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9期

携手共圆“新教育”之梦

作者:储昌楼




  ○实际上我刚才讲了,我们要和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我们的实验明确提出实验学校所有的孩子在学习期间必须读满一百本书,所有的老师必须读满一百本书,真正做到这一点才是我们理想的实验学校。可以说没有一个实验是这样钟情于读书的。读书是为师生打下精神的底子。如何让精神健康发育?每个时代的崇高的精神都是凝聚在这个时代的巨匠的著作中,要让人类的文明能够延续下去,那些重要的阶段就不能跳越,因为跳越了就中断,中断了精神发育就会受到影响,这就要有系统地读书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讲没有读书就没有教育,一个学校可以没有老师但是不能没有书,这话可能有点绝对,但这话绝对是真理。所以选择最好的东西给孩子给教师这是一门科学。我们在今年将正式推出我们的“新世纪教育文库”,小学生一百本,中学生一百本,教师一百本,给我们实验学校率先开始尝试。当然我们是推荐,你最后读哪些,决定权在学校。在小学我们希望有二三十本书是孩子们一定要读的,其他的书可以选读,但是你的阅读总量不要低于一百本书,其中有一本书要求是背诵的,那是我请张中行先生来审定的《中华经典诵读本》,我们把中国古代的诗词,散文,名篇,名人名言,精选了一本书,希望所有的孩子把他背诵。中国的蒙学、启蒙教育里面许多好东西我们都把他跟传统的糟粕一起倒掉了,很可惜,我们应该继承创新。在中学我们也要求读一百本书,中学生要背诵一本《英文名篇诵读本》,我们把英语世界里好的一些谚语,好的名人名言,好的演讲,好的散文,好的诗歌也编成一本诵读本。我觉得一个孩子如果在基础教育阶段把这两本书背熟了,他会打下比较良好的中西方文化的基础,然后他把这些经典著作都去读了,对他一辈子都会有用。读书首先是种意识,时间是挤出来的,学校的课程可以压缩,可以调整,也可以开读书课程。读书还在于科学组织,我们现在不仅仅提出我们的书目,我们还与实验学校一起积极探索读书的活动方式,创造读书的有效方法。昆山的柏庐小学就是实验“中华经典名篇诵读本”诵背,营造书香校园的一个代表,他们在实验中创造了很多行之有效的读书活动,老师和孩子在读书活动中激发了无限的热情与创造的活力,也呈现了发展的潜力。
  2.倡导师生同写日记
  △有人说新教育实验最鲜明的举措就是日记教育。现在学生和老师的负担都比较重,尤其是语文老师,不仅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还要批那么多的学生日记,更何况自己还要写日记。请问您为什么要提倡师生同写日记?
  ○我倡导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日记的过程当中,来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师生超越自我。日记是我找到的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方法。教育在线成立以后,我就开了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如果你想成功到我这里投保,惟一的条件就是每天写一篇日记。我们的老师如果每天坚持写一篇日记,一篇小的千字文,或者字数再少些也没有关系,写十年就是3650篇,就有三百多万字了。怎么可能不成功?参加实验的江苏盐城张向阳老师是一个普通的农村老师,以前没有发表过一篇文章,上网4个月,到现在已经在教育在线上写了数十万字,在包括《人民教育》等媒体上发表了四十多篇文章。当然我们写日记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表,或者不仅仅是为了发表。事实上,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们在写日记的时候能够自己和自己对话,我觉得自己和自己对话,是一个人成长的一个重要法宝。一个人不能总处在外在的压力、外在的要求下,一个人只有找到自我成长的途径,他才能有持续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写日记,不仅文笔更加流畅,不仅文字变得更美了更漂亮了,关键是他们学会了道德的长跑,学会了意志的磨练、学会了自我的检点、自我的激励。中小学老师,我是不大主张去进行对他们而言比较遥远的理论探讨,绝大部分的老师的科研可以是日记的形式,随笔的形式。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是大教育家,他们的主要作品就是教育随笔。
