了社会稳定。雍正帝在削弱乃至排除内阁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参与国家政务的决策权后,这些大权皆总汇于军机处;而军机处则牢牢地控制在雍正帝之手,如“人之使臂,臂之使指”,一切权力皆由雍正帝自操,军机处官员真正成了他的办事人员。雍正帝惟恐军机大臣“专擅”,设置层层警戒,军机大臣无不小心谨慎,奉公守法。历代曾屡屡出现的权臣专政、外戚专权、宦官干政等难以克服的政治弊端,自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以后,自行根绝。

  总之,雍正帝设立的军机处,建立了君主高度专制的运行机制,保证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实行了政治上与思想上的“一元化”统治,维持了社会长期的稳定与统一,避免了政治动乱和社会骚动,让百姓能够持久地休养生息,推动社会向着繁荣稳定的方向前进。因此,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雍正帝创设军机处,是有其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