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对濒临灭亡的大型民俗游艺的思考

作者:陈 秋




  
  三、“娱乐但是不要致死”,敢问路在何方
  
  但是,在蒲岐街头另外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年节大型民俗游艺娱乐活动,几乎年年有举办。比如笑戏。笑戏是蒲岐古镇特有的大型民俗游艺活动,据推测至今也有200多年的历史。蒲岐人的“笑戏”就是民间“老鼠嫁女”的故事,但是它又不同于传统的故事题材。蒲岐人“恶搞”了老鼠嫁女故事内容,类似周星驰的电影,无厘头风格的。应该说后现代的无厘头艺术风格早在蒲岐人的“笑戏”中已经具备。每年,老鼠嫁女的队伍从蒲岐古城的东门出发,经由南门、西门、北门 ,围观者人山人海,形成万人空巷的局面,活动往往持续4个小时之久。
  蒲岐人非常喜欢看“自编自导自演”的笑戏,今年的春节,笔者在做田野调查的时候发现,观看的人群中许多是20来岁左右的新新人类,说的也不一定是蒲岐话,问其为何观看,大都两字:好看或好笑或好玩。一听就是笑戏的忠实粉丝。
  由此笔者对濒临灭亡的大型民俗游艺文化保护提出几点思考:
   (一) 因为大型,所以从小处着手保护
  笑戏在蒲岐的民间文化土壤上根深蒂固。究其原因,有着大量的“文化粉丝”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够只是传承人的分内事,更不只是政府行为,而应幼该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行为,培养更多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粉丝”,形成强大的文化推动力量。由衷热爱,才自觉走近和学习民间文化,自觉维护、抢救濒危的文化物种,不让传承人抱着“技艺难传”的遗憾离去。积极营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对人们进行观念引导。 “文化粉丝”的缺乏,大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仍停滞在浅表状态,热情不能调动起来。
  去年,温州市机关儿园举办首届儿童民俗文化节,小朋友参与民俗互动,同时发动全市学龄前幼儿和家长前往参观学习制作温州的特色食品,像吹糖人、捣年糕、糖金杏等;幼儿园开展跳皮筋、玩弹子等民俗游戏。因为了解才会由衷热爱,才会自觉走近和学习民间文化,并自觉维护、抢救濒危的文化物种,成为民间文化的忠实“粉丝”。在超级女声、迪厅、动漫、DV等新的娱乐方式之下,一代孩子业已形成的审美娱乐化崇拜和感官刺激崇拜以及西化痕迹,要想得到适当纠正,难度就非常大,由此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后继无人。“失去了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变成死的东西,就没有保护的价值了”。蒲岐的“笑戏”正是拥有大批的“新生代文化粉丝”才会在蒲岐的春节时空忠实到场原生态的保留在民间。蒲岐的闹琼花与打千秋两项大型民俗游艺活动也可以借鉴幼儿园的做法,在当地从小娃娃抓起,从每一个细处抓好。
  (二) 不能够因为“大型”,就大张旗鼓开发利用
  不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完全混为一谈,以是否占有市场和观众作为衡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得到有效保护的标准。蒲岐的闹琼花与打千秋两项大型民俗游艺活动之所以需要保护,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这些曾经是蒲岐人民世代相传的、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形式,体现了具有抗倭历史的蒲岐人的果敢骁勇和对和谐色生活的真诚期盼。有人提议闹琼花与打千秋两项大型民俗游艺,使之与当地的演笑戏等还活跃在民间的年节民俗娱乐文化活动组合起来,进行“蒲歧新春民俗狂欢节”旅游的表演,打造“蒲歧新春民俗旅游的金牌节目。设想固然是善意的,也很唯美的,但切要注意一个开发与保护上的“度”的把握问题。想一想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刘魁力老先生就抨击其是为了每天表演的旅游娱乐节目,不是保护而是破坏。节日民间娱乐文化的神韵全无。
  当下中国社会,人们服用了高剂量的“市场经济的伟哥”之后,对消费欲望的张扬成了维持、拉动、刺激生产的一种动力。消费欲望让人们忽视了传统民间娱乐文化中的时空限制,娱乐成为一种无终极目标的欲望满足。我们生活在波兹曼说的“一个追求娱乐和搞笑的时代,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充斥着娱乐”。消费文化极大地冲击了民间传统娱乐的“情境忠诚”的原则,将节日生活状态等同于日常生活状态,人们放任节日心态,任其向野马一样在错落有致的整个生活过程的时空中驰骋。所以“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的表演,是民间的娱乐方式进入现代消费社会时,被演绎成一种无止境的娱乐。
  因此,蒲歧古镇切不可为了发展旅游产业,利用当地如此丰富的民间娱乐资源,一年四季、日复一日地为游客表演“打千秋”、“闹琼花盛会”,如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送荷包、喝交杯酒、打腰鼓等等。那样,蒲歧古镇的人们岂不是要天天过年吗?其民间娱乐既娱神又娱人,天地神人一体化如何加以呈现?
  开发利用有可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但也有可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目全非。
  温州瑞安的“鼓词”艺术魅力久赋盛名,但温州电视台利用鼓词唱新闻出现了一栏节目:说说唱唱零距离,可谓是对这一民间娱乐文艺的大胆开发利用。鼓词”艺术不在仅是演绎传统的剧目,出现了内容的革命,融入了时代新元素,迎合消费文化的口味,据说收视率还不错。这对于鼓词形式的发展和保护当地的方言而言或许是必要的,但这种做法是否能够起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思考。笔者认为,在具体的操作中,不应该以对传统娱乐文化的经济开发代替对这种娱乐方式的保护身。改掉鼓词弹唱内容,不唱《王十朋中状元》、《陈十四收妖》或《高机与吴三春元》,也就改掉了鼓词中所保留的特有的文化艺术风情。所以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讲,保护民间传统的娱乐方式首先抵制娱乐市场的诱惑,保持其不同于现代新娱乐的个性,而不是经过改造使其成为一种新现代娱乐方式。因此,找回蒲岐的闹琼花与打千秋两项大型民俗游艺活动在大力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今天,固然不难,但应当更多地关注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而不仅仅达到浅层的娱乐目的,这才是我们重新找回失落的民间文化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巴赫金著,李兆林译.拉伯雷研究[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高丙中.元旦与春节——作为过渡礼仪的两个庆典[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2).
  
   【作者简介】陈秋,女,温州大学民俗学硕士研究生,温州市职业中专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区域民俗。
  

[1]