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0期

普林斯顿——学者的天堂

作者:如 嘉




  路易斯·班伯格并没有立即确认。几天以后,他正式给弗莱克斯纳写了一封信,其中说,“我愿意捐出500万,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出任高等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
  但是,接到信后,弗莱克斯纳犹豫了好久,毕竟他已经退休多时,不知该不该答应班伯格的要求。
  在两个星期的苦恼以后,他的夫人出来说话了。她说:“你必须接受。我跟你已经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对你非常了解。假如今天你不接受这个差事,你的脾气一定会变得很坏,我就无法再跟你一起生活下去了。”
  就这样,弗莱克斯纳接受了富翁班伯格的请求,出任美国高等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筹划研究院应该研究什么东西。他决定先物色卓越的人才,然后发展他们擅长的学科,而不是先决定发展什么学科,再去找人。也就是说,先去找已经做出并且还能继续做出杰出研究工作的人,如果他愿意来的话,就在研究院里开辟他所从事的研究领域。
  弗莱克斯纳怀揣班伯格家族提供的丰裕资金,开始周游世界,主要是在欧洲,物色优秀学者。那个时候,欧洲,特别是德国的哥廷根,才是学者心目中的圣地,弗莱克斯纳许诺给予这些学者优厚的工资和额外津贴,并且保证他们拥有绝对的学术自由和人格独立。但是,招募工作并不顺利。在许多欧洲人看来,当时的美国,即便不是蛮荒之地,也只是暴发户的乐园而已。
  
  研究院的金宇招牌——爱因斯坦
  
  1930年,美国高等研究院成立,它的宗旨是鼓励“对未知世界的基础性探索”。此时,弗莱克斯纳不但没有放弃在欧洲继续招募人才的工作,而且还把目标瞄准了全世界都瞩目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当时欧洲的许多著名大学和学术机构包括马德里、巴黎的大学和牛津大学都向爱因斯坦发出了邀请。弗莱克斯纳许诺给予爱因斯坦1万美元的年薪,这一薪酬是爱因斯坦本人所预想的三倍,爱因斯坦爽快地跟他签了约,并说:“我简直迫不及待。”在当时的欧洲,纳粹排犹主义已经抬头,对出身犹太家庭的爱因斯坦来说,欧洲的确不再是久留之地。爱因斯坦同意到美国高等研究院进行研究的消息一传出,学界马上认识到:“物理学的教皇已经移居美国,美国很快就会成为世界自然科学中心。”1933年10月,爱因斯坦带着妻子来到普林斯顿,同年,奥地利的逻辑学神童库尔特·戈德尔和德国数学巨星赫尔曼·外尔也来到美国。就这样,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美国高等研究院成为像德国哥廷根大学一样引人注目的学术圣地。
  不过,很快爱因斯坦与弗莱克斯纳之间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当时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邀请爱因斯坦到白宫做客,但是弗莱克斯纳为了保证学者们能够潜心治学,替爱因斯坦回绝了这一请求,他对白宫的解释是这样的:“爱因斯坦教授来到普林斯顿是为了继续潜心科学研究,绝对不能因为是白宫的邀请就搞特殊,让他从此不可避免地进入公众视线。”爱因斯坦对此感到无比愤怒。他感到自己的自由选择权受到了侵犯,在给朋友们的信中,他的落款是“发自普林斯顿集中营”,同时,他以辞职相胁要求弗莱克斯纳不再干涉他的个人事务。三年后,爱因斯坦鼓动研究院的教授进行了一次倒戈运动,将弗莱克斯纳从院长的位置上拉下马。
  尽管爱因斯坦的主要学术成就在来到普林斯顿前就已完成,但是他是研究院的一块巨大的金字招牌,吸引着众多的一流人才。“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曾在此担任院长长达19年,他由衷地称赞研究院是“知识分子的大酒店”。
  (摘自《看世界》2006年第3期 插图:姚腊远)
  责编:王海仔 (本文编号:43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