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9期
桂北龙脊壮族稻作节日文化与旅游开发
作者:杨 艺
(二)龙脊壮族稻作节日文化旅游开发思路
在龙脊稻作节日文化旅游开发过程,将以文化性为其开发的中心原则,紧紧围绕其文化特点设计产品,同时应兼顾的是产品的特色性、真实性以及参与性特点。
1.打造品牌节日。龙脊壮族地区月月有节,旅游开发过程中不宜遍地开花,应集中力量,抓住特色,打造地区品牌节日,可根据稻作生产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的生产节律发掘代表性节日。
春种阶段代表性节日是四月初八牛王节。四月初八相传是牛王生日,这天群众家家制作黑色糯米饭,不役牛,以糯米饭喂牛,合家欢聚共贺牛王的生日。夏锄阶段的节日中莫一大王诞有独特意义。秋收阶段的代表性节日是尝新节,家家户户开始收新谷,尝新米,以新米祭祖酬神,祈愿来年五谷满仓。冬藏阶段丰收节独具特色,丰收节又叫十成节,在农历十月十这边,各家打鱼、杀鸡、喝酒、欢庆丰收。以上四个节日的节期环绕整个稻作生产时序,适合不同旅游时期,具有典型壮族梯田稻作文化特色。
2.参与式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参与式民族文化生态是种崭新的民族文化持续发展旅游模式,是对民族、有其少数民族的自然、社会、文化进行整体保护、研究、开发的新型模式。在此开发模式指导下的稻作节日开发注重的是整体性、原生性以及参与性。整体性强调的是在对稻作节日文化的开发过程中,要将其置于龙脊壮族稻作文化的整体的生态背景中,使节日与自然背景,人文背景相统一。其次强调的是稻作节日的原生性,保持龙脊壮族节日文化的本我特色,对于节日仪礼、节日服饰、节日饮食、节日歌舞等内容的产品设计过程中突出本土特色,从其原始文化内容中找出特色内容进行还原和阐扬。参与性针对社区居民和旅游者两方主体而言。社区居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特别难把握真实与表演的尺度,而参与式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努力建设的是在生活中表演,在表演中生活的开发状态,要让社区居民实现对自身节日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觉表演的状态。而在现代旅游者对于民俗文化旅游的原生态性,特色差异性,纯粹性的要求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参与式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可满足其融入其境的,参与生活的旅游需求。
3.创新产品内容,以节推旅。龙脊壮族稻作节日开发要抓住文化主题,在活动的组织、编排、宣传上凸现其特色。如牛王节可举行十三寨的“舞春牛”大赛, “黑糯米饭”大赛以及大型山歌会;莫一大王诞重点在于氏族神莫一大王的民间宗教信仰,举办大型“莫一大王”祭祀庆典,莫一大王民间戏剧的表演,在旅游购物方面,制作莫一大王平安符,以及特色旅游工艺品;尝新节寓意吉祥,七八月稻谷始黄,举行摘新苗,尝新谷,交好运的参与式活动;丰收节是收割日子,梯田一片金黄,收新谷,庆丰年,可举办梯田丰收摄影大赛,和农家餐饮大赛等活动。在稻作节日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应将梯田稻作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游艺文化以及民间工艺品等内容整合开发。
由于龙脊壮族稻作节日不可忽视的多重价值,在旅游开发背景下,也要强调的龙脊壮族稻作节日文化的继承和保护。“文艺搭台,经济唱戏”是龙脊壮族稻作节日文化发展的新形式。发挥稻作节日中的经济职能,将帮助打破龙脊原先封闭自足的小农经济格局,将稻作节日文化推向多元共生的世界文化舞台。
【参考文献】
[1]【日】直江广治.中国民俗文化[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3]黄钰.龙脊壮族调查[A].覃乃昌主编.壮侗语民族论集[C].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
[4]陆得高主编.龙胜县志[A].桂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
[5]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5.
[6]何显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社会实践基础[J].哲学研究,1999,(7).
[7]马炜,陈庆德.民族文化资本化[M].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杨艺(1978-),女,广西河池人,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民族旅游研究中心讲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民俗文化、旅游民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