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9期


浅谈平阳木偶戏的变迁

作者:高 原




  木偶服饰变化不大,过去木偶服饰由艺人一手包办,如今乡下的木偶艺人依然如旧。木偶剧团虽有专管道具的人员,但大部分艺人仍然自己制作,传统剧目的服饰比较精美,多用绸缎;现代剧更接近常人服饰,多采用现代布料(卓)。
  平阳木偶戏的曲目代代传承,主要取材于民间传说、古典小说,与当地戏曲曲艺相互借鉴,如南戏。以前木偶剧团演出以瓯剧为主,偶有京剧剧目,现在仍以瓯剧为主,越剧、京剧、昆曲、歌剧、儿童剧都可以演出。温州瓯剧团就曲牌问题曾向木偶剧团“取经”。此外,剧团用光碟伴奏,减少了剧目演出的局限性。最近几年木偶剧团的演出主要是面向儿童的教育,聘请编剧,以儿童为主体受众,排演了一些新的儿童剧(卓),如《时针飞转》、《神奇的雀翎》,乡下剧团演出的剧目题材传统,新剧目极少,演出形式简单。现场用桌子搭成台子,以艺人演唱为主,自敲自唱,无伴奏(也称扁担戏),观众以老年人为主。
  时代在发展,人们逐渐将目光投注于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浙江省解放初十分关注平阳木偶戏艺术,成立公办木偶团体,文革时解散,1978年平阳县木偶剧团成立,聘任一批技艺精湛的木偶艺人为国家演员,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集中精力钻研木偶艺术。剧团成立后,在题材和艺术形式方面进行创新,佳作不断,甚至把平阳木偶艺术介绍到国外,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平阳木偶艺术的魅力。
  平阳木偶戏是动态存在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流传过程里着继承与创新相互交织。对平阳木偶戏的保护与传承也要秉承着活化发展的观念,一方面要确立平阳木偶艺人的主体地位,保护木偶传人,注重描述和记录平阳木偶戏的原生态的情况,关注平阳木偶戏的民间演出土壤,如庙会、丧葬仪式;一方面还要支持平阳木偶戏的创新之举,如传承方式、题材以及舞美的改革,顺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最后,保护发展平阳木偶艺术要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总之,发展和保护平阳木偶艺术,不仅要依靠木偶艺人自身的力量,还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关注。
  
   【参考文献】
  [1]孙楷第.傀儡戏发原[M].
  [2]平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平阳县志[E].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3](明)姜淮.岐海琐谈[M].蔡克骄点校.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4]徐珂.清稗类钞选(文学、艺术、戏剧、音乐)[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宋)孟元老.灌圃耐得翁等.东京梦华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6]段安节.乐府杂录[M].商务,1936.
  [7]泰顺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泰顺文史资料第四辑:泰顺木偶戏[E].2002.
  [8]徐兆格.平阳木偶戏[M].香港:天马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高原(1982- ),女,山东淄博人,温州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文献民俗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