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4期


对乐清“首饰龙”灯的民俗解析

作者:盖新亮 周庆伟




  【摘要】温州乐清的首饰龙灯以其繁复精美的工艺形式,蕴含丰富的文化价值而成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以民俗的视角来分析“首饰龙灯”的文化价值并提出切实的保护、传承的意见,无疑有着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民间工艺;首饰龙灯;文化价值
  
  提起元宵佳节和灯彩,就会不禁地想起宋时杭州的“灯火阑珊处”,可以想象“花千树, 星如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的热闹景象。在从汉朝至今三千年的传承中,元宵佳节仍旧还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岁时节日之一。很多地方的元宵灯彩也伴随着诸多的发展变化流传至今,仍然丰富着我们的节日生活和民俗审美。在这诸多的灯彩样式中,温州乐清的“首饰龙”灯,以其繁复精细的工艺形式展现着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但是,如今这种魅力和价值却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渐渐地离我们远去了,现在的孩子们再也感受不到留恋灯海的幻妙了。如今,乐清的老艺人们,比以前更多地在赶制着龙灯,但却不是用来元宵祈福的,而是被送往各地去参展,或静静地躺进博物馆。民俗文化本身就是同人们的生活血肉相连的,失去了民俗活动为母体的首饰龙灯,能在政府外力的支撑下走多久呢?因此,较全面、深入地对此种珍贵的民间工艺作深入的民俗学分析无疑对于其价值的认识和传承保护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首饰龙”灯及其民俗表演的昔日盛况与现状
  
  在2007年1月第3期的《浙江民俗》中有过这样一段对首饰龙灯的描述:“在乐清、温州等地流行着的首饰龙:一般长3米,宽2米,高2.5米。是大龙船的结构,俗称‘龙船灯’。前有龙头,后有龙尾。中间分为5到7层。每层贴着五彩缤纷的细文刻纸,龙腹内点起灯时,灯光映照得四周的刻纸琳琅满目,瑰丽多姿;龙船上有70多个高台楼阁,制作精巧,玲珑剔透,具有我国建筑艺术的民族风格;在各层长廊和亭阁中,有近300多个造型生动,服饰优美的绸塑人物组成了80多出戏曲,内容取材于《三国》、《岳传》等传统剧目和民间故事;在龙灯上,有大小木制齿轮传动装置,能牵引戏曲人物,下面有一摇手,只要转动它,全部的人物就会活动起来,各自表演不同的动作,妙趣横生,逗人喜爱,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当“首饰龙”出动时,一般还有一只和龙船配套的灯,俗称“龙船月”,因它的形状像上弦月亮,故得此名。它的体型很小,没有亭台楼阁,也不贴剪纸图案,只在灯的左右绘一点龙鳞,以作象征[1]。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首饰龙灯”,但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价值的民间工艺,除了它漂亮精致的外观,更为重要的还是那些多彩而又丰富的民俗活动。伴随着每年的元宵佳节,伴随着龙灯展示的民俗活动才是节日的主轴。一般首饰龙的灯期长短不等,从11日起,或至15日止,或至17日止。每天从划龙船开始,先由“领龙船先生”在锣鼓配合下唱歌,请求社神和其他的神明“出驾”,“香斗”居中,前有旗灯、牌灯、街牌和锣鼓,后有龙船灯、龙船月和档。[2]这样浩大的队伍要浩浩荡荡地在村间穿行,走街串巷。在灯节期间,每天的活动也不同,但活动地快结尾时要进行龙灯的评选。主要评判的标准就是龙尾的细纹刻纸,评上第一的,就被称为“龙船哥”,是很大的荣誉。最后则要“交灯”,也称“收殇”,就是送神归位后要烧灯,很多的老人和妇女趁此机会都会燃香祈福并向神明问卜。
  令人惋惜的是,上述的情景已经无法再看到了。现在,乐清的孩子们在博物馆里感慨首饰龙灯的精美,但竟已不知这样的龙灯曾在自己的家乡传承了几百年。青年一代已经对它全然无知了,还只有不多的上辈人的记忆中还留存着那些流光溢彩的画面。首饰龙不再活跃于村头巷尾与人民为乐了,而是作为民间工艺的珍品,在很多城市中展出,也有的被收入了博物馆。温州博物馆中就收藏了这样一只国宝级的精品,但它也仅仅是一个精致的展览品而不再是人们心中那个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活着的首饰龙了。
  
