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0期
健康,也是教师素质
作者:宋忠志 卢 青
令人堪忧的教师健康现状
现状一:英年早逝
38岁的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助理胡可心因患肝癌于2001年底病逝,人们无不为这位风华正茂的青年科学家扼腕叹息。其实胡可心只是众多为工作失去健康乃至生命的教师中的一位。据某项调查显示,在我国,“英年早逝”的悲剧大都发生在45~55岁年龄段的中年知识分子身上。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只有53岁,比全国平均寿命低17岁,中年知识分子死亡率超过老年人的两倍。
北京一份追踪了10年的知识分子健康状况调查显示: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8.52岁降至53.34岁,比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的北京市平均寿命75.73岁低22.39岁。
现状二:多数教师具有多年的职业病
教师,一个特殊的群体;教师职业,一个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于一体的职业,其工作时间远远大于每天8小时。他们关心学生、关心家人、关心同事,却极少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于是,人到中年就不同程度地患上种种职业病。
据一项调查显示,教师由于每天靠声音和粉笔跟学生打交道,长时间坐着批改作业或备课,加之工作压力较大,因此极易患职业病。在教师的职业病中,患病率排在前两位的为咽喉炎、脊椎病。
现状三:近七成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
随着人类对疾病认识的深化,国际上已经将持续和症状突出的“亚健康”状态作为一种疾病来对待。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其正式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症(CFS)。患此症严重者可能进入“过劳死”的预备军。“亚健康”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是非病非健康的过渡状态。判断是否患了CFS,主要从诊断标准、症状标准和体征标准来确定,其中患者的症状标准主要有:体力或心理负荷过重引起的不易解除的疲劳,没有明确原因的肌肉无力,失眠症状普遍存在或有多梦和早醒,头昏或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或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肩背部不适,心情抑郁焦虑或紧张恐惧,兴趣减退或丧失,性功能减退等等。
据《京华时报》(2002-12-19)“2002年健康盘点”等资料显示:在处于“亚健康”的国人中,近70%是知识分子。与广东省教育工会组织的对全省19所高校8417名教师调查得出的有关数据惊人地相似:“大约10%的人处于基本健康状态,20%的人处于各种疾病状态,剩下约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师“亚健康”人群中,有约1/3处于重度亚健康,即疾病的边缘状态。但近一半的教师还没有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许多教师因此在“亚健康”的沼泽里越陷越深,最后失去健康乃至生命。
现状四:教师的心理障碍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有心理障碍的教师是培养不出身心健康的学生的。不久前,中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采用国际公认的“SCL-90心理健康量表”这一工具,由心理学专业人士对某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有51.23%的教师或多或少地存在心理问题。教师的心理问题症状主要表现为抑郁、精神不振、焦虑、过分担心、有说不出原因的不安感、夜间无法入睡等。
对现状的反思
教师工作强度较大
首先,中小学教师每周15节课、每节课40~45分钟,在每天的教学过程中,平均要站立不少于2个小时,且不计在黑板前、课堂中的来回走动,及课前、课后回答学生的提问等;其次,备课、批阅作业、查阅资料等伏案工作时间每天一般不少于3.5小时;第三,要与学生谈话、组织各种活动,还要参加学校或相关部门组织的的各种会议,如全体教师会、年级组会、教研组会、课题组会、班主任会等。因此,许多教师每天实际付出的劳动时间要远远多于8小时,而睡眠时间却不足7小时。
教师职业压力较大
调查显示,有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大,并已成为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个问题,其中高中教师、男教师、年龄小于40岁的教师、毕业班教师、班主任及未婚教师的职业压力尤其大。
同其他职业相比,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要面临来自更多方面的压力:一方面我国的教育体制正进行着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教师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等,每位教师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另一方面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常常超负荷。教师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这种职业的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抑制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时,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面对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和学校以“升学率论英雄”的压力,一些教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这种过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教师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
“近来不知何故,我开始变得脆弱、多虑,老是担心教不好课,担心教学质量上不去……总之,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活,操不完的心,压得我透不过气来,整日心绪不宁!”一位教师的这番话反映出当前在教学任务繁重、升学压力过大的现实情况下,许多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状态。
很多教师自身的健康意识薄弱
国际卫生组织指出,一个人的健康长寿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基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影响。面对受到种种因素影响的生命,人们应该认真地把握住属于自己的那60%的机会。然而,众多的例子表明,教师自身健康意识非常薄弱。
调查表明,近一半的知识分子生病后坚持照常上班,近八成的人很少参加体育锻炼,近半数人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无法保证。
参加调查的教师当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知道“亚健康”,只有约1/3的人认为自己处于“亚健康”状态,与实际情况差距较远。这说明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亚健康”对自己工作生活的不利影响。
然而,我们的教师对自己要求严格,对事业期望值高,最担心的是自己专业能力有限,并希望通过超负荷的工作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所以,从某种角度说,深陷“亚健康”的沼泽,知识分子自己应该负主要的责任。各地出现的许多骨干教师“拼命工作”,其敬业精神让人佩服,但是其自身工作带来的社会效益与“健康效益”是否在整体上平衡?教师的健康观念与生活方式会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教师健康问题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反思,引起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
很多教师有着不良生活方式
在我国,影响健康的四大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生活方式)中,生活方式占三成多,且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造成教师健康的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其中最主要的是缺乏必要的身体锻炼。
由于教师的职业特殊,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常出现态度与行为的背离,即明明知道体育健身对自己的健康必不可少,但是在实际行动上往往疏于参加,或是找种种借口推脱不参加。事实证明,运动不足可导致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如肿瘤、心脏病、冠心病、中风、偏瘫、高血压、糖尿病等。而运动不足引起的肥胖则是诱发各种慢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北京师大二附中的调查显示,只有1%的教师参与健身锻炼;从中科院工会对7900名职工的抽样调查结果来看,其中能参加体育锻炼的职工占53.1%。而实际上,其中能长年坚持体育锻炼的职工并不很多,充其量不会超过20%。从客观上讲,绝大多数职工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而无暇参加体育锻炼。从主观上讲,很多职工认为自己身体尚可,还未真正认识到参加体育锻炼的必要性。也有的同志虽认识到这一点,但却懒得去锻炼。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