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0期
健康,也是教师素质
作者:宋忠志 卢 青
建议与期望
给教师创设宽松的工作空间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现代教育的急剧变革,对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教师在工作中却承受着越来越重的身心负担。如果教师的健康状况不佳,就很难有愉悦的心情参与教改的各项活动,就很难潜心研究教材教法,素质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而长期以来,在为中小学生“减负”的一片呼声中,却很少听到为教师减负的声音。教师的身心健康没有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人们常常把教师比做蜡烛,“照亮了他人,燃烧了自己”。在许多文艺影视作品中教师也经常被描写成过度疲劳、身心憔悴的形象,有的甚至由于劳累过度而过早地离开了人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必须修正传统中的教师职业形象,必须将无私奉献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和生活态度紧密结合起来,注意劳逸结合,重视教师的身心素质提高。我们同样希望教师健康问题能引起社会、宣传媒体更为广泛的关注,如同目前对学生素质教育等改革问题的关注一样。
“给老师一个宽松的工作空间”是继给学生减负之后的又一个“减负工程”。这是形成教师健康观念必不可少的、学校整体性工作的一部分。然而,从某种程度说,又是非学校可以单方面解决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实现。
教师自身需要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工作与生活、紧张与放松等生活节奏的协调配合;是健康的生理与心理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健康生活方式包括以下主要内容:生活节奏要有规律,全面均衡营养,适度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简单地说就是,“管住一张嘴,迈开两条腿;若要想长寿,切莫多忧虑”。
教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体育锻炼对体质的增强,生理功能的促进和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特殊的效应,同时也可以对预防各种疾病、治疗慢性病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只有把体育锻炼融入生活中去,使之成为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才能有效地改善健康现状。那么,教师如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呢?
根据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应从日常生活中习惯性的行为开始,逐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如果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的体育运动,其中有10分钟的心率在130次左右,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合理营养
1997年4月,中国营养学会根据当时我国营养学的发展和实际情况,吸收国外的经验,提出了我国居民膳食指南。它强调合理营养、平衡膳食以促进健康,其要点为: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和薯类;每天吃奶类、豆类及其制品;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少吃肥肉和荤油;食量与体力活动相适应,保持适宜体重;吃清淡少盐的食物。
●戒除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一是戒烟。在各种癌症发病率中,肺癌居首,占死亡总数的70%,而在肺癌死亡者,有60.3% 的人是吸烟者。吸烟患肺癌的危险度为50%~90%。目前肺癌的死亡率正以每年4.5%的速度增长。
二是饮酒不可过量。适量饮酒,可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过量则有百害而无一利。它可致人的中枢神经由兴奋到抑制,增加肝脏负担。
三是顺应生物钟的运转规律作息、进食,工作与休息时间相对地稳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校应加强教师健康教育,为教师提供锻炼的时间与条件,切实关心教师的健康
教师的工作特点,因其繁杂零散而不易相对集中。因此,学校应该尽早在教师中进行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教师的自我保健意识,普及科学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总体健康水平。要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部环境,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学校或工会组织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引导,建立鼓励健身的奖励机制,从制度上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促使教师从根本上重视锻炼、关注自身的健康。同时针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开展心理测验与调查,联合社会机构开展教师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营造有利于保持教师心理健康、不断地进行自我调适的内部环境;推行人性化管理等。有关专家呼吁,针对教师产生的不良心理问题,当务之急是学校要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办面向教师的心理健康咨询,定期不定期地为在职的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测试。
(未知荐自《北京教育》2003年第5期)
责编:龚凉冰插图:刘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