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9期


桂北龙脊壮族稻作节日文化与旅游开发

作者:杨 艺




  【摘要】文化性是旅游的重要特质,桂北龙脊壮族地区稻作节日文化内涵是其旅游开发的重要依据。文章通过对龙脊壮族稻作节日文化内容生成及延展过程的讨论,分析其稻作节日文化多重内涵,进而探讨龙脊稻作节日文化旅游发展建设。
  【关键词】龙脊壮族;稻作节日文化;旅游开发
  
  桂北龙脊地区是近年来广西旅游发展最为迅速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而该地区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对龙脊壮族稻作节日文化的开发研究较为缺乏。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经济型产业,在我国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对于旅游资源本身的经济功能过于重视,对其文化功能强调不够。旅游市场的竞争最初阶段是价格竞争,进一步是质量竞争,而最高层次便是文化竞争。本文从桂北稻作节日文化的文化内涵探索着手,进而探讨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开发策略。
  
  一、桂北龙脊壮族稻作节日类型
  
  龙脊壮族地区节目众多,月月有节,季季有节,内容繁杂,仪规各异,逢节必过,其节日文化衍生自稻作农耕文化母体。日本学者直江广智就指出:“水稻的栽培强化了时节的规律感,根据这样的规律,一年被分成若干时节,这样的时节便形成了主要的岁时节令。”[1]稻作生产的周期性特征,民族产生了一系列对应于农事生产各阶段、各环节的包含祭祀、祈报意义的特殊时日,与春种、夏锄、秋收、冬藏的生产性节律相对应,形成了春祈、夏伏、秋报、冬酬的稻作生活节律。
  (一)备耕阶段。立春时分,人们开始谋划新一年的耕种,主要农事是翻田、积肥、修水利、整农具,同时辞旧迎新,欢庆丰年的节日活动也开始了,主要有春节。二月春分,雨水增多,百虫苏醒,加价沪剧打扫庭院,拜祭诸神,祈求风调雨顺,无虫无灾,人畜安康,主要节日是春社节。
  (二)播种阶段。清明一过,水稻种植进入播种期。该阶段主要工作是施肥、耙田、浸种、作田、撒谷、栽秧。无论栽物质还是精神上,龙脊壮人都积聚了最大力量,把新一年希望寄托在播种上。节日有三月三歌节、牛王节。
  (三)中耕及田间管理阶段。农历5至6月,这一阶段是秧苗的成长阶段,田间护理十分重要,耕耘松土、施肥灌溉,要防治病疫虫害。这一时期的节日是药王节、莫一大王诞生日。
  (四)收获阶段。农历7至8月间,立秋过后,稻谷抽穗长实,颗粒渐饱满,农民准备农具,进行秋收,并开始欢庆稻谷的成熟。这期间节日有尝新节、中元节。
  (五)归仓阶段。农历九至十二月间,谷物的收割进入最后阶段,霜降过后基本将谷物收割、晒干、归仓完毕,这时期的节日丰富喜庆,有重阳节、丰收节、吃冬节、送灶节。
  
