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进入决胜局




  海山日报社收到市委宣传部“关于对《牵手百姓报》炮制虚假新闻的处罚决定”时,周望已经在《牵手百姓报》当天出版的报纸头版上看到了“决定”的全文,而且在二版上还看到他们报社态度诚恳的“检查”和具体整改办法,等于说了一通空话,但能做到这一点,也算不简单了,还真需要杨阳的勇气和他拿出大将风度。

  上午报纸一到,韩水平急急地拿着报纸走进周望的办公室,他看到周也在看那份报纸,就有些眉飞色舞地说这下牵手报社是臭名远扬了,咱们再趁热打铁,在咱们的“两报”醒目位置上同时把市委宣传部的决定刊登出来,算是给他们予以回击。周望依然表情极其平静地翻阅着报纸,说等正式看到宣传部的决定再说。下午,当他见到市委宣传部注明“急件”的正式行文后有几分苦笑,不用翻阅便知道和报纸上登的不会有任何出入,便在上面大大写了一个“阅”字,签上自己的名字退回去叫其他领导传阅。

  近半年来,面对《牵手百姓报》一阵狂过一阵的挑战,周望表面上看起来无动于衷,可心里却有自己的老主意,他认为一个成熟的媒体不论到了什么时候,都应该正确面对报业市场的挑战,从容应对来自同行的竞争。好像哪本书里有这样一个观点,当我们比对手稍微好一点儿的时候,对手会嫉妒我们;当我们比对手超出一大截的时候,他们会羡慕我们;当我们完全甩开对手的时候,他们便会学习和尊敬我们。报纸改革难,党报的改革更难,作为地市一级的党报改革起来更是难上加难。好在有尚进书记和罗平安市长的大力支持,也有高素质的报社同仁的共同努力,海山日报社经过短短三年有条不紊、持续推进的改革,已在海山甚至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初步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诚然,报业市场需要竞争,但竞争不是相互诋毁谩骂甚至采取“下三烂”的泼妇办法,精心策划攻击对手。特别是作为党报还要和《牵手百姓报》那样档次的报纸较量的话就显得自己缺乏水平和修养。现在宣传部没有专门叮咛刊发他们的决定,那自己就应该显得大度一点儿,这才是一个日益走向成熟的地方党报的风范,现在需要做的是,如何叫对手学习和尊敬自己。近来,看着杨阳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择手段地行事,周望感到他们这样一味地糊弄下去,可离自取灭亡的时候不远了!

  这天下午快下班时,韩水平拿着已转到手里的“决定”再次来到周望的办公室,建议明天的报纸刊登宣传部的“决定”。看他如此积极地建议,周望顿觉狐疑。

  对韩水平这个人,周望经历了由起先刚认识时的同情到后来的失望,再到现在讨厌并反感的过程。刚开始以为他是因为性格内向所以小肚鸡肠,家庭拖累较大所以爱钱如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嘛,韩水平有他优势的一面,他很热爱自己的职业,业务能力在海山新闻界都是数得上的,在具体工作中也是一丝不苟,长期在海山日报社独当一面。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就发现他好像有心理疾病。那是他到任后的第一次与大家在一起聚餐,饭桌上同事们都是抡起膀子,觥筹交错、交杯换盏得不亦乐乎,但他却推说自己从不喝酒,喝酒凭得是量气和人气,既然不会喝则不必强迫喝。可也巧,就在酒宴的当天晚上,夫人范丽有事上街要他作陪,周望走到街头等待去商店里购物的妻子时,无意间在一个小酒馆里看到韩水平正聚精会神很有些滋味地独自品咂美酒。这是什么意思?俗话说一人不喝酒,两人不赌博,在刚才同事之间那样良好的气氛里他依然滴酒不沾,可在酒宴后却独自一人喝起闷酒。看着他陶醉的样子,周望感到此人的精神似乎有些问题。后来他有意无意地提及此事,办公室沈主任告诉他说,其实韩总的酒量是不错的,可能是惟恐在喝酒时说错了话,所以养成了习惯,从不在集体酒宴上喝酒。真是这样的话,那他活得有多累啊!周望对他的活法感到无比的同情。大年三十时,朱冠军代表市委、市政府来报社慰问节日期间上班的编辑记者,为了多看几个部门,朱部长特意走了两层楼梯,陪在左右的韩水平却一步不离地搀扶着比自己年龄还要小的朱部长,弄得朱冠军本人都不好意思,可别人的白眼韩水平竟然没有察觉。等到在电视新闻里播出时,画面里的他佝偻着腰,整个是一个跟班的形象。

