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许丽雯

  宋代,在我国历史上被誉为科技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的时代,而这一时代的代表人物就是北宋中叶卓越的科学家、政治活动家沈括。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父亲沈周曾经先后在简州、润州、泉州等地做过地方官。沈括幼年时就跟随父亲四处赴任,这使他有机会接触社会,了解下层人民生活。

  沈括在24岁时承袭父荫,相继做过沭阳主簿,东海、宁国、宛立等县县令。在任上,他曾经领导疏浚沭水、修治芜湖万春圩工程,为民间做了许多有益的事。

  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沈括进士及第,从此他开始在朝廷任职,而这一时期正是王安石拜相,积极推行新法的时期。沈括与王安石很早就有私人交谊;而且他们的政治见解也大多相同,所以他很快便加入变法行列,成为中坚和得力干才。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以后的十年时间内,沈括在仕途上一直是比较顺利的,他先后担任检正刑房公事、提举司天、河北西路察访使、权三司使等职,并奉命出使辽国,解决宋辽边界争端。在这一段时期,沈括的政治活动是积极而有成效的,他以自己的干练、博学,为整顿朝廷吏治、推行新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显示了作为政治活动家的积极面。

  沈括政治生涯中的另一重要阶段是在西北边疆度过的。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沈括从青州调任延州知州,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奉命措置陕西四路未了防务。他到任后讲求强兵安边,训练兵丁,修茸城寨,补充军备,为抵御西夏的侵略作了积极准备。后来的顺宁、细浮图、吴堡、义合寨之役,宋军在沈括的指挥下痛击西夏军队,取得了较大战功。

  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沈括奉命指挥修筑永乐城(旧址在今宁夏银川附近)。城刚修好,就遭到西夏军队的猛烈攻击。宋军在这次战争中损失惨重,阵亡将士一万两千余人,丧失军马数万匹,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永乐城之战”。事后,作为鄜、延路经略使的沈括也以“措置乖方”的罪名被贬谪,送往随州监管安置。

  永乐城之败意味着沈括政治生涯的终结,从此他开始了一种与前迥异的谪居生活,那时他刚满52岁。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以后,沈括以戴罪之身迁徙于随州、秀州、润州一带。当他在润州(今江苏镇江)看见自己十年前购置的一所庄园,山水风景酷似从前在梦中所见,心中异常欣喜,决定在这里定居下来,并将其地取名为“梦溪”(梦溪旧址在今镇江市郊)。

  晚年的沈括一直羸弱多病,加上家庭生活的困扰,更加速了他身体状况的恶化,在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黯然谢世,卒年65岁。

  沈括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的著述据《宋史·艺文志》记载有22种之多,但是大部分都已经亡佚了,现存最负盛名的著作即是《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以下简称《笔谈》)是沈括晚年谪居润州梦溪园时陆续写成的。这是一本内容极为丰富的杂谈式笔记,既包括了他毕生研究科学的成果,也记载了当时的科技成就、典章制度、诗文掌故,以至于街谈巷议、异说奇闻,几乎无所不包。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按照现代科学原则对《笔谈》所有条目进行了分类,共划分出25个类别,每个类别包括若干条:一、官员生活和朝廷(60);二、学士院和考试事宜(10);三、文学和艺术(70);四、法律和警务(11);五、军事(25);六、杂闻和轶事(72);七、占卜、方术和民间传说(22)(以上人事材料共270条)八、《易经》、阴阳和五行(7);九、数学(11);十、天文和历法(19);十一、气象学(18);十二、地质学和矿物学(17);十三、地理学和制图学(15);十四、物理学(6);十五、化学(3);十六、工程学、冶金学和工艺学(18);十七、灌溉和水利工程(6);十八、建筑学(6);十九、生物科学、植物学和动物学(52);二十、辰艺(6);二十一、医学和药物学(23)(以上自然科学共207条)二十二、人类学(6);二十三、考古学(21);二十四、语言学(36);二十五、音乐(44)(以上人文科学共107条)从以上我们可以了解《笔谈》内容的概貌。另外,李氏分出的各类之间还有交叉现象,例如有的人事材料又包含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内容,从而更增大了它在科学史上的价值。

  《笔谈》记载了沈括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大量研究成果,这是他毕生从事科学活动的结晶,也是本书的精粹所在。

