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0期


河南卫辉地区婚俗仪礼趣谈

作者:李寅生 赵元雪




  【摘要】俗语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因为当地居民的不同生活习惯和信仰而形成了不同的风俗,结婚仪礼更是如此。文章介绍了河南卫辉地区特有的婚俗仪礼,展现了普通人民对美好新生活的重视。
  【关键词】河南卫辉;婚俗仪礼;嫁妆;铺房;亲迎
  
  卫辉位于河南省北部,属新乡市,自古豫北重镇。距建城至今已3000多年的历史,周武王伐纣在卫辉建城,并封城,因城中是进攻朝歌周武王列兵布阵的地方,故名曰陈城,春秋卫国,战国魏国,西晋汲郡西汉高帝二年置汲县一说因境内古汲水得名。隋、唐、宋三代均为州治,元代为路志,明清为卫辉府。1948年设卫辉市和汲县,1949年并入汲县,1988年撤汲县设立卫辉市。卫辉地处中原腹地,西依太行,南临黄河,东接齐鲁,北通神京,是鲁西、冀南、晋东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历来迁客骚人会萃,商贾富象云集。历史上素有“南通十省,北拱神京”之称。境内有林氏宗祠比干庙,有全国最大的石构无梁殿高层建筑望京楼、豫北地区规模最大和原有风貌最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群小店河、建于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石窟寺院香泉寺、规模宏大风格独特的民国总统徐世昌的家祠、孔子击罄处、战国魏长城、汲冢书遗址等。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卫辉人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婚俗习惯。
  婚礼,是人的一生中的大礼,这一仪礼标志着人进入了建立个体家庭、发展家庭的重要阶段。因此每个地区的人民都特别重视这一仪礼。在卫辉也不例外。从筹备婚礼到婚礼仪式的最后举行,男女双方家长要准备数月的时间。虽说现在的婚礼注入了一些现代、西方的元素,如新娘穿洁白的婚纱,新郎穿西装代替传统的结婚礼服,而且结婚前要去影楼拍一套华丽的婚纱照,作为爱的永恒的见证,挂在新房里。但是从过去传下来的一些古老的美好的传统并没有被摒弃,而是在现代婚礼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婚前送嫁妆。嫁妆,古称“妆奁”,原指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在这时则泛称女家陪送出嫁于他姓之女儿的一应兼备实用性和礼仪性的物品,故又叫“陪奁”或“陪嫁”。父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家庭财产例由儿子继承,为什么女儿结婚时可以带走一份呢?对此,民间有不少解释性的传说,如有一则传说称,嫁女办陪奁是文成公主出嫁时兴起的。
  唐朝贞观年间,吐蕃王派使臣带上黄金珍宝为聘礼来到长安,请求娶公主为妻。这使臣能说会道,唐太宗无法推卸,便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公主听到皇上要将自己嫁到几千里远的地方去,眼睛都哭肿了,茶不思,饭不想。这下急坏了唐太宗,便找魏征商量。魏征教皇帝将公主平时使唤的丫环,奶娘一起陪嫁,再把她喜爱的家具用品,珠宝玩器送给她,包会答应。唐太宗将此计划对公主一说,公主果然表示“遵命”了。唐太宗十分高兴,立即命高手匠人根据公主平时的喜爱,做了龙凤床、鸿雁柜、孔雀屏、八仙桌、象脚凳、锦缎被、彩虹被、镜子背面还嵌进了唐太宗夫妇的画像,好让公主思念父母时见像如面。到公主远嫁启程那天,唐太宗亲扶公主上车,又选了一位王子率领三百亲兵护送,凡公主使唤的丫环奶娘及其珍宝器玩、经典书籍、琴棋书画、梳妆器具,一概陪送入藏。