  如果说一份报纸是一艘舰艇的话,那么报业集团便是一艘很难沉没的航空母舰。对于海山日报社来说,目前最大的创新是实现两报的早日分离,然后积极推进正报的全面改革,力争成为全国地市级党报改革的一面旗帜。同时,再创办或者收购几份报纸,创办几份学生类、生活和文摘类杂志,组建起海山日报报业集团这艘航母来。从形势的发展看,两报分离的条件基本上具备,再根据市场需求先上一份《中小学作文园地》杂志和生活杂志,集团便可以组建起来。周望为此不懈进行努力的同时,也曾多次考虑过报业集团班子的组成问题,自己担任报业集团的董事长后,让出来的两个总编辑位子理应是由余震和韩水平分别担任,但韩水平的表现实在令自己放心不下,不仅感到他有严重的心理疾病,更觉得唯唯诺诺的他连心灵都是污浊的,有些事情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做不到光明磊落,还阳奉阴违地给报社使绊子。早有传闻韩水平在杨阳那边领着一份数目不菲的工资。起先他以为是因为韩的人品差才成为大家的攻击目标。可是有好几次一些比较重要的稿子和《牵手百姓报》“不谋而合”地在同一天刊登出来,明眼人轻易地便可看出他们的报道写得十分浮浅和仓促,明显地有几分底气不足的成分在里面,这样的次数多了,他不得不产生怀疑。这里面最明显的当属那篇“海山区东郊五千群众愁喝自来水”的稿子。家住东郊的海山日报记者李华强发现家里的自来水管里流出黑色煤渣和一些乱七八糟的沉淀物,他并没有张扬,一个人顺藤摸瓜地进行一周多的采访,在明察暗访中发现,出现这个问题是自来水公司启用了附近的一个新水源地所致。这个水源地原来是一个废弃的煤矿,该公司拿着十几张水质报告单向区计划委员会打了建设新水厂的立项报告,并得到计委在以工代赈安排的二百多万建设经费。在水厂建设的同时,自来水公司用水清洗了两遍煤矿坑道,这样煤矿废弃的坑道便成了天然储水罐,水厂一建成后该公司便直接把这样的水输送给附近的居民家里。可想而知,偌大的一个可容纳几百万立方米的地下坑道积攒了包括矿工们多少年产生的大小便这样的废弃物,水质能过关才算怪事呢!李华强再深入调查下去,一个更令他震撼的事情出现了,所谓作为项目上马依据的那十几张水质化验单上矛盾百出,有多项指标超过国家标准,比如强致癌物质的亚硝酸盐氮竟然超过安全标准二百多倍,不知是啥原因,由于化验单上只注明具体化验数据却未说明这些指标超标,导致自来水公司的领导竟作为立项的科学依据附在报告的后面上报。那天周望正值夜班,当李华强把稿子送到他手上时,他不住地称赞稿子写得有理有据,切中要害,是一篇难得的佳作。其实对于李华强的能力和水平,他从来没有打过折扣。加之上次的事件发生后,李也真正改邪归正,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前不久还以“海山退耕还林启示录”一稿拿回来一个全省新闻一等奖。所以,他没有丝毫犹豫地签发了该稿。

  令人奇怪的是,次日出版的《牵手百姓报》竟然也披露了这件事情,如果两份报纸放在一起对比着看,随便就可以从他们的稿子里看出,除了李华强稿子里的内容外,他们的稿子里绝没有任何一点儿自己独到的素材,只不过是加了一段关于整个海山市的供水情况,那也是完全来自市水务网上的。他找来李华强询问,是否把稿子同时也提供给牵手报。李否定了此事,回忆说在送到夜班的时候遇到了韩总,韩总很认真地看了几遍稿子,还询问了一些情况,并主动帮忙改动了一句话。