  为什么我强调师生共同去做?因为我觉得,如果没有教师自身的榜样激励,很难让孩子真正热爱读书、热爱写作。日记就是相互影响,相互成长的。我们的“教育在线”一大批的老师都是坚持开自己的专栏,坚持在网上写日记并及时上传学生的日记。应该说我真的听到了花开的声音,我真的看到了花开的过程。有个实验学校主要做日记的实验,校长说仅仅做了一段时间,就已经感觉到老师们的精神状态不一样。老师变得更加有心、更加有精神、更加主动了。实验学校老师对我说:过去孩子们都讨厌写日记,现在都不讨厌了,以前写东西都是像挤牙膏一样,现在都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我讲,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是文字的精灵,是丰富的情感,是思想的火花。学生如此,教师如此,日记教育就是有它神奇的魅力,我们就是要通过新教育实验,让更多的学生、老师来领略这神奇,来展示这魅力。
  3.聆听窗外的声音
  △长期以来,我们的老师和孩子们实际上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校园里生活。尤其是我们的学生,他们虽然也接触世界,但是他们所接触的世界是没有经过选择的世界,是杂乱的世界,他们听到的声音却是有选择的声音,甚至是单一的声音。这是否就是您强调新教育实验要重视聆听窗外的声音的原因?
  ○是呀,学生所听到的声音主要就是我们老师和家长的声音,听得最多的就是好好学习,考试拿好分数,争取上好学校,将来找好工作。所以,我们经常开玩笑说: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去抢饭碗的。但是饭碗本身又是有限的,到最后又归结到了教育。创业的冲动、创业的激情都要靠什么呢?很大程度上都要靠窗外的声音去呼唤。因为我们的老师,绝大部分的老师也没有创业的经历,所以要教孩子们创业的经历就勉为其难。于是,我提出要让孩子们听窗外的声音,开展学校报告会活动,充分利用校外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社会,激发学生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创造的激情。要把社会的名流、企业家请到学校做报告,让学生有目的地接触社会,让学生多通道地听到成功的声音。我们也提一个大致的指标,就是一个孩子在校期间要听100场报告。请了经理们再请些艺术家,听他们讲讲艺术人生。孩子们听报告可能比听课堂中的讲课更感兴趣,这么多的报告中总有一个故事能够打动孩子,某一个报告就可以改变某一个孩子或者某几个孩子的命运。人在旅途是需要路标的,生活在一个没有榜样的世界里人很难有精神。书本中的资源还不够,校园内的资源还不够,我们要重视用好校外的资源,给孩子们更多的启迪与思考,更多的借鉴与选择。我们正在构划建立一个校外报告系列录像资料,好的东西实验学校共同分享。学生要听报告,教师也应该一起参与聆听。当然,学校更要创造条件让教师听到专家、学者、名师的专题讲座,让教师们拓宽视野,让教师们感受激情,让教师们学有榜样。惟有打开校门,走出封闭,让师生们领略更多的精彩,学校才能成为让师生成长发展的动感地带。
  4.熟练运用双语
  △我注意到“六大行动”中有些项目具有一定的争议性。有些人认为有很多中国人一辈子都是走不出国门,尤其是偏远的乡村,外语教学对他们几乎是遥不可及,如果进行双语教学实验,这不是加高了新教育实验的门坎吗?
  ○其实我们对实验学校的要求,是至少参加两项以上的主体项目,有一定的可选择性。当然,有条件的学校最好是全面实验。还必须强调的,就是为什么不提双语教学实验,而提熟练运用双语呢?这其实表明了我们对双语教学的目标观,熟练运用双语就是开展中英文听说活动,培养学生讲一口流利的英文与中文,培养学生具备终生受益的口头表达能力。母语表达是一个基本的要求,而国际化背景下,英语已经成为全球通用语言,为了将来的发展也是应该掌握的。掌握语言不是仅仅僵化地学些词汇、语法,机械地在试卷上操作完成。其实比这更重要更务实的是培养双语的应用能力,基本一条就是会讲话,能交流。讲话是一个人终生有用的东西,是一个人展示才华的能力,是征服别人的基本能力,是引起别人关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本领。首先要讲好中文,可现在我们不重视培养孩子们的说话能力,于是造成了一代的失语症。除了把课堂上的话语权还给学生之外,还要在课堂外给他们空间,给他们舞台。可以创立学生论坛,让学生自己开报告会,让学生自己开发布会,让学生自己开辩论会,一定要有学生说话的地方。有了地方还不够,还要指导孩子学会表达,比如要求孩子们说话不要畏首畏尾,勇于表达,清楚表达。中文如此,英文也同样如此。我们希望在实验学校中有—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的环境。英语的教育,我们不主张系统的、语法的教育,而是主张生活化的英语,让孩子能够开口的英语,能够交际的英语。重在应用,重在表达,这是我们双语教学的总的指导思想,并期望通过实验工作使我们的学生、老师掌握表达的工具、技巧,打开交际、沟通的大门,拥有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的空间。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