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0期
盘点家访:向左走,向右走
作者:文安元 时金林
顾名思义,家访是教师主动到学生家里,就孩子的学习、思想、心理等方面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从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行为。
作为家校联系的重要方式,曾几何时,家访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常规,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然而,今天的教师却在进行艰难的“家访突围”——因为时间紧、教务重、家校沟通渠道多,家访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
是否要给家访以生存空间?教师还需不需要家访?家访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在现代教育中还有无价值可言?我们追寻这些话题。追寻家访在新形势下的新理念、新魅力,以期得到肯定的回答。
冰 点家访,遭遇冷落的彩虹桥
提起“家访”,我们并不陌生,在传统教育观中它被看作教师工作的一项“必修课”,犹如一座“彩虹桥”,连接家庭与学校,是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产生互动“共振”的一个有效平台。
开展家访工作,其最终目的,无非是实现家校沟通、优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达到“双赢”目的。然而,有一段时期,我们不习惯于家访,提起家访工作的开展,我们总有许多难言的“痛”。
首先,教师在选择家访的时间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现在,学校对教师都有固定的考勤制度,如果以一个班有50个学生,一年平均去一个学生家家访两次来算,就需要抽出一个教师近百个工作日,这显然是不太现实的;而如果在工作时间之外,要求教师拿出自己的节假日来做这项工作,就等于要求教师们放弃自己的个人生活。
其次,新的社会环境下,家长未必真正接受老师。这种不接受,不单纯是说家长不欢迎老师的到来,而是大部分家长由于家里孩子是独生子女,往往十分重视老师的意见,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老师重视和照顾,也因此会选择一些社会上流行的行为来拉近和老师的距离,比如准备好“礼物”,或者通过熟人找齐了给孩子任课的老师和学校的领导,提出要请老师们吃饭等。面对这种变味的重视,如果拒绝,难免给家长和孩子都造成阴影,觉得老师不“配合”;如果接受,实在有悖初衷,家访的收获也会被日后教育工作中的困难所代替,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
——[成长论坛]薤叶芸香
再听听孩子的想法。
屠志婷:家访不好。在学生之中,流传着一句打油诗:“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找老爸。”因为大家都很怕老师家访。老师去了学生的家里,家长肯定要问起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万一老师说得不好,那可就免不了一顿揍。如果是一个好学生,一次考试考得不好,瞒着爸妈,老师一家访,不全都露馅了吗?那也免不了一顿骂。
陈霏霏:老师家访对于学生而言不好。因为老师到学生家家访,一定会对学生的父母说一些学生在学校的坏情况,有的家庭是老师前脚刚踏出家门,父母就开始用一些所谓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严厉惩罚。虽然老师说一些学生好的表现,但是也无用。——[成长论坛]阿林
家访传统的失落,我看有以下诸种原由:一是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和教师视学生的功课为第一要务。凡被认为与此无关或不甚相关的事情,总难再摆上位置。在有些人看来,与其让教师花时间做家访,还不如给学生补几节课实在;二是部分教师责任感的淡化,学生身上出现的种种问题,难以像过去那样引起教师的高度关注;三是一些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难教难管,自已也缺少教育办法,家长还有什么能耐?况且学生的许多毛病本就是家长宠出来的;四是现在教师的工作负担和精神压力确实比过去重,难以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走访家长;五是眼下通讯发达,只消几分钟电话就可解决问题,也就不想劳动双腿了。——[江西教科所]谭虎
就是这些平常而实际的理由,使家访工作一度走向低谷,在许多学校(特别是城市里的中小学),只听说频繁召开家长会,却很少看到教师进行家访了。
山东一家教育杂志就“您对您班的多少学生进行过家访”问题的问卷调查显示:对全班学生进行过家访的教师占被调查人数的3%,对一半学生进行过家访的教师占被调查人数的7%,对25%的学生进行过家访的教师占被调查人数的23%。
的确,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与家庭之间沟通的渠道是多了,如电话、Email、家校联系本、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和教学开放日等等,都可以成为家校沟通的载体。如今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有几个家长敢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掉以轻心?家长即使不主动“校访”、上老师家“家访”,也是老师一个电话召之即来,如此这般,还用得着老师挨家挨户去学生家“家访”吗?
热 点家访,走“制度化”之路
家访的冷落自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下是否还需要家访这个老传统?如何让家访更具有实效性?正当人们为此多方寻求答案时,各地教育部门将家访写进“文件”并倡导的“百万教师进家庭”活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让我们看到了家访散发出的新的魅力。
新闻一:2002年,上海市闸北区内123所学校的5945名教师参与了“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被访学生69071人,建立起家访个案15288个……从2003年始,闸北区的家访制度将得到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今后,不仅会明文规定教师应该在家访中所做的具体工作,而且对于哪些老师需要家访,什么类型的班级需要家访,都会作出明确规定。?摇?摇
(《中国教育报》沈祖芸顾明)
新闻二:为了家访而专门出台一份文件。南宁市教育局以红头文件形式出台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家访暂行规定》,共作出了12条具体的规定。其中包括:班主任每学年要对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进行家访,三年内对全班学生家庭普访一遍,对有特殊困难学生的家庭要常访、多访;科任教师每学年要对所教的15名以上的学生进行家访;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络,但是不能随意采用电话通知、带便条、或传口信等形式,请家长到学校或是到自己家里,反映学生的情况和指责学生或家长。
文件出台短短一个多月,市长、教育局长、校长带头家访,上万人次的教育工作者走访了三万多个学生家庭。?摇(新华网广西频道 杨越 程义峰)
新闻三:浙江省舟山市“百名校长、万名教师家访”,要求全市校长、教师及教学辅助人员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家访。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交通便利的学生,每学年至少有一位教师家访;班主任每学年家访本班学生不少于2/3;任课教师、教学辅助人员、校长及中层以上干部每学年家访学生分别为10、5、15名以上;对家庭交通不便的学生,3年内必须家访一次。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家访数量不少于义务教育阶段家访数的1/2。
舟山市对家访提出具体要求指出,对不按规定进行家访的教师在评优中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家访中征集到的建议和意见,属于学校的,必须通过校务公开、专题答复等形式在1个月内向家长公布或反馈。(《中国教育报》余晓平朱振岳)
新闻四:昆明市日前启动“万名教师家访”活动,规定班主任、任课教师对本班学生的家访,每年不少于班级人数的1/3,3年内必须对本班学生遍访一次。同时要求,学校要把家访完成情况、效果列入对教师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摇 (《中国教育报》杨云慧)
这种以文件形式规范家访工作并使之成为制度的举措和做法,在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论。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论坛上,一篇名为“家访写进‘红头文件’不可取”的文章认为:南宁市出台此“规定”的初衷是好的,教师到学生家里做家访的好处是勿庸质疑的,但问题的关键是,以“文件”的形式对家访进行强制性要求是否合适。用“红头文件”的形式要求老师必须进行家访,意味着老师要牺牲休息时间,这明显违背了《劳动法》的规定,教师集体家访这种做法也有流于形式的弊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