  事情的真相显然是不言而喻的。叫周望有些不理解的是难道韩水平就是为了钱吗?据了解,他的家庭生活并不算困难,前几年无职业的父母算是有些拖累但现在都已去世,只有一个正上中学的女儿,作为副总的他本身工资就不低,再加上做律师的妻子稳定而较高的收入,在消费水平不很高的海山来说他家起码是中等收入的家庭。那他为啥要这样吃里爬外,想看《海山日报》的笑话?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打倒自己?俗话说损人利己,既然损人了,那也要利己呀。即使打倒了自己,社长或者是总编辑的位子他能得到?现在看来他不仅是有心理疾病,甚至是一种严重的变态。

  情况是这样的严重,周望也没有当场给以揭穿。当然,他不止一次地想过要设计一个很大的圈套,像国际间谍经常用来迷惑对方的那样,给韩水平传递一条特大的假新闻,通过他的手将牵手报置于死地,而杨阳自然不会放过他。不过这也仅仅是一念中的想法,这种借刀杀人、鸡鸣狗盗的事情不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能干出来的。目前,杨阳、韩水平仅仅依靠偷鸡摸狗这种雕虫小技进行较量,岂不是“蚍蜉撼大树”。他们的报纸现在仿佛是进入一个黑暗的山洞,前进似乎没有了出路,后退也很茫然,这样的摸黑行走必定是死路一条。周望只是暗中观察韩水平的动态,有时候甚至把他的行为当作低能儿的表演来欣赏。

  对周望来说,更重要的工作是彻底改革《海山日报》,尽快组建起海山报业集团这艘航母。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业的显著变局是“母报守阵、子报出击”,晚报、都市报、生活报等这些子报只要能够出击便都可以频频得手。他们凭靠的不外乎两条经验,即对内实行聘用制、考核激励等创新机制,对外利用新闻改革、形式更新等抢占市场,并力使两者得到协调配合。海山日报社从《第一声问候》的日历翻到今天,是该轮到母报出击的时候了!在周望的心里,此次出击的“难点”则是党报改革的特殊问题,比如人事改革,别说韩水平是市委组织部发文任命的副处级领导,就是那些部主任们也都是上报过市委宣传部审查和备案的,敏感的人事问题隐藏着中国党报改革的普遍规律,而规律有时候却成为创新的障碍。

  从人事改革上动手,说穿了,就是首先要在韩水平身上开刀,除了周望继续兼任总编辑外,包括副总编在内的所有人员都实行全员聘任。这个方案周望认为现在已具备了实施的条件。在上报宣传部前,他拿出方案在报社中层干部会上讨论,首先破除“党报特殊,无须改革”的观念,增强对改革必要性的认识;破除“日子好过,不必改革”的观念,增强对改革紧迫性的认识;破除“矛盾太多,不好改革”的观念,增强对改革可行性的认识,从“三破除三增强”入手,讲明党报改革是为了把市场机制引入党报,内部形成“模拟市场”激发活力,增强党报的竞争力,而在外部形成报业的“真实市场”,让内外两个市场良性地互动起来。为此,必须全面实行“公开公正公平”的全员聘用制,真正体现能上能下的现代企业制度。

  说到包括副总编在内的正报的所有领导和编辑记者都要竞争上岗时,周望喝了几口水,有意识地停顿了一会儿,似乎等待着什么发生,其实他已经听到坐在旁边的韩水平的喉咙里发出咕咚咽口水的声音。周望心里更瞧不起这个人了,于是他提高了嗓门继续深入地谈到具体的操作办法,比如要因市场设岗,因岗定人,是此次改革的重要特色,包括一些重要的改变必须以占领报业市场为依据、为目的,鉴于我们党报员工往往有较深的官本位观念,似乎“好记者非得当主任”,所以在这次改革中淡化行政级别,强化业务岗位,实行首席编辑、首席记者制度,其“首席”的待遇等同于副主任、主任甚至副总编,要切实把一批业务骨干从管理序列中解放出来转入记者序列,引导更多的记者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地提高业务水平,突破正式员工与招聘员工、干部与工人、本单位和社会其他人员的身份界限,把广大员工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后,他讲了具体操作的步骤,比如要全面实行“十公开”措施:即公开上级文件、公开改革方案、公开竞聘职位职数、公开报名资格条件、公开资格审查合格人员名单、公开竞聘考评规则、公开演讲答辩过程、公开进入民主推荐和测评的人员名单、公开竞聘结果、公开群众来信的核实情况等等。因为方案比较完善,具有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因为有《第一声问候》这面成功的“镜子”无声地耸立在那里,几年里无论个人收入和待遇方面和《问候》有一定差距的正报人员对于改革的态度是欢欣鼓舞,整个会议中反对的声音几乎毫不存在。

