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3期
教材:从“多本化”走向“多样化”
作者:李建平
该教材中“桥梁的应力”一节,第一段用生动的文字和图片描述桥梁在汽车经过时弯曲的现象;第二段是学生活动:观察橡皮“桥梁”的弯曲现象;第三段介绍压力的知识;第四段要学生做简单的定性实验,比较不同材料的抗压性能;第五段要学生讨论学校附近的桥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第六段介绍张力的知识;第七段要学生做定性实验比较不同材料的伸张性能;第八段要学生讨论什么材料适合做吊桥;第九段对前面介绍的知识以及实验和讨论做一个小结;第十段要学生讨论楼房的阳台受到什么样的压力和张力。全书既有叙述,又有问题、讨论、活动、总结、应用等,可以明显地看出,所有表达方式都是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按照探究的思路展开的。虽然没有标出探究性活动的字样,但实际上既展示了探究的方法过程,又配合探究的需要向学生介绍了相关的知识。
专家强调,过于呆板、单调的陈述会让学生感到乏味,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教科书的语言应尽量生动活泼,贴近学生,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喜欢去读。但教科书还必须保持一定的严肃性和准确性,不能为了追求辞藻的华丽而不顾及内容。比如,有的送审的教科书立项材料,第一章标题为“秋天到了……”,下面的各节标题依次为“秋天如画、聆听秋天、秋天的气息”等,乍一看,根本想不到这是一本《科学》教科书,还以为是一本散文集。
当然,教科书除了文字之外,还需要有必要的插图和照片,特别是一些高质量的照片。但是,插图和照片不能过多,不能与教学活动的主题毫不相关。此外,教科书是其他多媒体材料的龙头,穿针引线,在适当的时候把适合的多媒体材料引进来,发挥他们的作用,用文字的形式对多媒体材料的内容进行补充、归纳和提高,教科书要有意识地为多媒体的使用留有空间,多媒体的材料也应该配合教科书,发挥印制媒介所不能具备的特长,或展示历史与自然的实现,或演绎优美的文学作品,或示范准确的发音和朗读,等等。
过分强调教科书的学术性和权威性是不妥当的,但也不应该否认教科书的学术性和一定程度的权威性。专家认为,不应将教科书等同于一般的普及性读物,不能把未经证实或充分论证的,以至错误的传闻、观点、概念和理论当成是科学和正确的东西编进教科书,更不应当把教科书编得过分花哨。对于学生来说,教科书是一种典范,因而应该是精品,应该强调规范。无论是文字表述、插图、版面设计、印刷质量等等,都应该是精品,都应该合乎规范,任何马虎、疏忽或是失误都是不应该的。
责编:唐河插图:陈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