  二、“首饰龙”灯体现的民俗文化价值
  
  首饰龙灯因传载着数百年的历史文化,承载着乐清民间工艺的精华而成为传统灯彩中的独具特色的工艺形式。它的起源悠久,工艺繁复精细,在社会文化变迁中历久弥新,反映了人们心中朴质美好的愿望,蕴含了多重的文化价值。我们就从民俗的角度,运用共时和历时的综合分析来展现首饰龙独特的价值所在。
  (一)作为综合载体的艺术价值
  作为“首饰龙”评选胜出的主要因素,细纹刻纸成为其最大的特色。元代《大德乐清县志》曾载:“礼社笙歌达旦,通衢剪彩,与众共赏”,说明此种剪纸至少在元朝已经出现,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据说乐清剪纸就始于“龙船花”,[3]就是说这种刻纸是始于龙船灯上的应用的。乐清的细文刻纸刀法精细,层层重叠,因其细致、简约、优美的特点,现在已成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与特殊的保护。但是刻纸作为剪纸的一种,不仅仅只是审美装饰的需要。人们相信剪纸图案有着神秘的力量,能够趋吉避凶。剪纸同人们的民俗情感相结合,反映了人们最本质的巫术观念。这样的意义同元宵龙灯不谋而合,都表达了人们祈福的愿望。于是,人们在龙灯上贴上吉祥的刻纸以企盼物丰人安。另外龙灯上的剪纸,要比平常的剪纸更精致、细致才能使灯彩点燃之后,显得玲珑剔透,耐人端详,所以才最终成就了乐清细文刻纸的独特之处。
  除了细文刻纸,首饰龙灯还结合了闻名于世的黄杨木雕工艺。黄杨木雕以木质光洁,纹理细腻,色彩庄重成为浙江三雕之一。有《乐清县志》载“以黄杨木雕人物装饰于龙灯骨架,清中期,翁洋地区的黄杨木雕颇有名气。”,说明黄杨木雕同“首饰龙”灯的结合在历史上的确是有过的。并且同“首饰龙”一同出现的龙档也结合了黄杨木雕的工艺。这样细致的圆雕,给“首饰龙”灯增色不少。同时也是由于龙灯这种人们广泛喜爱的民俗文化形式推动了黄杨木雕的发展。但由于黄杨木比较稀少,这种雕刻也越来越珍贵,于是以黄杨木雕呈现的元宵灯彩就越来越少,逐步的演变为后来的纸塑和绸塑。
  除了细纹刻纸和黄杨木雕,“首饰龙”的亭台楼阁也展示了中国传统的民间建筑风格。活泼的飞檐,古典的戏台活灵活现的展现了人们的生活情趣。并且其中的传动装置,也是民间艺人堪称绝妙的独门技艺。龙船腹中心的连杆传动装置连接数十个木齿轮,使上面数百个人物、花鸟、亭台楼阁都转动起来。这样的技术也是一代代民间艺人技艺的创造、传承和累积的结果。
  无论是享有盛誉的细纹刻纸、黄杨木雕还是后来发展的纸塑、绸塑等,“首饰龙”灯作为一种综合的民间艺术,使多种民间工艺结合并发展起来。不但促进这些单项民间技艺的发展,也完美了自身的艺术形式。其复杂精细的做工和具有历史价值的传承都展现着宝贵的艺术价值,并在其中展现着丰富的民间思维、意向和审美,民间艺术家的智慧创造等。仅仅是这样的一种民间的灯彩,就基本吸纳了乐清主要的民间工艺形式,充分的说明了民间文化强大的包容性,体现出民间艺术宽容、博大的性格。
  (二)创造传承的历史价值
  明朝姜淮《歧海琐谈》曾载:“村落糊楮,像龙首尾,裁板为身,机转辘轳,篝灯与上,从以金鼓,沿门索赏,谓之龙船灯。”可知,明时的龙灯样式还是很简单的,没有精致的刻纸和人物。清光绪《杜隐园日记》载“元宵(瑞安)梅港灯会最后一灯,约六米高,纵横三米,其中扮演杂居鱼龙等,尤足眩目。”这时龙灯已可见繁杂的内容了,整体也很有规模。在一九八五年的《乐清文史资料》中,张雁洲先生还记录了,“首饰龙”的前身即“平龙”,此时记载的平龙已贴有大量的细文刻纸,前后有少量固定不动的戏曲人物,一个人就可以抬起,并可以表演舞蹈动作。而后来的“首饰龙”制作更加精细,机械装置更加复杂,体型也更大要由四个人才能抬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