  会议一结束,韩水平径直走进了周望的办公室,满脸愠怒地问道:“这么重大的改革,我作为副总编怎么事先一点儿都不知道呢?”看周望笑眯眯地望着自己不说话,他又接着说道,“如果这个问题不好回答的话,那么,我再问你周社长、周总编辑,此次改革后,你准备安排我到哪里?”

  “两个问题都好回答。第一,我们今天讨论的仅仅是方案,相当于是扩大会议,今天知道方案的内容和以前知道没有任何区别;第二,你的何去何从不是我一个人能说了算的,是由报社各方面人员组成的考评组经过认真严肃的考核后才能决定的。至于正报的改革,在我上任的时候就纳入了议事日程,现在开始显然有些姗姗来迟了!”周望看着神情沮丧的韩水平,起身给他倒了一杯水,又说,“水平同志,至于谁给报社做过何种贡献或者是损害过报社的利益,面对改革该把自己放在什么样的位置,我想你心里比谁都清楚,是不?”

  韩水平听了这有所指的话,口微微张开动了两下,像是离开水的鱼那样口是张着但毫无生机,他表情木然地放下水杯,一声不吭地离开了。

  周望带着报社的改革方案来到市委宣传部给朱冠军和宣传部其他领导进行了详细地汇报。朱冠军对方案大加赞赏,认为正如方案所总结的五条,海山日报社全面改革的条件已经具备,特别是方案里面有些超前的做法,的确如尚进书记所期望的那样,有好多的做法走到了全国同类报纸改革的前列。在夸赞了一阵后,朱冠军似乎很不经意地提到,涉及到市委组织部管理的干部在招聘过程中应该相对谨慎一些。周望知道这是有所指的,明白韩水平已找过朱冠军,说不定还找过了另外的领导。既然说到这个问题,周望也乘势建议,如果市委管理的干部真的在报社落马的话,市委应该考虑早点调离其到其他单位任职的问题。

  “你的建议倒是不错,但人事的事情是由组织部管的,由不得我们宣传部门。”朱冠军看着周望然后用一副严肃的表情说,“当然,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动如此大的手术,就考虑不了那么多的小毛病了,况且,真要出现了落选的问题,市里不也经常‘库存’县区里那些落选的干部吗?是不是,呵呵!”他很快又换上了一副很轻松的样子说道。

  具有决胜意义的改革开始在海山日报社有条不紊地推进,虽然改革的力度前所未有,但运行起来异常的平稳,兴许韩水平知道自己在报社的威信,或者说他抱着一股抵触的情绪,在报名竞聘职位的时候,就告病在家没有露面。周望也不理会他的举动,按部就班地按照“十公开”和一系列程序顺利地完成了报社的改组,一位过去的总编办主任和市委党史办的一位科长最后竞聘成功担任了常务副总编和执行总编,接下来层层竞聘很是顺畅,落选的三分之一人员充实到了广告发行部门。其实,最难办的事情是痛下决心,像一个重病人在保守治疗期间感觉很是漫长,可一旦真正上了“手术床”,是死是活也便就是很短暂的几个小时。

  至于自动放弃竞聘的韩水平该作何安排呢?周望早已胸有成竹,在获知韩水平没有报名参与竞聘时,他就有了答案。韩水平不报名参加竞聘,那更说明他对于副总的职位非常在意,而对能否竞聘成功没有底气。而根据韩水平多年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特聘他为首席编辑非常合适,这样待遇也和副总编一样。当然,这不经过竞聘而直接上任的决定也要履行组织手续,好在有市委组织部以前的任命文件放在那里,手续履行起来很顺利。