  沈括的研究活动是多方面的,因而他的成就也不局限于某一学科门类,几乎在自然科学的所有领域都有所建树,显示出他超群的才华。

  在天文学方面,沈括继承张衡等前辈科学家对日月的认识,正确指出日月的形状如弹丸,并由此解释了月亮发光和月蚀产生的原因(第130条)。为了更精确地观测天象,沈括在掌管司天监期间,对古代天象观测仪器——浑仪、漏壶、日晷,进行了大胆的改造,使它们的精度大大超过前代(第150条)。另外,他还记载了常州发生的一次星陨现象,考察出陨星的组成成分是铁。这一认识与现代科学分析是相吻合的(第340条)。

  在磁学方面,沈括观察了磁针的构造,指出用磁石磨针尖就能使铁针指南,是世界上有关人工磁化现象的最早记录。同时,他还第一个发现了磁偏角,这比西方哥伦布于1492年横渡大西洋观测到磁针偏侧现象早四百多年(第437条)。

  在数学研究领域,沈括也有很多杰出的成就,《笔谈》记载的“隙积术”和“会圆术”公式就是他享有盛誉的成果之一。“隙积术”是一种高阶等差级数的求和公式。“会圆术”则是一种求圆弧长的近似公式。沈括的研究成果为南宋数学家杨辉的“垛积术”研究和元代郭守敬创制《授时历》奠定了基础(第301条)。

  在物理光学方面,沈括注意到了凹面镜(阳燧)成像倒立的问题,并做了小孔成像的实验,用物体存在着“碍”(焦点)来解释这两类光学现象,发展了古代有关光学方面的理论(第44条)。他对凸面镜曲率进行研究,总结出镜面大小与曲率成反比例的关系(第327条)。他还对自己收藏的透光镜进行考察,发现了这种铜镜奇特的透光现象。沈括尽管还不能彻底解释铜镜透光的原理,但其解释为现代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第330条)。

  在地质学方面,沈括考察了雁荡山的特殊地貌,并把考察结果与陕北的土柱相类比,从而认识到水对地表的侵蚀作用(第433条)。看到太行山麓含有大量海生动物化石,他便推想这里原来可能是海滨,指出河流带走的泥沙到下游淤积成为平原,正确解释了华北平原的成因(第430条)。这些论断都比西方地质学家的发现早了数百年。难得的是,沈括的研究并不拘于表象的观察,而是从表象深入,进行合理的推断。他在延州看到古代的竹化石,由此推论古代延州气候一定温暖湿润,与宋时已有了较大的差异,显现了沈括善于思考的精神(第373条)。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石油并开发这一资源的国家。沈括在延州任上考察当地人采集石油的情形,收集石油烟炱,制造出质地优良的墨,开辟了石油利用的新途径。他把油液命名为“石油”,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第421条)。

  《笔谈》不只是描述了沈括多年的研究成果,而且还用大量篇幅记载与他同时代的科学家、艺术家的发明创造,反映了当时最新科学技术成就,因此《笔谈》也就成为了北宋科学技术史的汇编。

  首先,我们要提及最为人称道的活字印刷术。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源于宋代。宋代布衣(平民)毕昇研制胶泥活字,并创造了一套排版工艺程序。这是世界印刷技术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大大促进了世界文化发展。在宋代的文献资料中,只有《笔谈》详细地记载了毕昇的业绩,为我们留下了唯一的文字记录,使我们能够得知这一伟大发明的概貌(第307条)。

  金属冶炼在宋代是一种非常发达的手工业,那时已经掌握了多种冶炼技术,能制出不同规格的金属材料。沈括考察了磁州作坊的炼钢工艺,记载了团钢、百炼钢的冶炼方法(第56条)。青堂羌人善于制造“瘊子甲”,他们把坚铁经过冷锻,使厚度减少到原来的三分之一,以此来增强钢铁的硬度和韧性。沈括对这一冷锻技术给予了充分肯定(第333条)。宋代还大量利用信州的“苦泉水”(胆矾)提炼铜。这实际上是用铁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来的化学反应,是现代湿法冶金的雏形。它的生产情况也见于《笔谈》的记载(第455条)。

  宋代的航运极为发达,这就转而促进了造船业的兴盛。为了修补长达20丈的龙舟,在汴京设计建造了船坞(第561条)。为了改进河道通航条件,在真州运河上大量修建复闸,用它取代旧有的埭。这种复闸装置既增加了漕运数量,又减少了维修费用,在我国航运技术史上乃是一次重大革新(第213条)。复闸至今仍保留在内河航运中,例如长江葛洲坝船闸就是一座现代化复闸。

