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0期
盘点家访:向左走,向右走
作者:文安元 时金林
上海市闸北区“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后,闸北区教育局党委书记顾平龙说:“在探索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家访显示出丰富的内涵和不可估量的功能,以至于在这次大规模的家访活动之后,老师、学生、家长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家访’的感叹!”
“毫无疑问,家访走上‘制度化’之路,其工作的细化和完善为其注入了新的内容,也注入了新的动力。”山东省平原一中焦照锋老师说,“作为一名教师,我感觉把家访写进红头文件的做法非常好。每个老师都知道家访的好处,也想去家访。现在,用‘红头文件’的形式,规范家访制度,使之经常化、制度化,确实是一件放眼未来、着眼现实的明智举措,我们应该给予大力支持。”
在新的形势下,推行素质教育不能割断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这就意味着要突破以往单一的学校教育模式而转向多元化、立体化的综合模式,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互动环境。这种三位一体模式的建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要加强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必须实现互动交流,而家访正是实现互动交流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既有针对性,又有亲和力,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精神。
各地教育部门倡导的“万千教师进家庭”活动将会使传统的不成文的家访在当地变成一种制度,从而使家访工作走上规范化道路。当然,家访走上“制度化”之路,其工作的细化和完善不仅是像南宁市教育局规定的那样应该将家访带向怎样的方向,也要明文规定老师在家访中应该做的具体工作,对哪些老师需要家访,什么类型的班级和学生需要什么级别的家访都作出明确的规定。另外,为了能使教师的家访工作能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也要像舟山市那样将教师的家访工作纳入到教师的日常工作,纳入到教师的教学成果和教学业绩考核上来,要补偿教师因家访而“牺牲”的个人时间,肯定教师因为家访而取得的教学成果。
视 点: 关于家访的三大关键词
家访走“制度化”之路,为家访的生存空间扩大了回旋的余地。教师家访了,其影响力就会存在,其效应就会产生,其目的就会达到。只是各地教育部门的这种“万千教师进家庭”活动在余热过后,应注重教师的单独家访,要让教师在活动的启示以及影响下,有章可循,逐步认识到家访的重要性,转变观念,将家访进行到底。
严格意义上来说,家访强调了教师的主动、能动,是“教育即服务”观的物化显现,更是家庭与学校搭建“连心彩虹之桥”,共同构筑家校优质教育平台的合作、互动、和谐的教育行为。
今天的教师怎样家访呢?我们关注以下三大关键词:服务、沟通、心理。
服务?摇家访使教师和家长首先要面对的是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正是观念上的转变开始了传统家访转变的步伐。教育也是一种服务,教师主动上门,体现的是一种服务意识。
沟通?摇家访不是在学生表现不佳或出现问题时,教师作出的被动应对,更不是教师对学生无计可施而通过上门告状以获得家长配合的无奈选择。现代家访要彻底转变家访等于告状的观念,教师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个性特征、行为习惯、内心感情等等,进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趣味度和感染力,从而帮助学生提高。
沟通还强调通过加强教师与家长的联系,相互了解各自的教育方法,在交流和互动中达到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家访是教师发挥自己专业优势去影响家长的教育行为、指导家庭教育的一种实践,通过这一实践,教师不仅可以加深对学生的了解,沟通教师与家长的情感,更重要的是教师可以借此向家长传达正确的家教观念,传播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形成良好的教养态度,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实现教育的最佳效应。
心理?摇可以断言,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家长和学生对家访的新的高要求无疑是来自心理上的渴求。现代人往往只注重身体的保养,从体育锻炼、饮食营养、睡眠休息上着手,却往往忽视心理的调节和心理疾病的预防治疗,以致莫明其妙地感到生活条件已得到大大改善和不断提高后,反而活得累,活得不舒心、孤独、苦闷、压抑。这方面家长对学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力不容忽视。今天的学生的精神压力之大已成了不争的社会事实,学生自杀、杀父母、毒害老师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的教育需要通过一种更直接的精神对接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剖析精神压力的来源以及这种压力和学习、生活的关系来引起诸位家长和学生的自省。
