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2期
教育与产业互动 培养与引进并举
作者:樊 兵
策。奖励新加坡居民多生育,提倡大学恋爱。以达到提高结婚率的目的;一方面放宽了引进外籍劳工,特别是引进外籍人才政策。在引进外籍人才方面主要措施有:
一是以优厚待遇吸引外籍人才。凡来新加坡工作的外籍专家、博士、教授、取得新加坡学士学位,工作二年以上的外籍人员、投资100万元新币以上的外籍投资者等。均可享受永久居民待遇。永久居民待遇为除了选举权外的所有新加坡公民待遇,主要包括公积金制度待遇、公共住房待遇。
二是出资招募海外人才来新加坡工作。新加坡政府每年投资3000万新元,到中国、印度等国家的中学择优招收学生。到新加坡免费读大学,并提供生活费和优厚的奖学金。这些国外的学生,大学和硕士毕业后,必须为新加坡至少工作6年。此后既可继续留在新加坡工作,也可以回到自己的国家或其他国家工作。
三是到发展中国家招收廉价劳工为新加坡工作。新加坡政府与东南亚国家实行免签证政策,使周边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印度等国家的劳力可以很方便地到新加坡打工。其中尤以邻国马来西亚劳工居多,他们早上到新加坡工作,晚上可以回马来西亚居住,节省了住宿成本,新加坡企业也不必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的方便,因而很欢迎这样的廉价劳工。
政府政策引导社会参与兴教
新加坡的教育不仅为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自身也形成了产业,成长壮大,并逐步走向多元化、国际化,跻身世界先进行列。2000年,教育占国内生产总值3%,教育机构总数从1995年的1600家增加到2000年的2300家.年均增长达7%:教育行业的就职人数从1995年的57500名增加到2000年的71300名,年均增长幅为4.4%,营利的教育机构数目平均增长幅为9.6%,所聘用的人员平均每年增加7.2%,估计到2010年,教育行业对新加坡的经济贡献将有较大的提高。
新加坡教育的发展.政府起了主导作用。他们能根据当前与未来的总体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制定政策,提供资金。教育投入占年财政收入的15%-30%:同时建立必要的机构,调动雇主、工会和学术机构共同贯彻政府的教育政策。主要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与私人企业各界保持密切合作。以确保教育和训练满足工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企业的代表也参加决策过程。以保证内容结合实际,并不断更新。
二是在经济发展初期的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政府优先确保初等和中等教育。为未来的职工技能升级打下良好的基础。八十年代以后,进一步改变初等、中级教育质量,并把重心移向高等教育。
三是技术教育和训练保持与经济发展同步。随着新加坡制造业发展到中级和高级的技术密集水平,技术教育和训练也相应地得到升级。
四是在工业化初期,除了正规的教育和训练系统外。新加坡也发展其他多种类型的培训形式,以满足劳动密集型经济的需求,并促进向技术密集型转化。在经济发展成熟之后,非正规的教育和训练系统最终融合到正规教育系统。
五是与外国政府和跨国公司紧密合作,发展职工培训项目,其目的在于快速地移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劳工技能,将“硬件、软件、技能”一起移入新加坡工业中。
六是教育技术培训不仅着眼于培养未来的劳动力。也关注现有职工的技能更新与提高,政府十分关注年长工人以及中小型企业工人的技能培训。
七是积极和有计划地招募海外专业人士。以弥补本国人才的不足,并鼓励他们长期在新加坡定居。这些海外人才在新加坡的一些重要技术领域里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此外,新加坡还认真研究其他工业化国家在教育与培训方面的经验,这种借鉴使得新加坡避免了走弯路。
责编:唐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