  除了以上内容,《笔谈》还大量记载了北宋时期的各类科技成就,例如苏州用围堤法修造长堤(第240条),陵州用“雨盘”制伏盐井毒气(第224条),解州盐池掺和淡水晒盐(第50条),汴河上修斗门引水淤田(第429条),条目众多,不一而足。只要是在当时有利于生产、造福于社会的各项成就,大多可以在本书中找到记载,从中也显示了沈括经世济民的科技思想。

  在反映宋代科技成就的时候,沈括还能够摆脱世俗偏见的束缚,对下层人民的智慧有一定认识,记载了较多地位低贱者的发明创造。除了前面论及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昇以外,沈括还多次赞扬卫朴在天文历算方面的卓越才干,记载他修撰《奉元历》的精确性和速算技巧(第139、308条)。喻皓是一位技艺高超的木工匠人,他有精湛的木工建筑技术,并写成了专著《木经》。他的事迹也记载于书中(第299、312条)。黄河决堤是我国历代社会的最大水患,水工高超分析了抢险用的“埽”的弊端,提出分节压埽的建议。尽管这一建议遭到主管官吏、老水工的反对,但事实证明只有这种短埽才能堵住堤决(第207条)。在以上各条中,沈括都用了赞扬的口吻记述人民在社会生产中的光辉业绩,对他们的创造力予以充分肯定。

  《笔谈》以如此大量的篇幅记载了自然科学诸方面的成就,因而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受到中外学者的交口称赞。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称沈括为“中国数学家的模范人物或理想人物”,认为像他这样多才多艺的人物,“在全世界数学史上找不到,唯有中国出了这么一个”。李约瑟博士则把《笔谈》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这些赞誉,符合史实,并非溢美。

  除了自然科学的成就外,《笔谈》在人文科学方面的成就也不容低估。这部分内容在书中同样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沈括曾一度管理国家财政,接触到了宋代社会大量的经济问题,并在《笔谈》中留下了重要的记载。他评价唐代刘晏实施的籴粮法,对此极为赞赏,并行之于东南地区(第192条)。垫钱法是唐五代至宋推行的一种重要货币制度,有关它的内容也可以从书中查到(第78条)。至于北宋时代的一些财政措施,如盐课、茶利、铸钱额、岁运上供米、吏禄支出等等,《笔谈》都一一记载了确切数字,为研究宋代社会经济提供了比较完整的参考资料。

  沈括对音乐有精湛的研究,《笔谈》保存的《乐律》二卷,至今仍然是我国音乐史研究的重要文献。他分析古乐钟制成扁形的原因,是要排除乐音的拍频干扰,使其节奏清晰(第536条)。他还记载了“胡乐”传入中国的史实。羯鼓、柘枝舞、胡部乐都是源于西域的音乐艺术,自传入汉族地区后,为汉民族文化所吸收,成为唐宋时期人们喜爱的艺术(第86、94条)。这些记载都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

  沈括还是一位造诣精深的文学家、艺术鉴赏家,《笔谈》在这些方面也有相当精彩的论述。他记载欧阳修收藏的一幅牡丹花图,人们可以从花卉、动物的神态准确地把握画的内涵,这反映了宋代美术鉴赏的一大原则——以精细不苟的写实反映现实(第278条)。他认为书法的精髓重在创新,倘若因袭前人,那只能是“奴书”,而创新又必须建立在法度之上(第564条)。他记下了穆修与张景讨论句式优劣的佚事,反映了宋初一批散文家崇尚平易简洁的文章风格(第257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记录了王子韶“右文说”的内容。“右文说”是文字学研究的一次重要突破,它从语音的联系探求词义的系统性,乃是现代语源学研究的滥觞。《笔谈》这一记载为汉语史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笔谈》的内容除了反映宋代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巨大成就以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的侧面,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的社会现实和矛盾斗争。这些记载常常显示出沈括思想的进步性,有的甚至可以弥补文献的缺漏,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笔谈》记载了少量北宋人民的揭竿而起,如李顺起事、廖恩起事,揭露了一些重大的历史真相。李顺在蜀中起事,提出“均贫富”的政治主张。军民军纪严明,所向披靡,极大地震撼了赵末王朝在蜀中的统治。李顺也深受百姓拥戴,起事失败后他竟能脱逃三十余年(第473条)。沈括的记载为研究李顺起事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笔谈》还敢于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对官僚政治的腐败、百姓的疾苦有极大感慨。李溥任江淮发运使,用大船装载财宝入京行贿,又借进奉茶纲为名,大肆贪污自肥(第396条)。宋代官吏没有固定俸禄,以受赇为生,有人因此而致富(第218条)。更有甚者,某些军阀专横残暴,嗜杀成性。王金共盘踞陕州,曾一次杀戮18个画工(第297条);曹翰攻入江州,大杀无辜百姓,以致城无遗类(第470条)。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而沈括所持的谴责态度也跃然见于笔端。

