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0期


静宁甘沟马氏家族祭祖刍议

作者:马国恒




  【搞要】祭祖是中国古代乃至当代社会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静宁甘沟马嘴马氏家族地理偏僻,却保留了古朴的祭祖仪式,其主要内容与《礼记》等中国古籍中关于祭礼的记述相吻合。文章记述了马氏家族祭祖的全过程,并结合中国古代祭祖的内容,发掘其包含的民俗学价值。
  【关键词】家族祭祖;马氏祭祖;民俗价值
  
  一、静宁甘沟马氏家族简介
  
  静宁之名,始见于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沿袭宋、金“静力寨”首字取安静宁谧之意。静宁甘沟马氏家族地处静宁县西南方向,地理位置偏僻,明末清初自甘肃岷县搬迁以来后,已有三百六十余年的发展历史。族人以马嘴为中心,分布在附近的阴坡川、阳坡川、后湾、王岔等村落。一部分迁往陇西、宁夏等地。现在全族有240余户人家,1200多人,在当地是声势煊赫的一个大家族。
  
  二、马氏祭祖的主要仪式
  
  马氏祭祖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主要仪式如下:
  (一)墓祭。“新纸”在七期(一期为七天)、百日周年纪念日定时进行墓祭。三周年后成为“老纸”,一般定在春分日进行。“新纸”春分日也要进行祭奠。墓祭分单祭和合祭两个部分,合祭要求全族男性必须参加,祭祀的对象是老祖。会长把各家做好的“具馔”收集到一起,撒到祖坟的周围,然后把做好的“坟纸”放在坟头上,由会长主持,集体跪拜祖先。合祭完毕后,各家庭又组成“亲房”,单祭各自的先考先妣。祭祀过程与合祭相同。
  (二)祠祭。一般选择在春节进行,主要程序有备祭、接纸、坐纸、拜纸、醮官马、散盒、送纸、卷案。
  备祭:春节前夕,全族公选出“纸会”,负责收取祭祖费用,每家一元左右,购买祭祖用品,准备献馔摆设。腊月三十下午开始悬挂“主案”。“主案”用白布做成,染成彩色。上面按世次、年长标有祖先的神位,两边附画有二十四孝图的对联。“主案”下方摆一供桌,供桌上方空间位置按高低次序横拉三条绳子,绳子上粘贴好已写好的九幅对联:
  一夜连双岁岁岁常存木本
  五更分二年年年永报平安 横额:临在上
  音容不在前人愈历而愈远
  笑语常存后代弥思亦弥长 横额:神之格思
  绍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
  教儿孙两行正路惟耕惟读 横额:质在旁
  木本水源思君子
  春露秋霜忆古人 横额:懓闻
  瓜瓞绵绵贻百世
  蟲斯缉缉衍千秋 横额:如在其上
  先代贻谋由德泽
  后人继述在书香 横额:忾见
  尊祖敬宗千古事
  懓闻忾见一时心 横额:报本
  黍稷非馨馨有在
  精神所感感如存 横额:祭如在
  慎终须尽千年礼
  追远常存全片心 横额:追远
  祖宗规模远
  儿孙绍述长 横额:祭如在
  接纸:晚上七点半左右,族中男性不分老幼,齐聚“主案”前,由长辈端上“老纸”注前导,端“新纸”的依次按世次、年龄后随,纸盘内点燃六柱香,到村头送“寒衣”的地方一齐跪下,奠酒焚纸。
  坐纸:接纸回堂屋后,将封包纸注按祖先在世的辈分年龄依次摆放在供桌上面,开始焚香献茶。
  拜纸:正月初一吃过早饭,大家穿戴整洁,走出院门,一起“拜喜神”。晌午时分,族人齐聚“主案”前,全族公祭祖先,又名“拜纸”。后依次分辈给在世的长者拜年。完毕,各个村子又要到马嘴拜“老纸”。马氏家族在世六代,依次按辈分要拜六次。
  醮官马:春节时,族人集合起来还要去祭奠“新纸”人家,族中的外姓,在家也设有祠堂,族人敲锣打鼓,也要去祭奠。
  送纸:正月初三晚上,族人群集于“主案”前,会长为族人分散供桌上的祭品,名散盒。来到接纸的地方,集体跪拜,将封包纸焚化。
  卷案:“主案”悬挂在堂屋一般要等元宵节后才能卷起,正月初五,初九还要到“主案”前上香。正月十六清晨起来,将“主案”收拾干净卷起。
  三、马氏祭祖的现状和发展
  
