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规则蕴含的老词儿




  参透人情,最要紧是进入人情语境。进入语境,要借用人情老词儿、老说法。唯有老词儿,才代表人情的古典含义。不过要深入理解老词儿的含义,光看字面没用,还得结合背后非正式规则,也就是老规矩。此处分两步,先看老词儿,下节再说非正式规则。

  作者统计,最常用的传统人情术语主要有以下10种:做人情、讲人情、送人情、求人情、托人情、欠人情、还人情、卖人情、留人情、走人情。这10项都以“人情”作宾语,只有一字谓语不同,分别代表一个动作,一个态度或一个状态。再刨去人情,这组术语核心就是10个字:做、讲、送、求、托、欠、还、卖、留、走。它们勾勒了传统人情生活貌似纷繁、实则简单的轮廓线。所以人情老词儿,关键看前缀的那个字。

  做,也写作“作”,既是制造又是当做,有两层意思。首要意思是制造,即制造人情,产生人情债权状态。譬如送人一瓶酒、一件精美礼物,对方高兴之余念叨你的好,这就产生了一个适度人情债权状态,将别人套牢,对方成了欠债人,你成了债主。往后,你若有求于对方,由于这层人情债务存在,你使唤对方就很主动、方便,省却了心惊胆战地求情送礼。这种非正式规则被老于世故的人运用了,就拿来控制人、使唤人。

  生活中有一类人,其“乐善好施”几近于滥施人情。今天请你吃饭,明天送他东西,来往酬酢之间纵横捭阖,把甲送他的东西转送乙,又把来自丙的礼物转送丁。来自别人的不值钱小玩意儿,他先当你的面吹嘘一通,然后送给你,让你受宠若惊,感恩戴德。这样的交际方式被当做一种策略,不仅广结善缘,人脉贯通,更关键的是跟所有人打交道时自己都处在人情债权主动地位。

  另一方面,做也有“当做”的意思,此为介词,譬如当做人情。有些人,家里有好烟好酒不舍得消费,留着有求于人时当做人情,把好酒当礼物求人情或还人情。

  讲,就是讲究。讲人情并没有具体操作内容,只是强调认同人情规则的态度。讲究人情,就是重视以人情规则解决问题,重视人际交往中人情往来和利益平衡。不言自明,只有同讲人情的人打交道,人情游戏才做得起来,才可以发展私人关系。不讲人情,也就无所谓私人关系。

  送,就是送人情。至于为什么送,没有明说,与具体生活背景有关。可能是做人情,也可能是还人情。

  求,就是请求、央求。求人情就是求人帮忙办事,然后以人情方式予以酬谢。“以人情方式”很重要,它就是人情规则,俗称规矩。求人情之要点是以人情规矩完成酬谢。酬谢内容,由自己拿捏,只要符合人情规矩即可。20世纪以后,平民酬谢人情的首选方式是送礼,官场方式是送红包。除了送礼,其他方式或媒介也可选用,譬如帮助或恩惠。今天你帮我,日后我帮你。

  还,说到酬谢就引申出还人情,还人情就是酬谢。还人情,源于被人“做”过人情,或送过人情,所以依“来往规则”必定要还。偿还方式有学问,按老规矩,首先要掂量欠债价码。基于价码,还人情要过量,比欠的要多。这叫做“过偿原则”,下节细谈。

  欠,表明一种债务状态——别人曾经帮助,或者“送”过或者“做”过人情给自己,导致在两人人情平衡损益表上的债务赤字。人情像一场戏,不仅有剧本和规则,还有角色与情景,做人情要入戏。欠人情是一种消极心理状态,心里搁件事儿,不舒服,总想找机会把人情债还上。

  卖,卖人情是做人情的一种世故玩法。说它世故是因为耍赖,会利用但并不信奉人情规则,利用对方墨守成规之本分,大玩有利于自己的游戏。

  人情的首要规则是义务原则——俗称讲义气,它源自儒家的义务伦理,体现在人情规则中就是主动为他人尽义务,不计较得失。这样岂不自己吃亏?作为长期博弈形成一种稳定均衡,作为一种惯例性制度,人情保障人际交换平衡的办法是双方都自觉尽义务,主动清除自身债务,不赖账。对尽义务者宣扬不计得失,对受益者谆谆教诲以报恩。报答的结果是达致人情债务平衡。

  而所谓卖人情,就是根本不信奉“义气”(主动义务原则)却诉求回报,假装讲义气,骗取对方还人情,而且就是那个自己想要的东西。做个假人情,就是“卖”出一项人情。

  留,留人情与卖人情意思相通,只不过话语背景略有差异。譬如甲托乙办成一件事,乙主动还人情,请甲吃饭。而甲对吃饭毫无兴趣,声称以后再说罢。这就叫做留人情。留人情不是勾销,而是赊账,以后要还,其效果与卖人情近似,但没有卖人情那么故意,工于心计。留人情是被动的,卖人情是主动的。

  托、走,两字都与求人情相通,只不过行为特征有差异,显示了中国语言感性化的特点。托,即委托和转托,表示求人情要辗转委托;走,即行走,表示事情有难度,费工夫,要四处走动。走字,把求人情的辛苦生动刻画出来,十分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