  与上述内容相反,《笔谈》对一大批忧国忧民、勤于为政的名臣良吏予以充分肯定和赞扬。范仲淹在杭州任上遇到严重饥荒,千方百计调集国家、私人财力救灾,既解决了灾民的赈济问题,又为社会做了善事(第204条)。陈述古巧妙地利用罪犯的畏惧心理,制造一种神秘气氛,迫使罪犯自我暴露,整个情节充满传奇色彩(第242条)。狄青平定广西侬智高叛乱,利用节日时机制造假象迷惑敌人,乘其不备夺取昆仑关,表现出他高超的智谋(第288条)。陵州推官杨佐创制“雨盘”制伏盐井毒气,保证了盐井的修复(第224条)。诸如此类的记载在书中有很多,它们为我们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栩栩风采,从中也透露出沈括的政治思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概括了解《笔谈》所具有的辉煌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成就已经达到了完美无缺的境地。正好相反,沈括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具有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治学方法,因而在《笔谈》中常常表现出瑕瑜并存的现象。他叙述某一自然现象的时候,往往却推导出荒谬的结论。例如他描述暴雷袭击的情形,由此得出世界万物不可穷知的结论(第347条)。又如他分析日月的形状,最终用日月“有形无质”的错误说法来解释它们不相撞的原因(第130条)。在反映社会现实方面,他更囿于自身的偏见,经常宣扬神奇怪异、因果报应的谬说。例如曹翰屠江州,是由于朝廷赦令在途中遇风延误,因此江州百姓枉死乃是命中注定(第470条);而王方贽的子孙官宦显达,是因为他减免两浙赋税,于民有恩(第166条)。至于对人民的反抗活动,他则斥之为盗匪。对此,我们就不一一论及了。

  在距今九百多年的中世纪,我国能够出现沈括这样一位科技天才,有《笔谈》这样一本博大精深的名著问世,这标志着我国在历史上曾经处于世界科技的先进行列。沈括的丰硕成就也绝非偶然所得。除了宋代社会为孕育这位科学巨匠提供了肥田沃土以外,沈括自身具有的刻苦钻研精神和开拓革新思想是他成功的主要因素。沈括有一种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他博览群书,注重实地考察,研究面极广,这就使他能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他具有开拓革新思想,敢于提倡新说,不墨守成规,使他在科学研究上充满巨大的创造力。

  沈括为我们留下了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继承的。事实上,《笔谈》作为科技文化园苑中的一朵奇葩,其影响已经不限于中国,而早就成为了世界各国科学家、史学家所重视的研究对象。梦溪园里的科学家——沈括

  沈括,字存中,生于北宋仁宗天圣九年,卒于宋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31—1095年),浙江钱塘县(今杭州市)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兼医学家,同时对天文、数学、历法、地理、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等各门学科都很有研究。“博学淹贯、无所不通、于医尤精”是历代史学家对他的评价。《京口耆旧传》称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

  沈括生于官宦之家,祖父和父亲沈周都曾任大理寺丞,外曾祖父曾任刑部尚书,外公许仲容曾任太子洗马,二舅许洞是进士,也是军事名著《虎钤经》的作者,这样的家族背景对他有很大的影响,他自幼勤奋好学,在母亲的指导下,14岁就读完了家中的藏书。后来跟随父亲到福建泉州、江苏润州、四川简州和京城开封等地,使他对当时的人民生活和社会环境有所了解,增长了不少见闻,在《梦溪笔谈》中有许多记录就是来自这一时期。12岁时,沈周在泉州为他聘请老师,启发他对礼乐制度的兴趣,他18岁到南京后又对医学产生兴趣。