  原来整个家族祭祖都是在马嘴统一举行的,后因人口的变动,各村又自设了新“主案”,祭祖分在各村进行,只有正月初一去马嘴共同拜“老纸”。祠祭的地点原来设在祠堂,文革“破四旧”被毁,现定在新丧人家中。整个家族没有宗谱,祭祖也没有成文的规定,仅凭族人口传身授,使得祭祖的仪式中一些细节开始淡化甚至消亡。在祭祖过程中严禁女性参与,祭祖围绕的核心人物是宗子,他作为族中的权威人物而存在,对带有“模糊性与非形式化”的村规民约享有至高无上的调节权利。
  
  四、马氏祭祖的特点
  
  马氏祭祖保留了传统祭祖的主要仪式,并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祭祖方式。
  (一)地点的不确定性:中国古代祭祖的名称相当多,有蜡祭、郊祭、禘祭、宗祭等。祭祖的方式也因身份而异。士大夫一般设在家庙进行祭奠,一般民众只能在家中进行,这种祭祖的方式被称为“寝祭”。随着宗族祭祖的发展,开始有了专门的祭祖场所—宗祠。宗祠又称祠堂,除了祭祖还作为一种民俗娱乐场所而存在。马氏祭祖的场所是灵活的,除了“主案”前合祭祖先,可以选在自家堂屋,也可以在家门口,或到坟前进行祭奠。地点的不确定,突破了单一根据身份地位选择祭祀场所的旧例,这对传统祭祖中过分强调人伦意识的观念是一次挑战。
  (二)祠祭与墓祭相结合:在整个祭祖活动中,单祭与合祭相结合,单祭的对象是自己的先考先妣,合祭的对象是共同的祖先。《礼记·祭义》曰:“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单祭与合祭相结合,增加了祭祖的次数,符合中国古代祭祖中有关祭义的要求,有利于拉近族人和祖先的距离,传递孝悌精神。
  (三)鬼神观念的模糊性:传统观念中我们一直有鬼神之分,“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曰折,人死曰鬼。”(《礼记·祭法》)守门有门神,守灶有灶神。马氏祭祖中淡化了鬼神的观念,并且相信他们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在祭祖的同时祭神。大凡家中发生大事,除了去坟地祭祖外,还要去村庙祭神,春节祭祖的同时还要祭祀自然神。族人对祖先与自然这两种不同实体的崇拜开始趋于一致。中国祭祖的发展经历从原始的宗教意识到注重人伦意识,再到民间信仰与文化意识这样一个轨迹,现在人们开始更多强调寻根的理念。马氏祭祖中有依辈分“拜纸”的仪式,并且有统一的字辈,如“马x刚”、“马x”这种同辈间相似的名字称呼,有利于团结族人,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家族凝聚力。
  (四)春节祭祖仪式更加完备:马氏祭祖因时因地而异,仪式丰富多变。总的来看,春节祭祖的仪式最为完备。人数方面:要求全族人都要参与,在外地经商或打工青年男子都回来参加祭祖,刚结婚不久的新女婿也要到马氏“主案”前祭祖,绝对数量的参与者扩大了祭祖的规模,保证了祭祖的质量。
  祭祖的时间长短方面:春节祭祖比平时祭祖的时间要长,从腊月三十晚上一直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有不同的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