现代教育的外延在逐步拓展,其实质体现在新的形势下人们对教育的不同需求模式和多样化实现手段。家访作为实现手段之一,有其独特的魅力:一家一户的走访,教师的到来使面对面、心对心的交流更亲切,交谈更透彻,它不是信息的简单传递,而是一份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一种情感的融通和共鸣。它让学生体会到被尊重、理解和热爱,从而点燃他们心中的爱。这种无拘束的交流,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学校课堂教育的缺憾。
观 点: 关于家访的思想拼图
传统的家访行为,在知识经济时代,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已被赋予了更深远、更特殊的意义。
家访是一门艺术
从某种意义上讲,“家访”,演绎的是一种形式,是教师主动到学生家里的访问活动。一个优秀的教师在家访的过程中,必定以尊重学生、不伤害学生为原则,必定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唤醒学生学习潜能为其家访目的,必定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感化、熏化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家长在教育的目标、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手段等方面达成一致,产生认同感。
家访就是要以情感为中介,沟通家长教育认知和学生学习行为。通过家访,创设家长主动参与学校教育的良好氛围,搭建家校联系平台;挖掘孩子的心理潜力,提升孩子个体认知的需求层次,不告状、不揭短、不披露孩子在学校的隐私,看重孩子在接受家访后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
(特级教师:朱瑞足)
家访,是一种优质服务
从“家访”一词的主动性取向上来看,显然强调的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教师主动上门拜访家长和学生的行为,换言之,是把优质的教育服务送到学生家庭的行为。教育说到底就是一种服务,家长和孩子是学校教育的直接服务对象。通过家校的沟通,提高了教育的透明度,促使教师本身及时反思教育教学行为,促使学校不断根据社区、家庭和整个社会的需求,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应对和满足广大群众的教育消费。
?摇?摇(特级教师:陈祥悦)
新时期家访新理念
传统化的教育教学行为,无法穿透校园围墙,跳出课堂的圈圈与社会、生活取得密切的联系。知识信息时代的来临,WTO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关注和了解,一切都在悄然改变,改变最多的,是思想观念的洗礼与更新。新一轮课程改革,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催生而来。新课程给教师、家长、学生换脑子,新课改呼唤着教师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学科整合、小课题研究、综合性学习等学习活动,无不借助于家长的参与,无不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才能得以实施和落实。教师广泛地深入到各个不同的家庭,了解各界人士对教育的看法、意见,融合一切有利于教育教学的有效资源,更好地为孩子们服务,已成为新时期教师必备的素养。家访,便是教师与社会有效融合、密切联系的快捷通道,是教师与家长进行思想融合,达成共同意见,形成认同观念的连心桥。?摇
?摇(江苏省少年儿童研究会副会长:徐国英)
电话、网际沟通不能称作“家访”
严格意义上讲,家访的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与家长或者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至于教师与家长、学生之间通过手机、电话交流与E-mail、QQ网际沟通等方式并不能称为家访,只能看作和家访一样的一种家校联系、沟通方式。家访要具有现代理念,必须与这些省时、快捷的家校联系方式相区别。在这点上,媒体和相关宣传似乎有误导倾向,“网络家访”、“电子家访”等称谓值得商榷。
家访不会过时
教育形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但是,一些传统的教育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仍需要很好地坚持。今天的学生在学校之外接触到的信息和事物更加复杂,诱导学生的“变数”更多,老师通过家访,深入了解学生校外情况,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尤为急迫。
无论从家访的内容、还是从家访实效性讲,强调家访不能不说是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对教师家访理念的一种重新定位。通讯技术发展了,网络技术普及了,但社会仍然是人性化的社会,要求教育者以自身去感化,加强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
(在此,要特别感谢成长网成长论坛给予的大力支持。文中部分观点直接或间接采用了成长论坛中网友的观点,敬请涉及到的网友通过论坛跟帖或者来电告知您的详细通讯地址以及姓名,以便奉寄样刊、稿费。)
责编:唐河插图:陈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