  皇佑三年,沈周去世,三年后沈括继承父职成为沭阳主簿。在这段期间,他担任过东海县令、宁国县令,平定海州之乱,整治沭水、芜湖。嘉佑八年,沈括登进士第,于次年任扬州司理参军。

  治平三年,沈括入京任昭文馆编校,开始研究天文和历法。熙宁五年,他被任命为兼提举司天监,正式主持修历工作,他推荐专精于历算的民间人士卫朴参与校新历的工作,于治平八年修成《奉元历》。他在编历时发现司天监和翰林天文院所用的浑仪、浮漏和圭表准确度有问题,在详加研究后他发表《浑仪议》、《浮漏议》、《景表议》和《熙宁晷漏》等文,修订了这些天文仪器的误差。他因为制造新观象仪的功绩,随即在熙宁七年升迁为右正言(八品官,担任的工作是谏诤之职)、司天秋官正(正五品上的官职,相当于国家天文台的专员)。

  熙宁年间王安石推行新法,沈括也投入这项改革行动中,在王安石的保举下,他于熙宁六年出访两浙,并于两浙推行保甲法和青苗法。熙宁七年沈括任河北西路察访使,于次月再兼任判军器监,他任此职位两年,在这期间他攻读兵书,精心研究城防、阵法、兵车、兵器、战略战术等军事问题,撰写了讨论军队战术的《重定九军阵法》,而为了建立更有效的城防制度,他又写了《修城法式条约》一书。同时,沈括对弓弩、甲冑和刀枪等武器的制造也有深入的研究,并提高了兵器和装备的质量。熙宁八年他被任命为权发遣三司使,掌管邦国财用大计,在盐钞、钱币、役法等财政事务上贡献良多。沈括于熙宁七年十一月出使辽国,由于对敌情的认识,他于次年三月上奏揭发辽国争地无据的事实,并于次年闰四月再度使辽,六月归国时,完成《使契丹图钞》。

  沈括于元丰三年六月转任鄜延路经略担任军事将领。元丰四年,西夏引兵来犯,沈括率兵克强敌7万。但随即因徐禧专擅,执意兴建永乐城,西夏遂发兵30万围永乐,以8万名兵士袭击沈括所驻防的绥德。沈括虽然以一万之众力克强敌,但最终还是因为没保住永乐城,被责以“措置乖方”,降为团练副使。

  元佑元年,沈括重游润州,惊觉此地乃是在他壮年时,经常在他梦中出现的地方,因此决定定居于此,并建造梦溪园。由于已淡出官场,他便致力于《梦溪笔谈》一书的撰写。由于沈括在宦途之中累积了相当丰富的阅历,他在书中记述了自己一生的重要见闻,《梦溪笔谈》于是成为了解北宋科学发展的重要史籍。

  沈括的著作颇多,他所著的诗文,在南宋时经编成《长兴集》四十一卷,今残存十九卷。他的主要著作有:科学名著《梦溪笔谈》二十六卷、《补笔谈》三卷、《续笔谈》一卷、医学著作《苏沈良方》十五卷、《图画歌》、《乙卯入国奏请并别录》、农学著作《忘怀录》。

  沈括博学多才,在《梦溪笔谈》一书中可以略见其梗概。1985年镇江市重建沈括的梦溪园,借此凭吊这位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科学家。《梦溪笔谈》中的科学研究“曾梦至一处,登小山,花木如覆锦,山之下有水,澄澈极目,而乔木翳其上。”这是沈括在三十多岁时做的梦,梦中的他很高兴地想要在那里定居下来,后来他几乎每年都会梦到那个地方,“习之如平生之游”。十多年后,他被贬官到宣城,有个叫“无外”的道士对他说,在“京口山川之胜”处,有人要卖一块地,要价三十多万,没看过那块地的沈括竟然花钱买了下来。又过了几年,在沈括贬谪之际,路过京口,就顺便去看看当年道士替他买下的地。一看之下,他大吃一惊,因为这块地竟然与他梦中所游之处一模一样!沈括长叹:“吾缘在是矣。”于是他放弃其他的住所,在这里定居下来。“筑室于京口之陲,巨木蓊然,水出峡中,停萦杳绕,环地之一偏者,目之‘梦溪’。”他在此整理撰写他一生的研究发现,这个神奇的故事,就是中国科学史上赫赫有名的《梦溪笔谈》的由来。

