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对于抚顺城被攻陷表现出相当的惊愕和高度的重视。为了保住辽东,挽回自己天朝上国的面子,在与朝廷众臣仔细商议之后,他决定对努尔哈赤大举用兵。负责全权规划此次行动的是辽东经略杨镐,公元1618年六月,杨镐前往山海关调兵,蓟门、宣州、大同、山东等地以及朝鲜援军云集辽东,号称四十七万大军。指挥这支军队的除杨镐外,还有蓟辽总督汪可受、巡抚周永春、巡按陈王庭等,但这些人要么是只会纸上谈兵,要么是只善于官场斡旋而不善于建功立业,几经讨论之后,他们以辽阳、广宁为根本驻地,兵分三路,围击努尔哈赤。
第二年初,明军与后金已经陷入了对抗状态。努尔哈赤对明军的大举来袭并没有感到惊慌,在清楚地分析了形势之后,他一面派大贝勒代善率领五千兵马驻守扎喀关,抵御明军的进攻,一面亲统大军乘虚出征支援明军的叶赫部。在获得节节胜利之后,叶赫部的锐气被大大挫伤,努尔哈赤这才转而对付明军。
自从明朝发兵以来,努尔哈赤一直在密切地注视着他们的动向。他估计明军长线作战、大举进犯,必然是希望速战速决,但他们的后勤补给肯定不能支持长久战,针对这个弱点,他开始做长久防御、坚壁固守的准备。
二月,后金派出一万五千人的分队,到萨尔浒山上筑城,建立防御重地,并派骑兵前去保卫。努尔哈赤认为明军主力实际上不是杨镐的组合军,而是从抚顺而来的,由杜松率领的三万西路大军。他认为在总体实力上,他明显不是明军的对手,但自己的优势在于能够有针对性地集中力量、各个歼灭。因此他制订了“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方针,准备集中优势兵力打击主力明军,然后再将其余的乌合之众各个击破。
杜松率领着军队出了抚顺城,几天后就占驻战略要地萨尔浒,本来他在战略上占有优势,但由于贪功冒进而犯了致命的错误。他不听劝告,独断专行,放弃了在军事要地萨尔浒与后金军对抗的机会,主动进攻挑衅,又亲率一万人攻打附近的界凡城,兵力再次分散,给了努尔哈赤以可乘之机。努尔哈赤亲率六旗四万兵力包围萨尔浒山,命儿子代善、皇太极率二旗兵力在界凡城迎击明军。之后,努尔哈赤的八旗兵向萨尔浒山发起猛烈攻击,不适气候和不熟悉地理环境的明军顿时乱作一团,纷纷西逃,结果在得力阿哈一带全军被歼,总指挥杜松等将领也都战死。八旗兵在萨尔浒山取得速胜后,奋勇打击其他三路明军。不久之后,来犯明军除李如柏指挥的南路军逃往沈阳之外,其余三路大军全部为八旗兵各个击破。
在这次大规模的战役中,努尔哈赤率领的后金军以少胜多,还用最小的牺牲取得了最大的胜利,这完全得力于努尔哈赤的沉着应战和指挥得当。他善于乘敌军易将时歼灭敌人。萨尔浒之战明军失败后,明廷改派熊廷弼为辽东经略,努尔哈赤便按兵不动,蓄势以待,静观其变。等到明廷罢免熊廷弼,以袁应泰取而代之的时候,努尔哈赤便乘乱发起沈辽之战,大获全胜。在这次战役之后,努尔哈赤扩充了自己的力量,后金的兵员数量达到了二十万,军事实力第一次能够与明军势均力敌。这次战役的另一个重大意义是打退了明朝的进攻,为努尔哈赤的发展争取到了时间和安定的环境。战后的努尔哈赤立即开始在临近明边界的地方屯田驻军,移民筑城,时时的骚扰明朝边防,而明朝在战役后却元气大伤,只能是消极应对,再没有能力轻言大军讨伐。在萨尔浒战役之后,明朝与后金的攻守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努尔哈赤由守势转为攻势,更加增强了进军中原、颠覆明朝的决心和信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