  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成亲后,相亲相爱,规模浩大的陪嫁队伍和丰富多彩的嫁妆则给藏族同胞送去了灿烂的汉地文明,促进了汉藏文化的交流。此后,唐太宗嫁女陪嫁妆物品的礼节传到民间,人们把这些物品称为陪奁,而送陪奁的礼俗也一直流传到现在。
  但从文献记载看,嫁女办陪奁的礼俗,至迟在春秋时代已经很盛行了。帮助秦穆公建立霸业的秦国政治家百里奚,最初就是作为晋国公主的陪嫁之奴进入秦国的。究其原义还是为了体现婚姻乃“合二姓之好”的宗旨。
  送妆进行曲。婚礼正日前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送嫁妆。送妆时一般都要请一班鼓乐吹奏,现在一般都是找一辆车把所有女方家陪送的嫁妆,包括家具,家电、被子等一并放上,并且每个家具上都要插上柏树枝,常青,谐音百枝,寓意夫妻婚姻长久,子孙满堂。而且对于接送嫁妆的人的安排也是颇有讲究的。如女方这边送嫁妆的必须得是准新娘的兄弟,同辈分的女性是不能担当此任务的。男方这边接嫁妆的须是准新郎同辈分的男性亲戚或朋友。而且每个送嫁妆的人衣服扣子上都要系一根红布条,因为婚礼中的诸事项都要求吉利喜庆。在送嫁妆的路上,不仅要吹吹打打,而且要在路上要一直放鞭炮,场面很是壮观。待嫁妆送到男方家以后,男方负责把嫁妆摆放好。男方“接妆”之后,照例要办酒席宴请护送嫁妆而来的女方亲友,这叫“谢妆”,同时给男女方双方故请来搬运嫁妆的劳力“放赏”。在嫁妆摆放完后,准新郎的母亲要在家具的每一个抽屉里面放“岁月馍”,俗称喜烧饼。古时都是用面做得像分钱硬币大小的小烧饼,到了现代社会一般家庭都会采用圆饼干代替。岁月馍的数目是和准新娘的岁数是一致的。
  放赏谢妆是送嫁妆全套程序的结束曲目。谢妆酒宴之后,接下来就是男方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铺房”。铺房,又称“铺帐”或“铺房”。是一种兼备祝吉与求嗣的礼俗。文献记载表明,此礼在晚唐时代就很盛行,敦煌卷子伯三二八四《婚事程式》称:“女家铺设帐仪:几成礼,帐须在宅上西南吉地”。可见新婚床帐房在新房中的哪一个方位都有讲究。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娶妇》称前一日,女家先来挂账,铺设房卧,谓之“铺房”。亦见铺房以安床挂账为先,前述有的送妆队列把帐幔一类细软放在前面,安妆报贴时首喊“挂帐为先”,正合唐宋铺房之古义。
  这个习俗进入现代社会已经大大简化了,现在意义的“铺房”已经变成“铺床”了。结婚典礼举行的前一天晚上,有男方家里的人负责布置婚床。古时铺房要由“全福”的妇人操作,所谓“全福”就是夫妻俱在而且儿女双全。现在通常是由男方家的女性亲戚来负责此事。铺褥子,展床单,放枕头,折被子。男女双方做被子时也有诸多禁忌。做被子的日期不能随便选,要挑选吉日。比如三、六、九(指农历)。一般由四个已婚女性做,不仅要求姓都不一样,而且要挑好姓 ,比如郝(好)、刘、常、王(旺的寓意)。忌讳石、史姓的,男方做被子时要在被子四角放些花生、枣、核桃,寓意早生贵子。铺床时要一边铺一边说“新炊着扫新床,一头是状元爹,一头是状元娘,中间躺者状元他大娘,一把核桃一把枣,来年小孩满地跑”。而且在铺床时,要弄些豆杆一类的东西垫在席子下面,再撒些花生、红枣、核桃在席子上,道是“豆杆上面铺席子,明年早早生儿子”。这一切做完以后,就是压床了。亦称“童子压床”,对男家来讲是举行婚礼前一夜的压轴节目。一般是新郎的未婚弟弟陪伴新郎在新房的换床上睡一夜,叫“小叔压床,儿女成行”,俗信以为新婚前夕的床铺好后,不能让他空着,也不能一人独宿,否则夫妻不能白头偕老。总而言之,讲明白了,床是新婚夫妇交欢和生育的场所,在新房布置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所有婚前的准备工作结束后,“喜日子”终于来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