  自从周望暗示他早已知道了自己和杨阳勾结的事情后,韩水平的精神彻底地崩溃了,本来对于竞聘就没有多少把握,加之有这样的事情,他早已心灰意冷。其实在讨论方案前他不仅知道了方案的内容,也结合方案找过了市里的领导,不管怎么说自己是市委管理的干部,他找朱冠军和刘平化,希望他们能考虑自己的处境,必要时让他换一个新的工作环境。朱冠军显得爱莫能助,而刘平化为了石寨县和“三万工程”的事情此时心里添堵着呢,哪还有精力再搭理报社的事情。他前思后想,念起自己这几年对报社一向勤勤恳恳,没功劳也有苦劳吧,所以又把惟一的希望寄托回到周望身上,希望人事改革从中层以下进行。那天会后,他气冲冲地去找周望,谁知人家在不咸不淡的几句话语中流露出对自己和杨阳的事情早已一清二楚。既然这样自己还有啥脸面继续呆在报社,出了周望的门后他甚至感到了后怕。无奈他只好装病躺在家里,似乎自己的后半生只有听天由命了!当考评委员会做出特聘自己的决定后,他好像还不相信周望会这样宽容自己。等到周望亲自带着有关领导到家里探望并征询对他的安排意见时,他在忙乱的点头当中理解了“感恩涕零”这个词的真正含意。

  哪个单位改革的核心都是人事和体制的改革。海山日报人事改革一结束,随着新聘员工的陆续到岗,激励机制自然便开始运行,报纸围绕着“三贴近”和市场需求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力求实现领导层和读者群两个满意。对领导活动和会议报道的稿件全面更新,突出深度报道、舆论监督报道,依照这些内容再决定版面的设置。他们在头版长期开辟了《今日关注》和《百姓你我他》专栏,在其它的版面开辟有《读者之声》、《百姓连线》、《你在我心中,我在你心中》等专栏,力求做到从百姓关心的角度报道政府工作,最大限度地引起共鸣;从百姓关心的角度报道建设成就,最大限度地激发热情;从百姓关心的角度报道社会热点,最大限度地平衡心态;从百姓关心的角度报道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主导舆论。

  周望根据报社的实际状况,很早便形成这样一个观点,中心工作报道是党报性质的使然,贴近百姓生活是市场的需求所在,而舆论监督除了能对政府职能部门起到督促作用外,对于社会上的许多不合理现象的揭露还能很好地安抚受盘剥的百姓,如果操作的好,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缓解社会矛盾。

  看着改革后的《海山日报》在一片叫好声中既平稳又快速地运行,周望觉得有必要通过网络来体现“三贴近”。他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由报社网络中心创办的海山新闻网上。这个网站几乎和两年多前《海山日报·牵手百姓报》的改版同步建立,现在不仅已成为海山市最大的门户网站,而且在全省的同类网站的点击率也名列前茅,日平均达到15万人次以上,超过了报纸的最高发行量。仅在新闻版上每天跟发的帖子平均达到三千多份,这些帖子多数是很有见地的,不仅对新闻消息本身给与了关注,更重要的是能中肯地提出很有思想的看法,有时候报纸也选登一些来自网络的观点和稿件。一天,他看到有一个网友在帖子里对当天的《海山日报》进行了评述,认为头版头条刊登的《我市公安系统积极创建平安海山保一方百姓幸福》的稿子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里面非常空泛没有内容,基本上等同于给公安系统发文宣誓,而另一篇稿子《保土保肥淤地坝成为海山粮食生产的“聚宝盆”》文字干练,内容丰富,数据翔实,是难得的好文章,却被安排到了二版。该网友的评论真是很有见地,周望很受启发,他在想能否把报社拟定次日见报的稿子作为候选稿件预先发布在网站上,由网友投票进行评判并参与决定头版要上的稿子,这样既体现了网络的广泛参与性,更能赢得更多的读者。