  二、桂北龙脊壮族稻作节日的文化特征与属性
  
  (一 )稻作节日文化的核心—原始信仰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龙脊壮族以水稻为主的粮食种植结构形成,稻谷成为主要食物,稻谷的丰歉,收成的好坏与稻作民族的稻作生活息息相关,祭祀祈报主题进入生活重心,原始的稻作礼仪与原始信仰观念相结合,构成稻作节日文化最本质核心的内容。自然信仰观是最早生产的观念。龙脊壮族稻作节日中自然信仰对象众多,有对稻作生产背景生态的信仰,如对土地的信仰。每年农历二月春社日便是龙脊壮族的社节,这日同姓族杀猪杀羊,共同祭祀社王,祈祷人寿年丰。同时寨老宣讲乡规民约,安排生产和唱古缘歌传播生产经验。最后还要集众会餐。有对稻作事物本身的信仰,如谷神信仰。每年农历七、八月间新谷成熟的时候,要过尝新节。尝新这天,为纪念谷神撒下谷种,拯救万民,龙脊壮族妇女们清早就到田里割来绿稻叶供在神龛上祭祀谷神,并把准备好的饭菜水果供上,烧香、点亮油灯。家家户户都煮大甄新米饭和丰盛菜肴,吃青祈求好收成。
  自然信仰中人们把眼光放在自然力和自然物上,而图腾信仰人们把眼光放在人的自身。牛便是龙脊壮族地区的主要图腾信仰之一。每年四月初八是该地区壮族要过隆重热闹的牛王节。相传这天为牛生日,各户备好草料拌以米糠、薯类、鸡蛋、黑糯饭喂牛,让牛休息一天。家家户户蒸五色糯饭,以枫叶汁染成黑色,合家围炉堂欢食。同时以五色糯饭赠送亲友,以示共庆牛王节日。
  主神信仰是人们在灵魂不灭观念指导下对氏族或家族的祖先进行祭祀和传颂功德得原始宗教仪式。对氏族英雄神的祭祀是龙脊壮族祖神信仰的一大内容,农历六月初二日为莫一大王的诞辰日,是日各户皆壮族备酒肉设祭。凡逢子午年,还集众杀猪,举行大祭,祈祷人畜平安。此外年初的祈年到三四月的春祈、五六月稻谷初黄时的祈报、七八月的尝新和九十月间庆收,该地区的节日习俗中都穿插着虔诚庄严的祖灵祭祀。
  (二)稻作节日文化的主题——求吉祈报
  春祈秋报时农业稻作的基本特征。年初到年末,人们在节日礼仪中加入具有象征意义,指代意味的仪式行为,从而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无灾无害,人寿年丰。求吉祈报成为龙脊壮族稻作节日的主题。
  龙脊稻作节日中部分礼仪习俗和仪式行为中传达了祈报求吉主题。如每年除夕到十五期间,该地的打扁担习俗。打扁担也叫打舂堂,打扁担时,大家围在长凳两边每人拿着扁担,双手握扁担中部,按传统节奏用扁担两端敲打长凳,打法变化多端。表演动作模仿打谷、车水、栽秧、椿米、织布、赶牛、下地等劳动活动。节日期间轻快悦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打扁担声,响遍了壮族山乡。打扁担活动对稻作生产过程的模拟再现,既是对全年生产活动的总结,更是祈望通过以轰轰烈烈,喜庆热闹的类同性表演影响到来年的稻作生产,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三)稻作节日文化的升华——娱乐宣泄
  所谓“百日之劳,一日之乐”,稻作农业的特点是人们必须经过一个较长的周期劳动才在特定季节获得所需食物,这种周期的生产方式使人与自然所构成的宇宙有秩序的循环进行,春夏秋冬,男耕女织,养儿育女,生老病死,与此同时这种生产方式也带来了压力。为消除这种压力,节日起了作用,它中断了稻作生活平常有序的常态,为人们提供一个释放生命原始冲动而尽情欢乐的文化空间。
  娱乐宣泄主题表现在节日各个层面上。如饮食,龙脊壮族日常饮食相当简朴,早、中餐一般吃稀饭,晚餐吃干饭,配以简单菜肴。而节日便要杀猪宰羊,打鱼杀鸡,加工各种风味美食,尽量铺陈,以示丰足。龙脊壮族节日服饰也一反平常日简单大方,适于劳作的风格,尽量华丽新奇,色彩鲜艳。节日里行为表现上也是大胆舒放,肆意狂欢,春节,三月三、牛王节、中元节都有大型的对歌集会。尤其三月三歌节,各寨的男女老幼,从四面八方集合到对歌地点,争相亮开歌喉,相互对唱。男女老少在这歌墟中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无论以何种方式,稻作节日里,人们都使自己的精神得到了抒发和愉悦,在稻作节日这个综合的“文化网“内,通过娱乐宣泄,龙脊壮族人民的心理得到补偿,达成与天、与神及与自身的和谐平衡。
  
  三、桂北龙脊壮族稻作节日文化旅游开发
  
  龙脊壮族地区稻作节日做为其民族主题稻作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龙脊壮族的旅游开发建设中却涉及甚少,将龙脊壮族稻作节日与龙脊旅游开发相结合,对民族文化的完善和推动,对于龙脊民族旅游产品结构的丰富完善都有重要意义。
  (一)龙脊稻作节日旅游开发影响
  1.文化影响。如前所述,稻作文化是龙脊壮族地区的原生态文化,而稻作节日文化更是对地区传统习俗礼仪、审美意识、价值观念、信仰崇拜等内容的综合表现。通过旅游活动的对稻作节日多层次文化内容的展演,将给予旅游者一次深入丰富的文化之旅,对于社区居民而言,也得到关于本民族文化更深的体认和认同。
   2.经济影响。节日经济是代表性的注意力经济,龙脊壮族地区稻作节日文化旅游开发将有效的传播龙脊独特的旅游形象,吸引游客注意力,成为一种动态性的旅游吸引物,从而提高游客量,增强景区的知名度,以独具代表性的旅游产品,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取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