  《梦溪笔谈》虽称为“笔谈”,其实是一部内容相当丰富的学术著作、百科全书。二十六卷的《梦溪笔谈》共分为十七门: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全书所论及之科学技术内容极为广泛,据英国专门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权威李约瑟博士统计,书中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条文共有207条,占全书的三分之一。人文科学方面包括文学、音乐、史学、政治、艺术、书画等,自然科学方面包括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天文、医学、气象、医药和技艺等。李约瑟博士认为《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坐标。在他的名著《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一书中,处处以《梦溪笔谈》作为评论对比的标准。

  在科学的各个领域里,沈括都有卓越的成就,其中很多发现都超越西方数百年。在磁学方面,沈括观察了磁针的构造,指出用磁石磨针尖就能使铁针指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磁化现象记录。同时,他也是第一个发现磁偏角的人,这比哥伦布在1492年横渡大西洋时,观测到磁针偏侧的现象早了四百多年。数学方面,他创造的“隙积术”和“会圆术”,为后世数学领域中,球面三角学和高阶等差级数奠定了基础。

  在地质学方面,他看到山西太行山麓中夹有海生动物的化石,因而推想此地原本可能是海滨,他指出河流所带走的泥沙到了下游淤积而成为平原,正确解释了华北平原的成因。他还考察了雁荡山的特殊地貌,并把考察结果与陕北的土柱做比较,进而认识到地表的侵蚀作用。这些论断都比西方地质学家的发现早了数百年。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石油并开发此资源的国家。沈括在延州任职时,考察当地人采集石油的情形,还收集石油烟炱,制造出质地优良的墨,开辟了石油利用的新途径。他把油液命名为“石油”,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关于陨石,由于古人缺乏科学知识,因此总是将它当成天降灾祸,但沈括完全摒弃了那些迷信之说,对陨星的出现、坠落,以及被发掘出来的全部过程作了如实的记载,详细地描述了它的火光、温度、形状、比重,文中提到陨石颜色如铁,重量也和铁一样,可见那是“铁质陨石”。“铁质陨石”是陨石的一种,其他还有两种,称为“石质陨石”和“半铁质陨石”。这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中对陨石成分的首次文字记录,与现代对陨石成分的认识是相吻合的。

  在《梦溪笔谈》中,有这么一段记事:“治平中,泽州人家穿井,土中见一物,蜿蜒如龙蛇状,畏之不敢触。久之,见其不动,试摸之,乃石也。村民无知,遂碎之。时程伯纯为晋城令,求得一段,鳞甲皆如生物。盖蛇蜃所化,如石蟹之类。”这是爬虫类化石的发现,由记载可知其形状如龙蛇,有鳞甲,有可能就是古代巨蛇的化石,可惜当时的人们不知道“化石”可以用来研究古生物的生态,反而将它击碎,损失了一项考古材料实在是相当可惜。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宋代平民毕昇研制胶泥活字,并创造了一套排版工艺程序。这是世界印刷技术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大大促进了世界文化发展。但是这项伟大的发明,在宋代的文献资料中,就只有《梦溪笔谈》详细地记载了毕昇的功绩,留下了唯一的文字记录,使后世能够得知这一伟大发明的概貌,这都是因为沈括对民间工匠的发明充满极大的兴趣。

  过去的学者多少都较集中在研究《梦溪笔谈》的“科学成就”上,相对而言,沈括其他方面的研究与思想就常常被忽视与贬抑,甚至还曾被批评说:“沈括的宿命论思想是很浓厚的。‘神奇’、‘异事’两卷里,大部分被神秘主义的色彩所笼罩,在其他各卷中,宿命论的幽魂也常常套了各种罩袍爬出来。”然而在当时的社会里,并没有明确的迷信与科学的分别。沈括观察和描述事物非常细致、具体、准确,他的记事描述并没有封建时代一般文人虚词浮夸的坏习惯。因此,通过他的记述,我们能够明确地判断出他那个时期的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水平。例如沈括对雷电、海市蜃楼、龙卷风、地震以及陨石等自然现象的记载,非常细腻翔实且生动,使人们读起来仿佛身临其境。如果我们相信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一部真实的记录文献,就该相信其文字的真实性,而不是戴着科学的眼镜,狭隘地评论记事中与现今科学不符的地方。详细研究过整本笔记的专家们曾肯定地表示,《梦溪笔谈》可不是神怪笔记,沈括更是从不妄言,否则,《梦溪笔谈》不会受李约瑟博士如此重视,并称沈括是中国科学史上最特别的人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