  为了充分体现民主,周望把自己的初步设想用书面的形式发了下去,引发了报社同仁的激烈争论。从收集到的回复中看到,支持和反对的声音差不多各占一半。支持者认为,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是今后媒体发展的主流,说不定在不远的将来会取得报纸的地位,而此举则是把传统的报纸提前融合到现代网络之中,为今后报纸和网络的相互依存打好基础创造条件,同时,由于读者以编辑的身份更早地参与到文章的评判中来,将会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使报纸更吸引读者;反对者的理由恰恰相反,对于大多数网友来说,无论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新闻视野的角度都和专业工作者有较大的差距,而把稿子提前放到网上,引发争论,无疑是一种大跃进式的全民办报翻版,同时,报纸提前上网赢得网络读者的同时必将导致发行量的下滑。好不容易花了大气力改版的报纸在还未完全成熟之时就推出此举的话,必然会引发报社内部和报纸无限期的混乱。两派争论从书面到口头相当激烈,一时难分伯仲。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还是用事实来说话。在周望的积极倡导下,编辑部决定开这个中国新闻界先河。为了收到实效,报社特意做了精心准备,先是预告了由网友投票决定报纸稿件的消息,然后给网友推出两篇时效性不强但很有看点的稿子作为头版头条的候选稿子。大家心里都很明白,从这两篇稿件的反馈中,就能看出网友选择的水平究竟如何。

  这两篇稿子均为新闻故事,《25元餐费和25亿元投资》说的是一个外资化工企业不久前落户海山的故事。该企业是世界500强企业,他们看好在海山及毗邻地区储藏丰富的盐矿资源,准备投巨资进行化工原料生产。论资源储量海山不及毗邻的三个市,但另外三个市为了引进该项目在接待上费尽苦心,从省城甚至沿海地区购回来大量的山珍海味,真是恨不得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给外商吃。而海山市则采取不卑不亢的态度,一门心思用在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在外商考察的两天里,市委书记尚进和市长罗平安等领导都是陪同客人吃每餐25元的自助餐,也就是这25元的自助餐促使外商最后下定决心,放心地把25亿的化工项目落户到了海山。该项目落户的消息此前已在《海山日报》上报道过,而此次则是幕后的新闻故事。

  另一篇稿子《1000人的“谎言”圆了一个绝症少年梦》讲述的是海山8岁的小学生王刚因患脑瘤导致双目失明,在他弥留之际说出了最大的心愿就是到天安门前参加一次升旗仪式。显然,要带他到千里之外的北京去,无论他的身体还是其它条件都不具备,但孩子在人世间里最后的梦如何圆牵动了全社会的心。为此由千余名老师、学生、警察及社会上众多的好心人组成的“圆梦”队伍,共同为王刚制造了一个美丽的谎言。在交通警察的摩托车引导下,失明的王刚和他的父母坐上了自愿者开来的轿车,他们在海山郊外转悠了一个多小时才回到了海山人民广场,此时的广场人山人海,秩序井然,王刚走下车后,父母牵着他的手噙着泪水指点着,这里是人民英雄纪念碑,那里是人民大会堂,走在广场中央便说走到了升旗处,武警叔叔马上就要出来升旗了。紧接着在雄壮的“歌唱祖国”的音乐声中,海山武警支队的五十多名官兵组成了方队,雄赳赳气昂昂地正步走过王刚面前。随即响起了嘹亮的国歌,王刚自觉地扬起头,激动地高高举起右手,向苍穹行少先队员礼。

  两篇稿子上网后,网友的投票非常热烈,等到截稿时间竟有两千多人投了票,还收到180多条帖子。令周望和编辑们感到高兴的是,网友的看法和他们是非常的一致,《25元餐费和25亿元投资》以百分之七十六的高票入选头条。网友们显得非常理性,许多人认为尽管《1000人的“谎言”圆了一个绝症少年梦》的故事非常感人,但领导干部的优良作风和重大项目在海山落户更是关切到每个老百姓生活的头等大事,所以头条应该上这类稿件。

  之后的试验更证明了参与讨论稿件的网友们的水平。报社同仁感到惊奇的是,头天稿子上了网后,报纸的发行非但没有减少,而且街头零售增长的势头也很旺盛。大家分析说,新增加的购买者中大部分应该是网友,正是因他们自己也成为了“编辑”一员,从而更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